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Vol. 39 ›› Issue (7): 95-101.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252
收稿日期:
2022-03-30
修回日期:
2022-06-08
出版日期:
2023-03-05
发布日期:
2023-03-15
通讯作者:
上官周平,男,1964年出生,陕西扶风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旱地农业、植物生态研究。通信地址:712100 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E-mail:作者简介:
朱晓月,女,1999年出生,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理生态。通信地址:712100 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E-mail:zhuxy679@163.com。
基金资助:
ZHU Xiaoyue1(), FANG Yan2, SHANGGUAN Zhouping2(
)
Received:
2022-03-30
Revised:
2022-06-08
Online:
2023-03-05
Published:
2023-03-15
摘要:
黄土风沙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剧烈,土地沙漠化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针对沙地土壤肥力低下及农业和生态利用潜质较差的特征,中国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采取了大量措施对风沙土结构和化学性质进行改良。经过几十年的综合治理,沙地土壤结构和肥力得到了有效改善。笔者对砒砂岩、风化煤、有机肥、绿肥及覆盖耕作技术改良沙土的现状、作用机理和效果作了简要阐述,认为土壤改良工作应以不同农艺措施进行优化组合,同时实现沙地土壤理化及生物性质的整体改良,促进土壤的发生发育,实现对沙地土壤的快速、有效培肥。提出黄土风沙区未来亟待加强构建绿色化的沙地土壤培肥技术体系、强化沙地土壤培肥技术生态效应的监测、研发具有可推广的绿色土壤培肥产品,以期为沙地土壤培肥和生态恢复提供科技支撑。
朱晓月, 方燕, 上官周平. 黄土风沙区土壤培肥机理与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7): 95-101.
ZHU Xiaoyue, FANG Yan, SHANGGUAN Zhouping. Mechanism and Technology of Soil Fertility Cultivation in Loess Desert: A Review[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3, 39(7): 95-101.
培肥措施 | 主要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
砒砂岩 | 增加土壤中粉粒、黏粒含量,增加团聚体数量,改善土壤结构 | [ |
风化煤 | 含有丰富的腐殖酸和含氧活性功能团,能够与土壤中的多种离子发生反应,增加养分含量 | [ |
有机肥 | 促进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增加土壤有机质、氮、磷含量,促进养分释放,增强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 | [31]、[35-36]、[44] |
绿肥 | 翻压腐解后可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分解,提高土壤中酶的活性,代替无机氮肥促进作物生长 | [55]、[57]、[59] |
覆盖耕作 | 秸秆或者地膜覆盖地表可以保墒保水,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 [76]、[78-79] |
培肥措施 | 主要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
砒砂岩 | 增加土壤中粉粒、黏粒含量,增加团聚体数量,改善土壤结构 | [ |
风化煤 | 含有丰富的腐殖酸和含氧活性功能团,能够与土壤中的多种离子发生反应,增加养分含量 | [ |
有机肥 | 促进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增加土壤有机质、氮、磷含量,促进养分释放,增强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 | [31]、[35-36]、[44] |
绿肥 | 翻压腐解后可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分解,提高土壤中酶的活性,代替无机氮肥促进作物生长 | [55]、[57]、[59] |
覆盖耕作 | 秸秆或者地膜覆盖地表可以保墒保水,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 [76]、[78-79] |
[1] |
|
[2] |
马黎霞. 农田土壤化肥污染及应对措施[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12):155-156.
|
[3] |
刘阳, 李传福, 党晓宏, 等. 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风沙土复配土技术研究进展[J].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0, 46(1):43-46.
|
[4] |
刘霞, 靳宁, 王学府, 等. 初始原料组成对风化煤基肥化学性质的影响[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1):51-54.
|
[5] |
董文, 张青, 罗涛, 等. 不同有机肥连续施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28):106-11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0900660 |
[6] |
赵蕊, 王怡针, 苏港, 等. 绿肥还田对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研究进展[J].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0, 27(1):92-97.
|
[7] |
曹婷婷, 周航.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修复研究现状分析[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11):101-102.
|
[8] |
赵吉, 钱贵霞, 杨志坚, 等. 沙区生态产业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 34(12):1-8.
|
[9] |
贺帅, 张成福, 洪光宇, 等. 毛乌素沙地土壤水分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 2020(10):138-144.
|
[10] |
高开天. 毛乌素沙地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林保护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21(3):155-156.
|
[11] |
高笑. 砒砂岩在毛乌素沙地边坡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 科学技术创新, 2019(29):114-115.
|
[12] |
doi: 10.1016/j.landusepol.2013.09.022 URL |
[13] |
doi: 10.2136/sssaj2000.6431042x URL |
[14] |
doi: 10.1002/jsfa.2017.97.issue-8 URL |
[15] |
李娟, 韩霁昌, 成生权, 等. 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5, 24(11):140-148.
|
[16] |
郭振, 师晨迪. 风沙土中有机碳矿化对砒砂岩添加的响应[J]. 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20, 5(1):32-37.
|
[17] |
柴苗苗, 韩霁昌, 罗林涛, 等. 砒砂岩与沙混合比例及作物种植季数对复配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10):179-184.
|
[18] |
程杰. 砒砂岩对风沙土改良后的复配土特性试验及作物产量模拟研究[D]. 西安: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19] |
张海欧, 郭振, 徐艳, 等. 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质地与有机质动态变化特征[J]. 水土保持研究, 2021, 28(2):93-98.
|
[20] |
任志胜, 齐瑞鹏, 王彤彤, 等. 风化煤对晋陕蒙矿区排土场新构土体土壤呼吸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23):230-237.
|
[21] |
李华, 李永青, 沈成斌, 等. 风化煤施用对黄土高原露天煤矿区复垦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5):1752-1756.
|
[22] |
武瑞平, 李华, 曹鹏. 风化煤施用对复垦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植被恢复的影响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9):1855-1861.
|
[23] |
王丽丽, 甄庆, 王颖, 等. 晋陕蒙矿区排土场不同改良模式下土壤养分效应研究[J]. 土壤学报, 2018, 55(6):1525-1533.
|
[24] |
刘鸿涛, 郑纪勇, 李高亮, 等. 晋陕蒙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团聚体的变化特征[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1, 40(1):137-143.
|
[25] |
doi: 10.1016/j.scienta.2017.07.033 URL |
[26] |
doi: 10.1016/j.scienta.2020.109201 URL |
[27] |
虞轶俊, 马军伟, 陆若辉, 等. 有机肥对土壤特性及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影响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35):64-7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110 |
[28] |
楼涛, 汪学军, 何昆鹏, 等. 腐殖质的光化学降解及其对环境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4):716-720.
|
[29] |
范庆锋. 保护地土壤酸度特征及酸化机理研究[D]. 沈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09.
|
[30] |
龚伟, 颜晓元, 蔡祖聪, 等. 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和分形特征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11, 48(6):1141-1148.
|
[31] |
毛霞丽, 陆扣萍, 何丽芝, 等. 长期施肥对浙江稻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15, 52(4):828-838.
|
[32] |
|
[33] |
孟红旗, 吕家珑, 徐明岗, 等. 有机肥的碱度及其减缓土壤酸化的机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18(5):1153-1160.
|
[34] |
|
[35] |
doi: 10.1016/j.soilbio.2008.03.015 URL |
[36] |
doi: 10.1007/s00374-012-0761-7 URL |
[37] |
张亚丽, 张娟, 沈其荣, 等. 秸秆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12):1575-1578.
|
[38] |
苏秦. 有机培肥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生长的影响[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
[39] |
苏永中, 杨荣, 刘婷娜. 施肥对新垦绿洲风沙土肥力及碳积累的影响[J]. 中国沙漠, 2019, 39(3):1-6.
|
[40] |
李娟, 韩慧, 常少刚, 等. 羊粪有机肥施用量对沙地甘蓝生长和产量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J]. 上海农业学报, 2019, 35(6):97-101.
|
[41] |
doi: 10.1016/j.biortech.2010.01.108 URL |
[42] |
臧逸飞, 郝明德, 张丽琼, 等. 26年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呼吸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5, 35(5):1445-1451.
|
[43] |
刁生鹏. 增施有机肥对旱作农田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
|
[44] |
王盼忠, 徐惠云, 王婧. 有机肥对旱地燕麦生产效应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 2020(2):85-87.
|
[45] |
白雪纯, 张君红, 冯魁亮, 等.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青贮玉米产量、营养价值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20, 37(2):348-354.
|
[46] |
李娟, 葛磊, 曹婷婷, 等. 有机肥施用量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9, 33(2):121-127.
|
[47] |
吴志远, 马红宁, 李仁青, 等. 超高量有机肥施用对黄土高原旱作有机田首年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2021, 53(2):57-63.
|
[48] |
楚天舒, 王柄雄, 高思程, 等. 基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筛选值的畜禽粪污农田承载力估算[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1, 26(2):125-138.
|
[49] |
姜佰文, 陆磊, 王春宏, 等.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重金属累积的影响及风险评价[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0, 51(4):37-44.
|
[50] |
doi: 10.1007/s10705-011-9432-6 URL |
[51] |
陈子英, 孙小凤, 韩梅, 等. 国内外绿肥研究进展[J]. 青海农林科技, 2020(3):54-58.
|
[52] |
樊志龙, 柴强, 曹卫东, 等. 绿肥在我国旱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服务功能及其应用[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4):1389-1402.
doi: 10.13287/j.1001-9332.202004.023 |
[53] |
|
[54] |
doi: 10.1016/S2095-3119(12)60053-7 URL |
[55] |
|
[56] |
doi: 10.4141/S00-034 URL |
[57] |
|
[58] |
赵娜, 赵护兵, 曹群虎, 等. 渭北旱区夏闲期豆科绿肥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 29(2):124-128.
|
[59] |
杜威, 王紫泉, 和文祥, 等. 豆科绿肥对渭北旱塬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J]. 土壤学报, 2017, 54(4):999-1008.
|
[60] |
彭映平, 和文祥, 王紫泉, 等. 黄土高原旱区绿肥定位试验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特征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3(9):131-138.
|
[61] |
姚致远. 旱地豆科绿肥提升土壤碳氮储量及降低环境代价的潜力与机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
[62] |
刘雪强, 南丽丽, 郭全恩, 等.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种植不同绿肥作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0, 55(1):145-152.
|
[63] |
李梦颖. 豆科绿肥还田对玉米生长和氮素利用的影响[D].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18.
|
[64] |
白金顺, 曹卫东, 包兴国, 等. 长期绿肥翻压对西北旱地小麦籽粒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 37(6):1847-1851.
|
[65] |
邵明安, 贾小旭, 王云强, 等.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1):14-22.
|
[66] |
张永旺, 万珊珊, 王俊, 等. 黄土高原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水分亏缺[J]. 水土保持研究, 2020, 27(5):120-125.
|
[67] |
程一本. 干旱半干旱地区典型沙地深层土壤水分渗漏过程研究[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8.
|
[68] |
张维俊, 李双异, 徐英德, 等. 土壤孔隙结构与土壤微环境和有机碳周转关系的研究进展[J]. 水土保持学报, 2019, 33(4):1-9.
|
[69] |
苏雪玲. 极端干旱对亚热带森林土壤团聚体、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
[70] |
doi: 10.1007/s10457-007-9073-6 URL |
[71] |
doi: 10.1111/nph.12952 pmid: 25130263 |
[72] |
doi: 10.1007/s11104-005-0172-8 URL |
[73] |
李新鸽, 韩广轩, 朱连奇, 等. 降雨引起的干湿交替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进展与展望[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2):567-575.
|
[74] |
肖列. CO2浓度升高、干旱胁迫和施氮对白羊草生长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
[75] |
朱义族, 李雅颖, 韩继刚, 等. 水分条件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12):4323-4332.
doi: 10.13287/j.1001-9332.201912.031 |
[76] |
栾天浩, 刘云强, 高阳, 等.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东北农业科学, 2020, 45(6):64-67.
|
[77] |
张华英, 刘景辉, 赵宝平, 等. 保护性耕作对风沙区农田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6, 34(3):108-114.
|
[78] |
高日平, 赵思华, 刁生鹏, 等. 秸秆还田对黄土风沙区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19, 50(6):1370-1377.
|
[79] |
杨睿, 郑静, 范军亮, 等. 覆膜方式对旱作夏玉米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0, 38(4):285-292.
|
[80] |
方旭飞, 张钟莉莉, 王丽学, 等. 不同覆盖方式和种植模式对土壤水热与玉米产量的影响[J]. 节水灌溉, 2017(12):39-43.
|
[1] | 殷丽萍, 刘思远, 蔡成梅, 石小丽, 朱小娟, 袁国明, 汪吉东, 张辉, 徐聪, 马洪波. 嘉博文土壤调理剂对萝卜产量品质、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6): 64-71. |
[2] | 李清, 苗淑杰, 乔云发. 基于耕作指数评价东北风沙土肥沃耕层构建周期效果[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5): 109-115. |
[3] | 陈云娇, 屈阳阳, 李杰, 贾伟娟, 郗珊珊, 何云江, 孟庆磊, 王学理. 新城疫病毒抗恶性肿瘤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 127-132. |
[4] | 郑铭洁, 余红伟, 陈志良, 章明奎. 不同种类有机物料对新垦红壤有机碳提升及培肥效果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6): 101-111. |
[5] | 孙彦铭, 黄少辉, 刘克桐, 杨云马, 杨军芳, 邢素丽, 贾良良. 土壤肥力差异对冀中南山前平原与低平原夏玉米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5): 35-42. |
[6] | 颜越, 金荷仙, 王丽娴. 国内外社区花园健康效益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4): 68-75. |
[7] | 王晴, 方文生, 李园, 王秋霞, 颜冬冬, 曹坳程. 杀线虫剂新品种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0): 100-107. |
[8] | 隋振全, 范金石, 尹崇山, 毛金超. 壳聚糖对植物病原体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 121-126. |
[9] | 晁赢, 付钢锋, 阎祥慧, 杭中桥, 杨全刚, 王会, 潘红, 娄燕宏, 诸玉平. 有机肥对作物品质、土壤肥力及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9): 103-107. |
[10] | 闫童, 杨化恩, 刘凤华, 孙玉莹. 不同培肥措施对新增耕地养分变化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2): 74-78. |
[11] | 郑洪兵, 罗洋, 李瑞平, 隋鹏祥, 王浩, 袁野, 刘武仁, 郑金玉. 耕作方式对根土关系的影响及CT技术在其研究上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3): 83-87. |
[12] | 王祺, 马全林, 陈芳, 魏林源, 张卫星. 沙生经济植物沙米出苗土壤水分阈值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6): 98-104. |
[13] | 韩宝, 于跃跃, 朱文, 徐凯, 郭宁. 有机肥不同量级对小麦产量和土壤培肥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4): 73-78. |
[14] | 严建立, 章明奎, 王道泽. 不同调理剂改良低丘新垦耕地土壤物理性状的效果[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 67-73. |
[15] | 董文, 张青, 罗涛, 王煌平. 不同有机肥连续施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28): 106-110.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