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邱陶瑞,方金福,余宗泽.连南大叶种茶树品种资源的调查[J].广东茶叶科技,1985,4(2):1.
[2] 田稼,郑殿升.中国作物遗传资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312-315.
[3] 李瑞,肖斌,宋红霞,等.50份茶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其聚类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1,20(10):107-111.
[4] 王小萍,唐晓波,王迎春,等.52份茶树资源生化组分的表型多样性分析[J].茶叶科学,2013,32(2):129-134.
[5] 蒋会兵,矣兵,梁名志,等.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形态性状多样性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26(6):833-840.
[6] 吴华玲,李崇兴,陈栋,等.基于形态鉴定及叶片解剖结构对云南白莺山古茶树资源的聚类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1):114-121.
[7] 陈亮,虞富莲,杨亚军,等.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5,59,87,90,165.
[8] 赵虎基,乐锦华,李红霞.应用形态标记对籽瓜品种(系)的聚类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0,4(2):107-112.
[9] 陈雪燕,王亚娟,雒景吾,等.陕西省小麦地方品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7,27(3):456-460.
[10] Shannon C E, Weaver W. The mathem 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M].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4(9):3-14.
[11] 杨继.植物种内形态变异的机制及其研究方法[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1,9(2):185-195.
[12] 刘新龙,蔡青,吴才文,等.甘蔗品种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2010,18(1):37-43.
[13] 蔡一林,刘志斋,王天宇,等.国内部分玉米地方品种的品质与农艺性状的表型多样性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12(1):31-36.
[14] 胡标林,万勇,李霞,等.水稻核心种质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J].作物学报,2012,38(5):829-839.
[15] 陈巍,王力荣,朱更瑞,等.基于SSR标记和生物学性状进行桃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9,10(1):86-90.
[16] 高三基,傅华英,陈如凯,等.甘蔗品质指标的通径分析和因子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6,7(1):81-84.
[17] 乔婷婷.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表型性状关联EST-SSR位点的初步鉴定[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18] 蒋会兵,田易萍,等.云南茶树地方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3,14(4):634-641.
[19] 黄海涛,王风雷,王贤波,等.鸠坑茶树资源芽叶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3(3):251-254.
[20] 王春梅,唐茜.崇州枇杷茶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调查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2):642-648.
[21] 蒋会兵,宋维希,矣兵,等.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J].作物学报,2013,39(11):2000-2008.
[22] 赵香娜,李桂英,刘洋,等.国内外甜高粱种质资源主要性状遗传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9(3):307.
[23] 雷进生.观赏辣椒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