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Vol. 39 ›› Issue (15): 69-75.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431
收稿日期:
2022-05-30
修回日期:
2022-07-04
出版日期:
2023-05-25
发布日期:
2023-05-22
通讯作者:
马友华,男,1962年出生,安徽霍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资源与环境。通信地址:230031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130号 安徽农业大学,Tel:0551-65786289,E-mail:作者简介:
常珺枫,女,1998年出生,安徽宿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通信地址:230031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130号 安徽农业大学,Tel:0551-65786289,E-mail:1826159821@qq.com。
基金资助:
CHANG Junfeng(), LIU Ying, LI Chen, LUO Mei, MA Youhua(
)
Received:
2022-05-30
Revised:
2022-07-04
Online:
2023-05-25
Published:
2023-05-22
摘要:
农田氮磷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之一,对水体富营养化具有较强的风险,农田氮磷流失特征研究可以为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等提供依据。本研究综述了农田氮磷的流失途径、形态、浓度和流失量研究,并分析了施肥、降雨、耕作方式、种植结构、农田排水口和田间沟渠等对农田氮磷流失的影响。现代农业新栽培方式、种养结合模式等对农田氮磷流失的影响还有待更加深入研究。
常珺枫, 刘莹, 李陈, 骆美, 马友华. 农田氮磷流失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5): 69-75.
CHANG Junfeng, LIU Ying, LI Chen, LUO Mei, MA Youhua. Characteristic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 in Farmland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3, 39(15): 69-75.
[1] |
doi: 10.1007/s11356-019-04375-z |
[2] |
何阳, 王秀荣, 陈新平. 缓/控释肥料研究进展及其对农田氮素流失的防控效果[J]. 安徽农业科学, 2021, 49(21):7-10,14.
|
[3] |
doi: 10.1038/s41586-019-1001-1 |
[4] |
牟昌红, 李竹, 欧阳秀琴, 等. 太湖地区农田氮磷流失规律及机制研究[J]. 绿色科技, 2020(10):134-140.
|
[5] |
王磊, 席运官, 潘阳, 等. 生态空间格局优化与景观要素耦合视角下环水有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1, 38(2):160-166.
|
[6] |
武淑霞, 刘宏斌, 刘申, 等.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控技术[J]. 中国工程科学, 2018, 20(5):23-30.
|
[7] |
穆卉, 王竞, 赵颖, 王林芳. 流域中氮素迁移转化的研究进展[J]. 山西科技, 2019, 34(2):31-34.
|
[8] |
刘佩诗. 化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和养分吸收与农田氮磷流失的影响[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9] |
李吉平, 徐勇峰, 陈子鹏, 等. 洪泽湖地区麦稻两熟农田和杨树林地氮磷径流流失特征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3(1):98-104.
|
[10] |
甘曼琴, 刘佩诗, 黄瑜, 等. 稻田氮磷流失控制技术研究[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20, 32(2):8-11,21.
|
[11] |
陈淼, 李玮, 陈歆, 等. 菜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研究进展[J]. 中国瓜菜, 2017, 30(8):1-6.
|
[12] |
李靳, 康荣华, 于浩明, 等. 土壤水分对土壤产生气态氮的厌氧微生物过程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6):1989-1997.
doi: 10.13287/j.1001-9332.202106.010 |
[13] |
|
[14] |
doi: 10.1016/j.soilbio.2007.08.020 URL |
[15] |
doi: 10.1007/s00374-009-0396-5 URL |
[16] |
范会, 姜姗姗, 魏荧, 等. 农田土壤施用系列新型氮肥后气态氮(NH3和N2O)减排效果比较:以夏玉米季为例[J]. 环境科学, 2016, 37(8):2906-2913.
|
[17] |
胡冰涛, 张龙江, 杨士红, 等. 稻田氮、磷损失与过程监测方法研究进展[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8, 34(9):788-796.
|
[18] |
马银丽, 吉艳芝, 李鑫, 等. 施氮水平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氨挥发与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2):225-230.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2)02-0225-06 |
[19] |
doi: 10.1016/j.jhydrol.2013.12.005 URL |
[20] |
田艳, 马友华, 胡宏祥, 等. 农田土壤中氮的环境指标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7):142-14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050017 |
[21] |
doi: 10.1007/s11356-012-1429-4 pmid: 23292200 |
[22] |
韩建刚, 李占斌, 钱程. 紫色土小流域土壤及氮磷流失特征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2):423-427.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0)02-0423-05 |
[23] |
王双, 叶良惠, 郑子成, 等. 玉米成熟期黄壤坡耕地径流及其氮素流失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18, 32(6):28-33.
|
[24] |
斯林林, 周静杰, 吴良欢, 等. 生物炭配施缓控释肥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及径流流失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8, 39(12):5383-5390.
|
[25] |
秦雪超, 潘君廷, 郭树芳, 等. 化肥减量替代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产量及氮流失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 39(7):1558-1567.
|
[26] |
马彦, 杨虎德, 冯丹妮. 甘肃省农田土壤地下淋溶氮磷流失系数测算初报[J]. 甘肃农业科技, 2019(6):37-40.
|
[27] |
|
[28] |
闫佳会, 侯璐, 姚强, 等.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大葱产量、品质和土壤氮淋失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20, 29(8):1243-1249.
|
[29] |
罗健航, 王海廷, 赵营, 等. 不同水氮措施对农田氮素流失和动态变化规律[J]. 新疆农业科学, 2020, 57(12):2205-2212.
doi: 10.6048/j.issn.1001-4330.2020.12.006 |
[30] |
doi: 10.1071/SR12234 URL |
[31] |
doi: 10.1016/j.jssas.2018.11.002 URL |
[32] |
胡冰涛, 张龙江, 杨士红, 等. 稻田氮、磷损失与过程监测方法研究进展[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8, 34(9):788-796.
|
[33] |
郭智, 刘红江, 张岳芳, 等. 不同施肥模式对菜—稻轮作农田土壤磷素径流损失与表观平衡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9, 33(4):102-109.
|
[34] |
缪杰杰, 刘运峰, 胡宏祥, 等. 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氮磷流失及产量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20, 34(5):86-93.
|
[35] |
姜海斌, 沈仕洲, 谷艳茹, 等. 洱海流域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1, 40(6):1305-1313.
|
[36] |
章明奎, 王阳, 黄超. 水网平原地区不同种植类型农田氮磷流失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12):3211-3220.
|
[37] |
王知博. 应用SWAT模型探究平原流域氮磯流失规律及控制方法[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6.
|
[38] |
焦云飞, 李强, 高洪军, 等. 降雨对吉林省黑土区雨养春玉米农田氮磷淋溶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 29(1):19-28.
|
[39] |
张树金, 余海英, 李廷轩, 等. 温室土壤磷素迁移变化特征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9(8):1534-1541.
|
[40] |
袁敏, 文石林, 徐明岗, 等. 湘南红壤丘陵区不同生态种植模式下土壤磷素流失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11):31623168.
|
[41] |
doi: 10.1016/j.jeem.2014.09.002 URL |
[42] |
包菡, 傅建伟, 张雷, 等. 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和农田氮磷淋溶流失的影响[J]. 北方农业学报, 2021, 49(4):57-61.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4.09 |
[43] |
王洪媛, 李俊改, 樊秉乾, 等. 中国北方主要农区农田氮磷淋溶特征与时空规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 29(1):11-18.
|
[44] |
|
[45] |
罗娜. 苕溪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及控制策略研究[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19.
|
[46] |
王森, 朱昌雄, 耿兵. 土壤氮磷流失途径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33):22-25.
|
[47] |
马凡凡, 邢素林, 徐云连, 等. 肥料施用对稻田氮磷流失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18, 24(2):14-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2.005 |
[48] |
徐捷. 不同施肥模式下甘蓝氮磷利用及流失特征和规律的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3.
|
[49] |
马友华, 谢昕云, 马中文, 等. 安徽省园地氮磷径流流失[J]. 水土保持学报, 2012, 26(3):13-17.
|
[50] |
丁燕, 杨宪龙, 同延安, 等.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氮素淋失特征及氮素表观平衡[J]. 环境科学学报, 2015, 35(6):1915-1920.
|
[51] |
doi: 10.1016/j.jes.2015.12.024 URL |
[52] |
缪杰杰. 不同施肥管理对水稻养分吸收及稻田氮磷流失的影响[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20.
|
[53] |
张欢. 太湖地区施肥种类与强度对农田土壤氮平衡及氮流失影响研究[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4.
|
[54] |
陈香碧, 胡亚军, 秦红灵, 等. 稻作系统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的土壤氮循环特征及增产机制[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3):1033-1042.
|
[55] |
潘晓健. 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进展[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8):29.
|
[56] |
doi: 10.1016/j.geoderma.2018.01.016 URL |
[57] |
甘曼琴. 不同有机肥替代对稻麦产量及农田氮磷流失的影响[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20.
|
[58] |
doi: 10.1016/j.apsoil.2017.06.019 URL |
[59] |
夏红霞. 有机肥对重庆地区紫色土农田氮磷流失特征的影响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5.
|
[60] |
|
[61] |
吕亚敏. 化肥减施对稻田氮磷流失及水稻产量的影响[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
[62] |
张丽娟, 马中文, 马友华, 等. 优化施肥和缓释肥对水稻田面水氮磷动态变化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2, 26(1):90-94,100.
|
[63] |
李晓虹. 凤羽河小流域不同降雨类型与土地利用方式对氮磷流失的影响[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64] |
张亚莉, 陈德州, 徐梅宣, 等. 施肥量和降雨对水稻田氮流失影响的试验研究[J]. 现代农业装备, 2015(2):32-36.
|
[65] |
周林飞, 郝利朋, 张玉龙. 辽宁省浑河流域不同施肥方式下农田氮素随地表径流与壤中流流失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12, 26(4):69-72,76.
|
[66] |
梁善. 珠三角旱作农田氮磷流失特征及其生态沟渠阻控效应研究[D]. 广州: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
|
[67] |
王国重, 李中原, 田颖超, 等. 雨强和土地利用对豫西南山区氮磷流失的影响[J]. 人民长江, 2016, 47(7):18-22.
|
[68] |
霍志久, 张志华, 朱永涛, 等. 地表径流对土壤氮、磷流失的影响特征研究进展[J]. 北京农业, 2015(25):160-161.
|
[69] |
|
[70] |
|
[71] |
doi: 10.1016/j.jhydrol.2016.05.058 URL |
[72] |
doi: 10.1016/j.iswcr.2017.04.001 URL |
[73] |
doi: 10.1002/(ISSN)1099-1085 URL |
[74] |
陈玲, 刘德富, 宋林旭, 等. 不同雨强下黄棕壤坡耕地径流养分输出机制研究[J]. 环境科学, 2013, 34(6):2151-2158.
|
[75] |
杨继伟, 袁宏伟, 袁先江, 等. 自然降雨条件下淮北平原农田氮素流失特征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46(22):65-68.
|
[76] |
王永尚. 自然降雨条件下南方湿润平原农田氮磷流失初探[J]. 浙江农业科学, 2020, 61(11):2226-2227,2229.
|
[77] |
王立萍, 娄山崇, 孙秀玲, 等. 尼山水库小流域典型面源污染来源及特征分析[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2, 39(1):26-35.
|
[78] |
邬燕虹, 张丽萍, 陈儒章, 等. 坡长和雨强对氮素流失影响的模拟降雨试验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17, 31(2):7-12,39.
|
[79] |
薛鹏程, 庞燕, 项颂, 等. 模拟降雨条件下农田氮素径流流失特征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 36(7):1362-1368.
|
[80] |
马骞. 沂蒙山区非点源污染特征及其土地利用优化控制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1.
|
[81] |
田耀武, 黄志霖, 肖文发. 三峡库区黑沟小流域非点源污染物输出的动态变化[J]. 环境科学, 2011, 32(2):423-427.
|
[82] |
李诗豪, 刘天奇, 马玉华, 等. 耕作方式与氮肥类型对稻田氨挥发、 氮肥利用率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8, 35 (5):447-454.
|
[83] |
doi: 10.1590/0103-9016-2015-0107 URL |
[84] |
彭石磊, 何丙辉, 王润泽, 等. 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施肥模式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紫色土肥力质量的影响[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8, 35(4):318-326.
|
[85] |
程鹏, 廖超林, 肖其亮, 等. 横坡垄作和秸秆覆盖对红壤坡耕地氮磷流失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2, 41(5):1036-1046.
|
[86] |
高杨, 宋付朋, 马富亮, 等. 模拟降雨条件下3种类型土壤氮磷钾养分流失量的比较[J]. 水土保持学报, 2011, 25(2):15-18.
|
[87] |
袁东海, 王兆骞, 陈欣, 等. 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氮磷流失特征研究[J]. 生态学报, 2003(1):188-198.
|
[88] |
doi: 10.1016/j.agwat.2016.10.024 URL |
[89] |
doi: S0169-7722(18)30085-8 pmid: 30268411 |
[90] |
doi: S0269-7491(18)32791-X pmid: 30415033 |
[91] |
doi: 10.1021/acs.est.8b06383 URL |
[92] |
马瑛骏, 万辰, 张克强, 等. 农田排水口高度对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21, 37(15):114-120.
|
[93] |
朱俊, 高小孟, 陈佳, 等. 浙江平原河网地区农田排水口监管思路初探——以长兴县为例[J]. 安徽农学通报, 2021, 27(4):117-119,122.
|
[94] |
doi: 10.2134/jeq2003.3100 pmid: 12549571 |
[95] |
doi: 10.1007/s11356-018-3567-9 pmid: 30411294 |
[96] |
|
[97] |
|
[1] | 王国重, 李中原, 张继宇, 杨丹, 罗清元, 卢圆章. 小流域水沙污协同治理协调度评估——以颍河源区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9): 57-62. |
[2] | 杜彩艳, 吴迪, 李家逵, 白继元, 代快, 李家瑞, 何玉华, 李江舟. 施氮量对抚仙湖流域烟田氮磷流失及氮素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 80-87. |
[3] | 肖健, 张江林, 高雅洁, 鲁艳红, 廖育林, 聂军. 再生稻田间管理和养分运筹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5): 8-13. |
[4] | 魏猛, 赵鹏, 贾志航, 蒋薇, 张佳, 唐忠厚, 张爱君. 长期不同施肥对光合碳在甘薯-土壤系统中分配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5): 85-91. |
[5] | 黎红亮, 符云聪, 袁毳, 朱晓龙, 桂娟, 戴青云, 和君强, 邓林, 刘代欢. 钝化剂对冶炼厂周边中碱性农田土壤重金属及其在小麦中累积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5): 111-117. |
[6] | 蒋元斌. 生物有机菌肥对太子参生长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4): 48-53. |
[7] | 张明, 吕志伟, 孙洪仁, 张吉萍, 吕玉才, 刘元青. 中国桃土壤氮素丰缺指标与适宜施氮量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4): 60-66. |
[8] | 李梦琦, 张慧, 赵杰, 王立艳, 董昱辰, 肖辉. 天津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收支年际变化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4): 159-164. |
[9] | 龙大勇, 王小利, 段建军, 何进, 杨宏伟, 徐彬. 覆膜和施肥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作物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2): 13-20. |
[10] | 李祥, 王永平, 王耀凤, 褚春年, 孙喜军, 柯希恒, 曾桥. 枝条有机肥最佳堆肥参数及施用效果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6): 63-68. |
[11] | 鲍广灵, 陶荣浩, 杨庆波, 胡含秀, 李丁, 马友华. 微生物修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6): 69-74. |
[12] | 王岩, 王丽伟, 赵洪颜, 赵敏, 杨洪岩. 不同人参栽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特征解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5): 60-68. |
[13] | 王彦, 朱凯迪, 孙洪仁, 张吉萍, 吕玉才, 王剑. 中国苹果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适宜施肥量初步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5): 69-78. |
[14] | 丁琪洵, 汤萌萌, 李子杰, 江文娟, 张学伟, 马友华. 涡阳县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4): 46-52. |
[15] | 张博, 石峰, 宋福强. AMF复合菌剂对寒地水稻光合作用和生长效应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3): 15-22.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