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绍武.近百年气候变化与变率的诊断研究.气象学报, 1994,52(3):261-273. [2] 王绍武,叶瑾琳.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的分析.大气科学, 1995,19(5):1-9.
 [3] 丁一汇主编.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7.
 [4] 任国玉,郭军,徐铭志,等.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气象学报, 2005,63(6):942-956.
 [5] 任国玉.气候变暖成因研究的历史、现状和不确定性.地球科学进展, 2008,23(10):1084-1091.
 [6] 唐国利,任国玉.近百年中国地表气温变化趋势的再分析.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10(4):791-798.
 [7] 秦大河,罗勇.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未来变化趋势.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16-21.
 [8] 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1):3-08.
 [9] 肖冰霜,马玉霞,赵天保,颜书豪.基于均一化资料的中国大陆极端温度的长期趋势.气象, 2016,42(3):339-346.
 [10] Miller AA. Climatology.London: Methuen C LTD,9. 1976.
 [11] 唐国利,丁一汇.由最高最低气温求算的平均气温对我国年平均气温序列影响,应用气象学报,2007, 18(2):187-192.
 [12] 叶芝菡,谢云,刘宝元.日平均气温的两种计算方法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3):421-426.
 [13] 孙化南.不同时间分辨率对气象要素月平均值统计的影响.应用气象学报, 2004,15(增刊):134-141.
 [14] 刘小宁,张洪政,李庆祥.不同方法计算的气温平均值差异,应用气象学报,2005,16(3):345-356.
 [15] 李亚丽,妙娟利,贺音.日平均计算方法对气温统计值的影响,气象科技,2013, 41(1):88-92.
 [16] 刘焕莉,李婵,赵庆.不同日平均气温计算方法对气温统计值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2015 ,31(33):269-272.
 [17] Hatcher D A. Simple formulae for Julian day numbers and calendar dates[J].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1984, 25(1):53-55.
 [18] 黄嘉佑.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0.
 [19]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第二版),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7.
 [20] 李亚丽.三次观测站02时气温插补方法的比较分析,气象,2012, 38(3):365-3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