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奎峰,李娜,于学峰,等. 基于P-S-R概念模型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山东半岛为例[J]. 环境科学学报,2014,(08):2133-2139. [2]于谨凯,杨志坤.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渤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J]. 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03):54-60. [3]程兵芬,罗先香,王刚. 基于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东辽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J]. 水资源保护,2012,(06):33-36. [4]金菊良,魏一鸣,丁晶.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 水利学报,2004,(03):65-70. [5]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等.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05):16-19. [6]张引,杨庆媛,闵婕.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分析[J]. 地理学报,2016,(05):817-828. [7]杜新波,秦静. 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以青海省海西州为例[J]. 资源与产业,2010,(05):56-60. [8]皮庆,王小林,成金华,等. 基于PSR模型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应用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16,(06):238-244. [9]唐崇杰,关卉,鲁磊. 城市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估——以湛江市为例[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22-26. [10]张燕,徐建华,曾刚,等. 中国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系分析[J]. 资源科学,2009,(08):1328-1334. [11]侯绍洋. 基于GIS的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 [12]夏既胜,付黎涅,刘本玉,等. 基于GIS的昆明城市发展地质环境承载力分析[J]. 地球与环境,2008,(02):148-154. [13]周侃,樊杰. 中国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征与影响因素——以宁夏西海固地区和云南怒江州为例[J]. 地理研究,2015,(01):39-52. [14]韦仕川,栾乔林,柴强. 基于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海南西部为例[J]. 广西农业科学,2010,(02):187-190. [15]刘晓丽,方创琳.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08,(05):35-42. [16]Pascher K, Gollmann G.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transgenic plant releases: an Austrian perspective[J].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1999,(8):1139-1158. [17]Cico G, Marcello T, Vittorio P, et al. Soil quality indicators and biodiversity in northern Italian permanent grasslands [J].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2002,(38):103-110. [18]韦仕川,吴次芳,杨杨,等. 基于RS和GIS的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安全研究——以东营市为例[J]. 水土保持学报,2008,(01):185-189. [19]Zadeh L A. Fuzzy Sets[J]. 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65,(08):338-353. [20]王季方,卢正鼎. 模糊控制中隶属度函数的确定方法[J]. 河南科学,2000,(04):348 [21]孟庆柏,赖惠成,唐晓强. 常用隶属函数在图像处理中的对比研究[J]. 通信技术,2011,(01):45-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