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Vol. 39 ›› Issue (19): 116-123.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090
        
               		李瑞1,2( ), 郭杨1,2, 张树武1,2, 蒋琼1,2(
), 郭杨1,2, 张树武1,2, 蒋琼1,2( )
)
                  
        
        
        
        
    
收稿日期:2022-02-21
									
				
											修回日期:2023-04-09
									
				
									
				
											出版日期:2023-07-05
									
				
											发布日期:2023-07-03
									
			通讯作者:
					蒋琼,女,1982年出生,甘肃兰州人,讲师,博士。通信地址: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银滩路街道营门村一号 甘肃农业大学,E-mail:作者简介:李瑞,女,1998年出生,陕西宝鸡人,在读研究生。通信地址: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银滩路街道营门村一号 甘肃农业大学,E-mail:lr982160@163.com。
基金资助:
        
               		LI  Rui1,2( ), GUO  Yang1,2, ZHANG  Shuwu1,2, JIANG  Qiong1,2(
), GUO  Yang1,2, ZHANG  Shuwu1,2, JIANG  Qiong1,2( )
)
			  
			
			
			
                
        
    
Received:2022-02-21
									
				
											Revised:2023-04-09
									
				
									
				
											Online:2023-07-05
									
				
											Published:2023-07-03
									
			摘要:
为进一步提高野生中药材农药残留分析测定的准确性和数据可靠性,文章叙述了3种名贵野生中药材农药残留样品采集和制备的方法,并对相关样品前处理技术进行总结归纳,包括冬虫夏草萃取技术、林下山参切片/粉碎技术及灵芝孢子破壁技术等。样品采集与制备作为农药残留分析中样品前处理的首要环节,对样品的处理以及分析测定结果均有影响。因此,科学合理的制样方法对于中药材质量及药效等具有重要意义。
李瑞, 郭杨, 张树武, 蒋琼. 野生中药材农药残留样品制备方法综述[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9): 116-123.
LI Rui, GUO Yang, ZHANG Shuwu, JIANG Qiong. Sample Preparation Methods for Pesticide Residue of Wild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 Review[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3, 39(19): 116-123.
| [1] | 刘建勋. 中药药理学[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20:395. | 
| [2] | 韩日畴, 吴华, 陶海平, 等. 中国冬虫夏草研发70年[J]. 应用昆虫学报, 2019, 56(5):849-883. | 
| [3] | 滕佳林. 中药学[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131. | 
| [4] | 张晶晶, 张宁, 华霜, 等. 林下山参育种研究进展[J]. 特产研究, 2021, 43(2):85-90. | 
| [5] | 李晓敏, 高晴晴, 赵余庆. 林下山参提取物及皂苷类成分在皮肤护理及护发方面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21, 52(16):5078-5088. | 
| [6] | 李峰. 中药鉴定学[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9:397. | 
| [7] | 谢怡琼, 王琪瑞, 孙思雅, 等. 灵芝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 5(10):191-193. | 
| [8] | 刘洋, 覃媚媚, 罗印斌, 等. 灵芝孢子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功能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 2020(5):138-146. | 
| [9] | 陈万义. 从农药发展历程看21世纪的农药[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 1998:6. | 
| [10] | 姚建仁. 关于农药术语“漂移”与“飘移”的用法考究[J]. 植物医生, 2005(1):37. | 
| [11] | 汪立刚. 土壤残留农药的环境行为与农产品安全[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1:140. | 
| [12] | 戴宝合. 野生植物资源学(第2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1. | 
| [13] | doi: 10.1016/S2095-3119(15)61110-8 URL | 
| [14] | 李慧君, 张文生, 吴洁珊, 等. 中药材农药残留研究现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9, 44(1):48-52. | 
| [15] | 张成瑞, 田泽园, 范琪, 等. 冬虫夏草资源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分析[J]. 中国食用菌, 2021, 40(10):79-88. | 
| [16] | 邢康康, 贺元川, 刘艳, 等. 冬虫夏草人工繁育的研究进展[J]. 绿色科技, 2020(20):171-173. | 
| [17] | 康帅, 连超杰, 郑玉光, 等. 冬虫夏草人工繁育品的性状和显微鉴别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20, 55(15):1248-1252. | 
| [18] | 王艺璇, 王芳, 张涵, 等. 野生冬虫夏草与人工冬虫夏草蛋白质组差异研究[J]. 中药与临床, 2018, 9(4):5-8. | 
| [19] | doi: 10.1371/journal.pone.0225750 URL | 
| [20] | doi: 10.3897/zookeys.127.802 URL | 
| [21] | 张建财. 果洛州虫草资源现状及管理[J]. 青海草业, 2003(1):33-34,37. | 
| [22] | 陈仕江, 尹定华, 李黎, 等. 西藏那曲地区冬虫夏草资源及分布[J]. 中药材, 2000(11):673-675. | 
| [23] | 杨大荣. 蝠蛾属二新种记述(鳞翅目:蝙蝠蛾科)[J]. 动物分类学报, 1993(2):184-187. | 
| [24] | 方子森, 张恩和. 甘肃药用植物分区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 西部论丛, 2005(5):35-37. | 
| [25] | 胡清秀, 寥超子, 王欣. 我国冬虫夏草及其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对策[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5(5):47-51. | 
| [26] | 杨大荣, 彭艳琼, 陈吉岳, 等. 中国冬虫夏草分布格局与环境变化对其分布的影响[J]. 中国草地学报, 2010, 32(Z1). | 
| [27] | 生吉萍. 冬虫夏草资源管理与产业可持续发展[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7:44. | 
| [28] | 李学军, 张益武. 野生人参的生长环境及形态特征[J]. 人参研究, 2006(2):16. | 
| [29] | 张亚玉, 孙海, 李美佳. 基于生境的林下山参分类[J]. 林下山参研究, 2021, 33(3):53-54. | 
| [30] | 叶锦先, 史翔. 餐桌上的中药人参[M]. 北京: 金盾出版社, 2015:26. | 
| [31] | 曹保明. 长白山人参文化[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4:223. | 
| [32] | 陈东亮, 钟楚, 简少芬, 等. 林下山参种质资源及育种研究进展[J]. 贵州农业科学, 2020, 48(10):111-116. | 
| [33] | 徐韩平. 浅谈野山参的分类与鉴别[J]. 中国乡村医药, 2021, 28(1):13-14. | 
| [34] | 张刊. 园参和林下参种植及个案分析[J]. 乡村科技, 2016(21):9. | 
| [35] | 白东实. 林下野山参实用栽培技术[J]. 新农业, 2015(7):37-38. | 
| [36] | 王铁生. 中国人参[M].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46. | 
| [37] | 姜海平, 刘凤云, 窦德强, 等. 林下山参规范化生产标准操作规程(试行)[J]. 中国现代中药, 2007(10):34-38. | 
| [38] | 烁文. 灵芝及灵芝孢子粉的药用价值[J]. 中医健康养生, 2019, 5(8):80. | 
| [39] | 杨庆辞, 杨增刚. 保山市野生灵芝的资源调查与人工栽培灵芝的可行性分析[J]. 保山学院学报, 2016, 35(5):24-26. | 
| [40] | 马传贵. 中华灵芝文化·现代研究与应用[A].//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第二届中国食文化研究论文集[C]. 中国食文化研究会, 2016:11. | 
| [41] | 杨群书. 林下仿野生灵芝高产栽培技术[J]. 乡村科技, 2021, 12(10):48-49. | 
| [42] | 何焕清, 张晚有, 钟永盛. 灵芝孢子粉收集技术[J]. 科学种养, 2018(9):22-24. | 
| [43] | 安好义. 中药材质量新说[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431. | 
| [44] | 杨伟杰, 王艳晓.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水产品加工中应用探析[J]. 新农业, 2021(14):48-49. | 
| [45] | 李光荣, 郭燕飞, 余江锋, 等. 不同干燥工艺对冬虫夏草品质的影响[J]. 菌物研究, 2020, 18(2):132-138. | 
| [46] | 李皓翔, 陈铃, 沈千汇, 等. 冬虫夏草离子液体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 2020, 31(3):620-623. | 
| [47] | 范胜莲, 何清春, 吴诗慧.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产地冬虫夏草的鉴别研究[J]. 四川中医, 2021, 39(5):48-51. | 
| [48] | 张飞.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三七中38种农药残留[J]. 中国口岸科学技术, 2021(3):72-78. | 
| [49] | 王菊香, 王珍, 王雪玲. 高等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材卫生理化检验[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9:7. | 
| [50] | 孔令义. 天然药物化学[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9:32. | 
| [51] | 杨淑华, 王丽娟, 陈晓娜, 等. 冬虫夏草提取物的美白作用[J]. 菌物研究, 2020, 18(2):105-109. | 
| [52] | 曾佩, 刘艳, 唐小苏, 等. 农药残留样品前处理综述[J]. 广州化工, 2013, 41(5):62-63,126. | 
| [53] | 吴瑶庆. 无机元素原子光谱分析样品预处理技术[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9:257. | 
| [54] | 奉建芳. 现代中药制剂设计[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114. | 
| [55] | 和承尧. 富含柠檬醛精油植物资源综合利用[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8:19. | 
| [56] | 赵鹏著. 植物活性物质关键技术研究[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8:9. | 
| [57] | 刘霞. 农药残留检测中样品前处理技术[J]. 食品安全导刊, 2021(19):89-90. | 
| [58] | 张乐, 秦枫. 中药材农药残留检测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9, 40(6):41-44. | 
| [59] | 张宇, 王志强.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果蔬中17种农药残留[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21, 27(1):63-66. | 
| [60] | 李纯, 熊颖, 顾利红, 等. 中药化橘红的106种农药残留量测定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19, 54(19):1604-1610. | 
| [61] | 李冬玲. 浅谈食品农药残留检测中样品前处理技术[J]. 食品安全导刊, 2020(33):166-167. | 
| [62] | 赵国萍, 刘玉波. 食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与人体健康研究[J]. 江苏调味副食品, 2020(1):37-40. | 
| [63] | 张偲偲, 匡艳辉, 李雯珊, 等. 中药超薄免煎配方饮片及饮片组方制备方法研究[J]. 人参研究, 2021, 33(4):40-44. | 
| [64] | 史向珍. 冷冻切片中几种不同引导切片法的比较[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9(2):2. | 
| [65] | 吕申, 张景义, 毛宇飞, 等. 病理检验技术[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4:56. | 
| [66] | 钱珊珊, 桂双英, 杨满琴, 等. 中药超微粉碎技术的研究进展[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42(3):136-140. | 
| [67] | 郭武汉, 关二旗, 卞科. 超微粉碎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15(5):38-40. | 
| [68] | 刘云. 超微粉碎技术对当归中阿魏酸含量的影响[J]. 人人健康, 2019(20):81. | 
| [69] | 孙晓明, 王祝善, 束成杰. 探究大麦嫩苗的奥秘[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6:22. | 
| [70] | 冯景刚. 灵芝栽培实用技术彩色图解[M]. 沈阳: 辽宁科技出版社, 2014:63. | 
| [71] | 马艺沔, 丁自勉, 陈向东, 等. 灵芝孢子粉破壁技术、质量分析与深加工相关研究进展[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 21(5):892-899. | 
| [72] | 马超, 马传贵, 戚俊, 等. 灵芝孢子粉破壁技术及灵芝类保健食品开发研究进展[J]. 中国食用菌, 2020, 39(12):8-12,17. | 
| [73] | 王沛. 制药原理与设备(第2版)[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62-63. | 
| [74] | 蒲云峰, 张锐利, 叶林. 食品加工新技术与应用[M]. 北京: 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2019:176. | 
| [75] | 刘静雪, 李凤林, 刘艳霞, 等. 响应面优化灵芝孢子粉挤出破壁工艺[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7, 38(15):117-121. | 
| [76] | 余顺火, 吕顺. 食品生物生产实习教程[M]. 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6:133-134. | 
| [77] | 崔宁, 潘家祯, 王春涛, 等. 超高压超临界流体撞击流方法制备破壁灵芝孢子粉的工艺研究[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504-508,511. | 
| [78] | 杨连威. 一种灵芝孢子粉的完美深加工方法[P]. 中国专利, CN104273518A,2015-01-14. | 
| [79] | 周顺华, 陶乐仁, 刘宝林. 一种新的灵芝孢子破壁工艺——过冷液氮淬冷破壁[J]. 食品科学, 2002(9):80-83. | 
| [80] | 杨英茹, 车艳芳. 现代农业生产技术[M]. 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192. | 
| [81] | 李国平. 破壁灵芝孢子粉酶解生产工艺的研究[J]. 江西化工, 2017(5):135. | 
| [82] | 夏志兰, 王春晖, 姜性坚, 等. 灵芝孢子粉生物酶破壁技术的研究[J]. 食用菌学报, 2005(1):14-18. | 
| [83] | 徐亚敏. 一种灵芝孢子粉的微生物破壁方法[P]. 中国专利, CN107779400A,2018-03-09. | 
| [84] | 周萍, 安东, 王朝川, 等. 变温压差脆化破壁灵芝孢子技术考察[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20):16-19. | 
| [85] | 牛广财, 贾亭亭, 朱丹, 等. 豆豉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工艺优化[J]. 核农学报, 2015, 29(7):1351-1357.  doi: 10.11869/j.issn.100-8551.2015.07.1351 | 
| [86] | 王欣宇, 车成来, 林花, 等. 灵芝孢子粉破壁技术的研究进展[J]. 中国林副特产, 2017(6):93-94,96. | 
| [87] | 吴铁, 唐林志, 吕思敏, 等. 一种高压冰冻破壁法在制备破壁灵芝孢子粉生产工艺的应用[P]. 中国专利, CN109157551A,2019-01-08. | 
| [88] | 王新风. 农药残留蔬菜样品的采集与制备[J]. 农家致富顾问, 2021(4):94. | 
| [1] | 梁焕, 安岳. 不同主产区小茴香药材质量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9): 148-152. | 
| [2] | 强生军, 刘玉荣, 李刚. 溶剂标、基质标对农药残留检测结果的影响及校正[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4): 99-106. | 
| [3] | 陈丹丹, 万建春, 连琦, 王建雄, 王栋, 洪挺, 杨毅生. 中药材农药残留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1): 125-135. | 
| [4] | 卢珍萍, 田英. 中国蔬果中农药残留的现状及其去除方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4): 131-137. | 
| [5] | 陈锋, 孟顺龙, 陈家长. 农药在沉积物-水-生物体的污染特征综述[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7): 159-164. | 
| [6] | 王东鹏, 叶诚, 廖小丽. 微流控芯片在农产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6): 148-154. | 
| [7] | 刘琳, 马腾飞, 贾孙悦, 周芹, 王皙玮. 改良QuEChERS方法结合气相色谱测定红甜菜中20种农药残留[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5): 110-117. | 
| [8] | 田耿智. 基地蔬菜水果中农药残留暴露风险和预警风险评估[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7): 112-116. | 
| [9] | 张锋, 韩金龙, 朱彦威, 倪大鹏, 单成钢. 不同倍性菘蓝林下光合特性及种植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6): 58-65. | 
| [10] | 郭思依, 孙明娜, 董旭, 褚玥, 童舟, 王梅, 高同春, 段劲生. 免疫分析技术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3): 106-112. | 
| [11] | 范重秀, 李怀德, 崔同霞, 姚友旭, 惠和平, 蔡伟. 白条党主产区土壤理化性状及药材经济性状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1): 91-97. | 
| [12] | 王岩, 彭强, 赵小明, 尹恒. 生物降解农药残留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8): 117-124. | 
| [13] | 于婷婷, 邱鹏程, 陈强, 石富, 杨雅钧. 气相色谱法测定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不确定度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7): 129-136. | 
| [14] | 纪力, 邵文奇, 陈富平, 董青君, 章安康. 连年规模稻鸭共养对稻田土壤性状、稻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3): 1-7. | 
| [15] | 溥丽华, 郎小琴, 穆志国, 赵云, 吴常敏, 吴敏, 张建利. 贵阳城市周边蔬菜规模化种植农药残留风险分析——以贵阳市某区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9): 145-149. | 
| 阅读次数 | ||||||
| 全文 |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