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玉平,徐汉.甜菜夜蛾化学防治进[J].中国糖料,1997,(4):53-56. [2] 陈祝安,黄基荣,葛岚屏.球孢白僵菌菌株差异性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1990,17(1):1-3. [3] 李农昌,樊美珍,李春如.白僵菌有关培养条件及其毒力关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6,23(3):254-259. [4] 孙继美,汤坚,丁贵银.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6,23(3):297-302. [5] 张永安.球孢白僵菌酯酶同工酶及其毒力的初步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87,(12):14-16. [6] 殷凤鸣.7株球孢白僵菌酯酶同工酶及其对马尾松毛虫毒力的测定.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一卷) [M].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1988:126-129. [7] 胡锦江,樊美珍.球胞白僵菌胞外蛋白酶与其毒力的关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6,23(2):273-278. [8] 王成树,樊美珍,李增智.球孢白僵菌标准菌株的筛选及毒力效价的评定[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26(2):130-134. [9] 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33-78. [10] 刘刚,赵桂琴.灰色系统理论在燕麦抗倒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草业科学,2006,23(10): 23-27. [11] 林庆源.木毒蛾白僵菌优良菌株的自然筛选及应用研究[J].武夷科学,2000,16,211-255. [12] 蔡国贵.刚竹毒峨白僵菌优良菌株筛选及生产应用研究[J].林业科学,2003,39(2):102-108. [13] 蔡国贵.假眼小绿叶蝉白僵菌优良菌株筛选及其应用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27(4):567-5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