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左天觉,朱尊权.烟草的生产、生理和生物化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3:433-448. [2]  廖惠云,甘学文,陈晶波,等.不同产地烤烟复烤烟叶C3F致香物质与其感官质量的关系[J].烟草科技,2006,(6):46-50. [3]  于建军,庞天河,任晓红,等.烤烟中性致香物质与评吸结果关系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40(4):346-349. [4]  于建军,庞天河,章新军,等.鄂西南烤烟吸食质量与致香物质的关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25(4):355-358. [5]  何登峰,许仪,许自成,等.农艺措施和调制条件对烟草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4):199-202. [6]  程昌新,卢秀萍,许自成,等.基因型和生态因素对烟草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137-139. [7]  周淑平,肖强,陈叶君,等.不同生态区初烤烟叶中重要致香物质的分析[J].中国烟草学报,2004,10(1):9-16. [8]  周冀衡,杨虹琦,林桂花,等.不同烤烟产区烟叶中主要挥发性香气物质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30(1):20-23. [9]  李应金,吴玉萍.烟草中多酚总含量的检测[J].光谱实验室,2006,23(5):1127-1130. [10]  方敦煌,宋春满,邵岩,等.云南及部分国外烤烟多元酸和高级脂肪酸聚类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35(6):561-5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