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峰, 千怀遂, 焦士兴. 农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研究—以河南省冬小麦为例. 资源科学, 2003, 25(6): 77-81. [2] 魏瑞江,宋迎波,王鑫. 基于气候适宜度的玉米产量动态预报方法[J]. 应用气象学报,2009,20(5): 622-627. [3] 易雪,王健林,宋应波. 气候适宜度指数在早稻产量动态预报上的应用[J].气象,2010,36(6): 41-43. [4] 杨东,郭盼盼,刘强, 等. 基于模糊数学的甘肃陇南地区农作物气候适宜性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7):98-104,110. [5] 侯英雨, 王良宇, 毛留喜,等.基于气候适宜度的东北地区春玉米发育期模拟模型[J].生态学杂志,2012, 31(9): 2431-2436. [6] 孙小龙,闫伟兄,武荣盛,等. 基于气候适宜度建立河套灌区玉米生育期模拟模型[J]. 中国农业气象, 2014, 35(1): 62-67. [7] 宫丽娟,李宇光,王萍,等.黑龙江省玉米气候适宜度变化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2012,37(5): 75-80. [8] 宫丽娟,王晨轶,王萍,等.东北三省玉米气候适宜度变化分析[J].玉米科学,2013,21(5):140–146. [9] 易灵伟,杨爱萍,刘文英, 等. 湖北中稻气候适宜度指标构建及其对产量影响的定量评估与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3):109-115. [10] 蔡福,张淑杰,纪瑞鹏, 等. 近30 年辽宁玉米水分适宜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农业干旱评估[J]. 应用生态学报,2015,26( 1) : 233-240. [11] 宋英男, 李 颖, 任学慧, 等. 1956—2010 年辽西地区玉米气候适宜度时空分布特征[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 24(3): 306-315. [12] 刘维,李祎君,吕厚荃.早稻抽穗开花至成熟期气候适宜度对气候变暖与提前移栽的响应. 中国农业科学,2018,51(1):49-59. [13] 吴俊彦.播期对黑河主栽大豆生育进程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14] 杨晓娟,刘园,白薇,等. 黑龙江大豆生产时空分析与风险评估[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6,34(2):201-205. [15] 王彦平,阴秀霞,候琼,等. 大兴安岭东部近30年气候变化及对玉米、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4):325-330,337. [16] 中国气象局.QX/T 81—2007 小麦干旱灾害等级[S].北京: 气象出版社,2007. [17] 马树庆. 吉林省农业气候[M].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6,144-154. [18] 郭建平,田志会,张涓涓.东北地区玉米热量指数的预测模型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 2003, 14 (5) : 626-633. [19] 杨显峰,杨德光,汤艳辉,等. 黑龙江省年有效积温变化趋势和大豆温度生态适宜性种植区划[J]. 作物杂志,2010,(2):62-65. [20] 毛留喜, 魏丽. 大宗作物气象服务手册[M].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5:63-68. [21] 李秀芬, 马树庆, 宫丽娟, 等. 基于WOFOST的东北地区玉米生育期气象条件适宜度评价. 中国农业气象, 2013, 34(1): 43-49. [22] 胡惠杰,王猛,尹小刚,等. 气候变化下东北农作区大豆需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7, 22(2): 21-31. [23] 曲曼丽. 农业气候实习指导[M].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64-65. [24]Richard G A, Luis S P, Dirk R,et al.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56[R].Rome:FAO,1998:24-25. [25] 杨晓娟,刘园,白薇, 等. 黑龙江省大豆作物系数的确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4, 32(6): 53-56. [26] 黄璜. 中国红黄壤地区作物生产的气候生态适应性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1996,11(4):340-346. [27] 李树岩,彭记永,刘荣花. 基于气候适宜度的河南夏玉米发育期预报模型[J]. 中国农业气象,2013,34(5):576-581. [28] 武晋雯,孙龙彧,纪瑞鹏,等. 辽宁水稻气候适宜度日尺度评价研究[J]. 资源科学,2017,39(8):1605-1613. [29] 任玉玉,千怀遂. 河南省棉花气候适宜度变化趋势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17(1): 87-92. [30] 李树岩,余卫东. 基于气候适宜度的河南省夏玉米产量预报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5, 49(1):27-34. [31] 赵慧颖,田宝星,宫丽娟,等.近308年来大兴安岭北部森林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7,37(6):1900-1911. [32] 李淼, 夏军, 陈社明,等. 北京地区近300年降水变化的小波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6): 1001-1011. [33] 贺伟, 布仁仓, 熊在平, 等. 1961-2005年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J]. 生态学报, 2013, 33(2): 519-531. [34] 李炜. 主要气象因子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关联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8(2):41-43. [35] 郝兴宇, 韩雪, 居煇, 等. 气候变化对大豆影响的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0): 2697-27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