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兴柱,王群.皖南旅游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影响分析[J].地理学报,2013,68(6):851-867.
[2] 赵庆海,费利群.国外乡村建设实践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问题,2007(2):51-55.
[3] 刘金梁,袁天凤.探索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的核心理念[J].四川建筑,2014,12(2):41-43.
[4] 邓玲,侯欢欢.社会学视角下城郊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239-244.
[5] 李伯华,刘沛林,窦银娣.制度约束下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模式研究—以湖南省衡南县工联村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3):186-190.
[6] 常昊,王昊辰,田亚平.低碳化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6(3):124-127.
[7] 蔡进,邱道持,赵梓琰,等.新型农村社区人居环境变化研究——以重庆市忠县天子村社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10):117-124.
[8] 李伯华,曾菊新,胡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5):70-73.
[9]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8-9.
[10] 刘滨谊.人类聚居环境学引论[J].城市规划汇刊,1996(2):7-11.
[11] 王杨.基于层次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的郑州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48(3):59-364.
[12] 刘春艳,李秀霞,刘雁.吉林省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与优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3):54-59.
[13] 李根.乡村聚落人居环境建设理念探析[J].城市建筑,2014(6):245-248.
[14] 李伯华.乡村人居环境动态评估及其优化对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1(6)71-76.
[15] 彭震伟,陆嘉.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J].城市规划,2009,33(5):66-68.
[16] 李伯华,曾菊新,胡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5):70-73.
[17] 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2(2):37-69.
[18] 周侃,蔺雪芹,申玉铭,等.京郊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3):361-368.
[19] 李越.村庄整治与农村弱势群体权益保护[J].当代经济管理,2013,35(7):22-26.
[20] 李敏,常家亮,牛晋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调查与建议[J].农业技能与装备,2014.03B:7-10.
[21] 郭惠杰.浅析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以新民市古家屯村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4(5):125-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