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文奇,刘艳丰,赵芸君,等.放牧加补饲对新疆褐牛生产性能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1):200-203. 
[2]	杜玮,张杨,蔺宏凯,等.新疆褐牛放牧条件下体尺指标的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2):401-405. 
[3]	李娜,张杨,周振勇,等.新疆褐牛高档牛肉感官评定比较[J]. 肉类工业,2012,370(2):4-7. 
[4]	张杨,李红波,张金山,等.新疆褐牛种群资源调查研究[J].中国牛业科学, 2012,38(1):24-28. 
[5]	周振勇,张杨,蔺宏凯,等.基于主成分逐步回归法的新疆褐牛体重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牛业科学, 2012, 38(1):1-4. 
[6]	汪春乾.中国西门塔尔牛生长性状的遗传评估和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2. 
[7]	汪春乾,许尚忠,陈宏权等.中国西门塔尔牛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31(4):417-420. 
[8]	金海国,俞美子等.草原红牛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25(3):74-77. 
[9]	金昌洙.应用遗传参数早期选择延边黄牛种公牛技术的研究[J].延边农学院学报,1989(2):125-128. 
[10]	杨春德,王冠立.南阳牛主要性状遗传参数的初步估测[J].中国畜牧杂志,1987,(1):46-47. 
[11]	周国利,金海国,昊玉厚.鲁西黄牛主要经济性状的数量遗传学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06,(5):11-13. 
[12]	刘召乾.鲁西黄牛综合选择指数制定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13]	刘建勇. BMY肉牛新品种(系)优化育种规划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14]	徐铁山.北京鸭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分析[D].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15]	汪聪勇.夏南牛育种管理系统开发及育种效果分析的微卫星标记分析[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8. 
[16]	刘建勇,昝林森,黄必志,等.BMY肉牛育种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J].西北农业学报,2007,16(6):47-50. 
[17]	杨敏.皮南牛遗传参数估计与遗传评定[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9. 
[18]	范大有,许尚忠,李俊雅,等.中国西门塔尔牛次级性状与生产性状的遗传统计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2008,39(8)1025-1032. 
[19]	曹洪战,吴常信,师守堃.利用MTDFREML估计大约克双肌臀种猪活体背膘厚遗传力[J].畜牧与兽医,2003,5 (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