| [1] | 黄永珍, 王晟强, 叶绍明. 杉木林分类型对表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养分变化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9):2857-2865. | 
																													
																							| [2] | 高鸣慧, 李娜, 彭靖, 等. 秸秆和生物炭还田对棕壤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26(11):1978-1986. | 
																													
																							| [3] | MUSTAFA A, MINGGANG X, SHAH S A A, et al.  Soil aggregation and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regulate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storage in a red soil of southern Chin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0,270. | 
																													
																							| [4] | 曹寒冰, 谢钧宇, 郭璐, 等. 施肥措施对复垦土壤团聚体碳氮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36(18):135-143. | 
																													
																							| [5] | 李艳, 李玉梅, 刘峥宇, 等. 秸秆还田对连作玉米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土壤与作物, 2019, 8(2):129-138. | 
																													
																							| [6] | 王迪, 吴新亮, 蔡崇法, 等. 长期培肥下红壤有机碳组成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6, 14(1):61-70. | 
																													
																							| [7] | 宋丽萍, 罗珠珠, 李玲玲, 等. 苜蓿-作物轮作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 24(1):27-35. | 
																													
																							| [8] | 李露露, 李婷, 郎山鑫, 等. 植茶年限降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并促进大团聚体中钾素释放[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26(7):1188-1197. | 
																													
																							| [9] | 李文龙, 刘美英, 张有新, 等. 采煤沉陷区不同复垦林型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 34(8):188-193. | 
																													
																							| [10] | 胡尧, 李懿, 侯雨乐.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岷江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18, 25(4):22-29. | 
																													
																							| [11] | 张琦, 王淑兰, 王浩, 等. 深松与免耕频次对黄土旱塬春玉米田土壤团聚体与土壤碳库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14):2840-2851. | 
																													
																							| [12] | 周方亮, 李峰, 黄雅楠, 等. 紫云英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20):65-71. | 
																													
																							| [13] | 张秀芝, 李强, 高洪军, 等. 长期施肥对黑土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6):1214-1223. | 
																													
																							| [14] | 吕欣欣, 丁雪丽, 张彬, 等. 长期定位施肥和地膜覆盖对棕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8, 35(1):1-10. | 
																													
																							| [15] | 李春越, 常顺, 钟凡心, 等. 种植模式和施肥对黄土旱塬农田土壤团聚体及其碳分布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1):191-200. | 
																													
																							| [16] | 徐万里, 唐光木, 盛建东, 等. 垦殖对新疆绿洲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0, 30(7):1773-1779. | 
																													
																							| [17] | 傅敏, 郝敏敏, 胡恒宇, 等. 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多年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的响应[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9):3183-3194. | 
																													
																							| [18] | 刘文利, 吴景贵, 傅民杰, 等. 种植年限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分布与稳定性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4, 28(1):129-135. | 
																													
																							| [19] | 景峰, 曹晶晶, 刘建国. 秸秆还田下绿洲连作棉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积累动态[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4(3):295-300. | 
																													
																							| [20] | 井大炜, 王明友, 张红, 等. 鸡粪对芸豆土壤有机碳氧化稳定性与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农业机械学报, 2016, 47(8):192-200. | 
																													
																							| [21] | 乔丹丹, 吴名宇, 张倩, 等. 秸秆还田与生物炭施用对黄褐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积累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8(3):92-99. | 
																													
																							| [22] | 付鑫, 王俊, 刘全全, 等. 秸秆和地膜覆盖对旱作玉米田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16, 47(2):405-413. | 
																													
																							| [23] | 徐香茹, 汪景宽. 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J]. 土壤通报, 2017, 48(6):1523-1529. | 
																													
																							| [24] | 吴雪里慧, 魏亚伟, 马澜桐, 等. 辽西北半干旱区不同林型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的关系[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20, 51(6):641-648. | 
																													
																							| [25] | 王晟强, 杜磊, 叶绍明. 桂南茶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养分对植茶年限的响应[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3):837-8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