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PCC,IPCC Forth Assessment Report (AR4)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1-12.
[2] 秦大河,罗勇,陈振林,等.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IPCC 第四次评估综合报告解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6):311-314.
[3] 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1):3-8.
[4] 秦大河,陈振林,罗勇,等.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2):63-073.
[5] 蔡运龙,Smit.,B.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脆弱性与适应对策[J].地理学报,1996,51(3):202-212.
[6] 刘效东,周国逸,陈修治,等.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中小气候的改变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4,34(10):2755-2763.
[7] 梁艳,干珠扎布,张伟娜,等.气候变化对中国草原生态系统影响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16(2):1-8.
[8] 郑景云,葛全胜,郝志新.气候增暖对我国近 40年植物物候变化的影响[J].科学通报,2002,47(20):1582-1587.
[9] 沙万英,邵雪梅,黄枚.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气候变暖及其对自然区域界限的影响[J].中国科学,2002,32(4):317-326.
[10] 高祺,车少静,韩军彩.河北省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物候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19-18323.
[11] 王宗敏,丁一汇,张迎新,等.太行山东麓焚风天气的统计特征和机理Ⅰ统计特征[J].高原气象,2012,31(2):547-554.
[12] 赵世林,王荣科,郭彦波,等.太行山中段的焚风[J].气象,1993,19(2):3-6.
[13] 杨莲梅,杨青,杨柳,等.天山山区大气水分循环特征[J].气象与环境研究,2014,19(1):107-116.
[14] 姚付龙,李海冰.西天山北坡地区近 50年来气温和降水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550-5553.
[15] 王莹,陈莉,李永生,等.1961—2012年黑龙江省寒潮气候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30(2):125-130.
[16] 高松影,李慧琳,杨青,等.丹东地区沿海和山区降雪气候特征[J].气象科技,2014,42(1):131-139.
[17] 郝振纯,闫龙增,鞠琴,等.海河流域不同地貌气候变化时空分析海河流域不同地貌气候变化时空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1):56-60.
[18] 张金镔,蔡志林,姚健,等.雁荡山区气候垂直变化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4(3):403-405.
[19] 卞韬,连志鸾.石家庄地区近 46 a温度变化特征[J].干旱气象,2008,26(2):57-62.
[20] 阎访,车少静,岳艳霞,等.石家庄地区夏季高温日数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0(3):472-478.
[21] 卞韬,任国玉,连志鸾,等.石家庄城市与郊县站地面平均最低、 最高气温差异[J].气象科技,2010(6):721-726.
[22] 韩军彩,张秉祥,高祺,等.石家庄市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干旱气象,2009(4):340-345.
[23] 张翠华,张文煜,卞韬,等.河北省石家庄地面温度变化特征[J].干旱气象,2012,30(1):27-33.
[24]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66-69.
[25] 向亮,郝立生,安月改,等.51a河北省降水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J].干旱区地理,2014,37(1):56-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