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彭永康,张丰德.不同剂量~(60)Co-γ射线对小麦、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87,2(1)13-18. [2]	李勇超,卫秀英,白利杰,等.低温胁迫对小麦品种过氧化物酶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5):1067-1069.
 [3]	何平,陈雄辉,段忠取,等.水稻新质型不育系幼苗期耐冷性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质核效应[J].中国农学通报, 2012,28(36):34-40.
 [4]	李小安,周青平.低温胁迫对扁蓿豆的脯氨酸含量和POD、SOD酶活性的影响[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1):60-63.
 [5]	彭永康,郝泗城,王振英.低温处理对豇豆幼苗生长和POD、COD、	ATPase同工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94,9(2):76-80.
 [6]	戴金平,简令成.低温锻炼对黄瓜幼苗几种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学报,1991,33(8):627-632.
 [7]	李晶,阎秀峰,祖元刚.低温下红松幼苗活性氧的产生及保护酶的变化[J].植物学报,2000,42(2):148-152.
 [8]	陈贻竹,B.帕特森.低温对植物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氢水平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报,1988,14(4):323-328.
 [9]	史红梅,张桂香,张海燕,等.低温胁迫对高粱幼苗脯氨酸积累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9):945-947.
 [10]	张桂香,史红梅,张海燕,等.高粱耐冷性鉴定方法及指标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2):137-139.
 [11]	王学奎.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2]	高俊凤主编,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1-21.
 [13]	蒋安,郭彦军,范彦,等.低温胁迫对墨西哥玉米幼苗抗寒性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0,27(3):89-92.
 [14]	王瑞,马凤鸣,李彩凤,等.低温胁迫对玉米幼苗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及电导率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5):20-23.
 [15]	刘德立,禹邦超,余世明,等.超氧物歧化酶(SOD)与植物抗逆性的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27(1):83-85.
 [16]	郑殿峰,赵黎明,冯乃杰.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8,34(7):1233-1239.
 [17]	杨广东,郭庆萍.低温对青椒幼苗过氧化物酶和超氧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1998,26(4):44-47.
 [18]	张桂香,史红梅,张海燕.高粱耐冷种质的鉴定及利用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6):87-91.
 [19]	王荣富.植物抗寒指标的种类及其应用[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7(3):49-55.
 [20]	李勇超,卫秀英,白利杰,等.低温胁迫对小麦品种过氧化物酶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5):1067-10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