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开发.花粉营养成分与花粉资源利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1-20. [2] 蓝盛银,徐珍秀.植物花粉剥离观察扫描电镜图解[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0. [3] 赵先贵,肖玲,毛富春.中国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1999,19(5):92-95. [4] 金文林,王媛,濮绍京,等.小豆花粉生活力的初步观察[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3,18(1):1-6. [5] 王钦丽,熊涛.花粉生活力的测定[J].植物杂志,2002,(5):28-29. [6] 张子学,孙峰.辣椒花粉生活力最佳测定方法的筛选[J].种子,2002,22(1):32-33. [7] 李颖岳,续九如,史良,等.台湾青枣不同品种花粉萌发和生活力测定[J].果树学报,2005,22(6):728-730. [8] 张志良,瞿伟菁.植物生理学实验知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3-226. [9] 陈亮,童启庆,高其康,等.山茶属8种1属变种花粉形态比较[J].茶叶科学,1997,17(2):183-188. [10] 束际林,陈亮,王海思,等.茶树及其他山茶属植物花粉形态、超微结构及演化[J].茶叶科学,1998,18(1):6-15. [11] 敖成齐.山茶属camellia植物花粉形态的光学显微镜观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3):318-321. [12] 韦仲新,M.S.Zavada, 闵天禄.山茶属的花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J].云南植物研究,1992,14(3):275-282. [13] 敖成齐,陈功锡,席嘉宾,等.山茶属短柱茶组花粉形态的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2(2):66-68. [14] 李广清,孙立,刘燕.山茶属连蕊茶组6种植物花粉形态特征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5,13(1):4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