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 董树亭,张吉旺.建立玉米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加快玉米生产发展[J].玉米科学,2008,16(4):18-20,25.
[3] 魏昕,王振华,张前进,等.河南省玉米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J].玉米科学,2010,18(2):136-141.
[4] 杨红旗,孙福海,汪秀峰,等.河南省玉米生产现状、发展目标与对策[J].种业导刊,2009(9):15-16.
[5] 郑立臣,宇万太,马强,等.农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4,23(5):156-161.
[6] 骆东奇,白洁,谢德体.论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和方法[J]. 土壤与环境,2002,11(2):202-205.
[7] 蔡泽江,孙楠,王伯仁,等.长期施肥对红壤pH、作物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1):71-78.
[8] 邓力超,薛灿辉,范连益.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不同配比对油菜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2(5):31-34.
[9] 李忠芳,徐明岗,张会民,等.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我国玉米产量可持续性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9,17(6):82-87.
[10] 张秀芝,高洪军,彭畅,等.等氮量投入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2,20(6):123-127.
[11] 宋永林,姚造华,袁锋明.不同肥料配施对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及作物氮、磷、钾表观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2(3):23-25.
[12] 郭俊伟.土壤容重对玉米生长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1996(4):25-26.
[13] 李潮海,李胜利,王群,等.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根系生长及吸收活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8):1706-1711.
[14] 李潮海,梅沛沛,王群,等.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植株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7):1371-1378.
[1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编.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508-509,511-512.
[16]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7] 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中国土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8] 王宜伦,苗玉红,谭金芳,等.豫北平原土壤养分与施肥状况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296-299.
[19] 杨素勤,王文亮,何冠华,等.豫北平原粮田土壤养分状况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2):72-74.
[20] 王群,李潮海,郝四平,等.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4):787-793.
[21] 王群,赵亚丽,张学林,等.不同土层容重对玉米根系生长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46(6):624-630.
[22] 郑存德,依艳丽,张大庚,等.土壤容重对高产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及调控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2,27(3):142-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