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蒙吉军.土地评价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2.
[2] Vitousek P M, Mooney H A, Lubchenco J, et al. Human Domination of Earth’s Ecosystems[J]. Science,1997(277):494-499.
[3] 罗娅,杨胜天,刘晓燕,等.黄河河口镇—潼关区间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14(01):253-256.
[4] 吴文斌,杨鹏,唐华俊,等.土地利用对土壤性质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7(08):42-53.
[5]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地理学报,1999(03):241-246.
[6] 李秀彬.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06):553-557.
[7] 陈百明,刘新卫,杨红.LUCC研究的最新进展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7(01):22-29.
[8] 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等.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地理学报,2014(01):3-14.
[9] 谢花林,李波.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J].地理研究,2008(02):132-141.
[10] 梁辰,王诺.基于Logistic回归的沿海经济区建设用地演变驱动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14(05):556-561.
[11] 湖北省发改委.关于推进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情况介绍[Z].2014-02-10.
[12] 刘纪远,李秀彬,张增祥,等.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时空信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4-268.
[13] 朱会义,李秀彬.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J].地理学报,2003(05):643-650.
[14] 杜灵通.基于遥感技术的银川市土地利用/覆被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7(04):585-589.
[15] 刘盛和,书金.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J].自然资源学报,2002(05):533-540.
[16]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01):83-89.
[17] 朱会义,李秀彬,何书金,等.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1(05):253-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