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riggle L W. Heterosis in wheat-a review. Crop sci, 1963,3:401~412 2 张爱民,黄铁城.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与研究进展.作物杂志,1997,5:16~20 3 刘宏伟,马学锋,杨天章.V-型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研究.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3,21(3):6~11 4 李训贞,梁满中,周广洽,等.水稻开花时的环境条件对花粉活力和结实的影响.作物学报, 2002,28(3):417~420 5 黄铁城.杂种小麦研究.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137~163 6 杨友才,何觉民,刘雄伦.两个小麦光温敏不育系的育性与异交特性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21(6):550~554 7 武小金,袁隆平.水稻异交习性的变异、遗传及其改良Ⅰ.水稻异交习性及其与异交率的关系.湖南农业科学,1996,1:12~15 8 罗红兵,何觉民,戴君惕,等.小麦生态雄性不育系ES-10和ES-8的制种特性研.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24(2):83~89 9 刘思衡,吴升鑫,钟洁,等.矮败小麦开花习性与异交结实率的研究.福建稻麦科技,1995,13(3):1~5 10 肖淑媛,刘雄伦.一个光温敏雄性核不育小麦及其杂种的研究.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5(2):62~63 11 田大成.水稻异交栽培学―杂交水稻高产制种原理与技术.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8,70 12 刘宏伟,张改生,王军卫,等.杂种小麦繁制种研究和实践.西北植物学报,2001,21(2):345~350 13 袁虎林,刘宏伟,周维,等.杂种小麦“西杂一号”高效制种技术的研究Ⅱ.外源激素NAA对异交结实率的影响.西北农业学报,2003,12(4):71~74 14 奚亚军,马翎健,胡银岗,等.“920”对小麦不育系柱头生活力的影响研究.湖北农业科学,2001,(4):41~42 15 金银根,朱新开,封超年,等.小麦开花特性与浆片和雄蕊结构动态探讨.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3(1):63~67 16 高庆荣,于金凤,刘保申.不同小麦不育类型开颖特性的初步探讨.作物学报,2004,30(6):622~625 17 刘世家,夏凯,曾晓春.茉莉酸甲酯对小麦颖花开放的诱导效应及其受水杨酸的抑制.作物学报,2001,27(1):123~126 18 罗红兵,何觉民,刘雄伦.几种化学药剂对小麦生态雄性不育系ES-10异交结实率的影响.麦类作物学报,2000,20(3):86~88 19 黄亮群,李训贞.小麦异交结实特性的研究.生命科学研究,1997,1(1):72~76 20 林元洪,黄辉耀.两系杂交小麦制种高产技术初探.麦类作物,1998,18(2):4~6 21 奚亚军,马翎健,何蓓如,等.九二O在杂交小麦不育系繁殖中的应用研究.国外农学—麦类作物,1996,(2):19~21 22 曹彬,王长春,王可田,等.杂种小麦双亲株高差异对制种母本结实率的影响.陕西农业科学,2000,(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