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Vol. 39 ›› Issue (30): 74-81.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679
欧阳鸿伟(), 欧金秀, 林兆里, 张华, 罗俊, 李诗燕(
)
收稿日期:
2022-08-28
修回日期:
2022-11-27
出版日期:
2023-10-25
发布日期:
2023-10-19
通讯作者:
李诗燕,女,1985年出生,河南周口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作物秸秆还田腐解研究。通信地址:350002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下店路15号福建农林大学,Tel:0591-83768242,E-mail:lishiyan@fafu.edu.cn。
作者简介:
欧阳鸿伟,男,2001年出生,福建泉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秸秆腐解。通信地址:350002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下店路15号 福建农林大学,Tel:0595-18876566198,E-mail:2420271604@qq.com。
基金资助:
OUYANG Hongwei(), OU Jinxiu, LIN Zhaoli, ZHANG Hua, LUO Jun, LI Shiyan(
)
Received:
2022-08-28
Revised:
2022-11-27
Published-:
2023-10-25
Online:
2023-10-19
摘要:
作物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为了解作物秸秆还田后的腐解过程,本文介绍了还田秸秆腐解的规律和秸秆腐解的常见研究方法。接着分析了秸秆组分,碳氮比(C/N),腐熟剂和土壤环境对秸秆腐解的影响,及秸秆腐解对农田生态系统的效应。最后指出了腐解条件不佳,腐熟剂开发不足,操作技术不规范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作物秸秆科学还田的腐解速率,推动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欧阳鸿伟, 欧金秀, 林兆里, 张华, 罗俊, 李诗燕. 还田作物秸秆腐解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0): 74-81.
OUYANG Hongwei, OU Jinxiu, LIN Zhaoli, ZHANG Hua, LUO Jun, LI Shiyan. Advances in the Decomposition of Straw from Returned Crops[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3, 39(30): 74-81.
[1] |
于博, 徐松鹤, 任琴, 等. 秸秆还田研究进展及内蒙古玉米秸秆深翻还田现状[J]. 作物杂志, 2022(2):6-15.
|
[2] |
陈婉华, 袁伟, 王子阳, 等. 作物秸秆还田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1):54-5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545 |
[3] |
张经廷, 张丽华, 吕丽华, 等. 还田作物秸秆腐解及其养分释放特征概述[J]. 核农学报, 2018, 32(11):2274-2280.
doi: 10.11869/j.issn.100-8551.2018.11.2274 |
[4] |
林心雄, 程励励, 徐宁, 等. 田间测定植物残体分解速率的砂滤管法[J]. 土壤学报, 1981(1):97-102.
|
[5] |
|
[6] |
doi: 10.2136/sssaj1972.03615995003600030029x URL |
[7] |
王嘉豪, 李廷亮, 吕卓呈, 等. 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特征影响的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学报, 2022, 34(2):108-114.
|
[8] |
杨学礼. 浅析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提升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7):141-142.
|
[9] |
|
[10] |
doi: 10.1016/j.scitotenv.2015.09.012 URL |
[11] |
张烈, 戴俊英, 金忠华, 等. 有效微生物群在玉米秸秆利用中的研究[J]. 玉米科学, 2000(1):93-94.
|
[12] |
doi: 10.1097/00010694-200111000-00004 URL |
[13] |
江永红, 宇振荣, 马永良. 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及作物生长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01(5):209-213.
|
[14] |
张成娥, 王栓全. 作物秸秆腐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的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0(3):96-99.
|
[15] |
王文山, 王维敏, 张镜清, 等. 农作物残体在北京农田土壤中的分解[J]. 土壤通报, 1989(3):113-115.
|
[16] |
刘成先, 侯乃伦, 肇溥敏. 野草等的分解特征及生物学效应[J]. 土壤肥料, 1984(5):30-32.
|
[17] |
李庆民, 肖仲纯. 草木栖、麦秸和泥炭在黑土中腐解特点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土壤学报, 1986(2):124-131.
|
[18] |
doi: 10.2136/sssaj1977.03615995004100050020x URL |
[19] |
白燕, 张晓萍, 班巴洛夫ΗΗ. 泥炭植物残体分解速率的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3):112-116.
|
[20] |
doi: 10.1097/00010694-195101000-00007 URL |
[21] |
曾江海, 王智平, 胡春胜, 等. 华北半湿润区土壤有机质分解与积累特征[J]. 土壤肥料, 1996(4):1-4.
|
[22] |
张璐, 沈善敏, 廉鸿志, 等. 有机物料中有机碳、氮矿化进程及土壤供氮力研究[J]. 土壤通报, 1997(2):24-26.
|
[23] |
周礼恺, 张志明, 曹承绵. 不同来源的植物物质在棕壤中的分解特征与土壤酶活性[J]. 土壤通报, 1984(4):180-181.
|
[24] |
南雄雄, 田霄鸿, 张琳, 等. 小麦和玉米秸秆腐解特点及对土壤中碳、氮含量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3):626-633.
|
[25] |
刘增文, 高文俊, 潘开文, 等. 枯落物分解研究方法和模型讨论[J]. 生态学报, 2006(6):1993-2000.
|
[26] |
吴文荣, 方世经, 周恩嘉. 砂姜黑土地区不同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及腐殖化系数的研究初报[J]. 安徽农业科学, 1985(3):63-68.
|
[27] |
王兆荣, 王宏燕, 种传立. 有机物料的腐解及土壤有机质的调控[J]. 东北农学院学报, 1991(4):307-313.
|
[28] |
林心雄, 程励励, 施书莲, 等. 绿肥和藁秆等在苏南地区土壤中的分解特征[J]. 土壤学报, 1980(4):319-327.
|
[29] |
王淳, 董雪婷, 杜瑞鹏, 等. 华北落叶松与阔叶树种混合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养分释放和酶活性变化[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5): 1709-1716.
doi: 10.13287/j.1001-9332.202105.008 |
[30] |
doi: 10.3390/agronomy11061144 URL |
[31] |
|
[32] |
doi: 10.1016/j.ejsobi.2012.11.002 URL |
[33] |
匡恩俊, 迟凤琴, 宿庆瑞, 等. 砂滤管条件下不同有机物料的分解规律[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4):45-48.
|
[34] |
doi: 10.1023/A:1004813801728 URL |
[35] |
doi: 10.1016/j.soilbio.2004.05.023 URL |
[36] |
鲁耀, 郑波, 段宗颜, 等. 不同有机物料在植烟土壤中的腐解及活性有机碳、氮含量的变化[J]. 西南农业学报, 2014, 27(4):1616-1620.
|
[37] |
doi: 10.1111/jec.v110.6 URL |
[38] |
卢佳伟, 王铭泽, 汪棋, 等. 辅料及微生物菌剂对羊粪好氧堆肥腐熟度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5):39-4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428 |
[39] |
doi: 10.1038/s41598-021-95015-5 pmid: 34326434 |
[40] |
王志明, 朱培立, 黄东迈, 等. -(14)C标记秸秆对土壤微生物量C动态变化及其周转的影响(摘要)[C]. 中国沈阳: 2004.
|
[41] |
姚云柯, 周卫, 孙建光, 等. 田间条件下不同促腐菌对水稻秸秆腐解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26(11):2070-2080.
|
[42] |
doi: 10.1016/j.soilbio.2015.12.012 URL |
[43] |
|
[44] |
张素瑜, 杨习文, 李向东, 等. 土壤水分对玉米秸秆还田腐解率、土壤肥力及小麦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9, 39(2):186-193.
|
[45] |
张素瑜, 崔静宇, 李向东, 等. 土壤水分对玉米秸秆腐解、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Z]. 中国浙江杭州, 2019.
|
[46] |
doi: 10.1016/j.scitotenv.2017.12.293 URL |
[47] |
张宇, 陈阜, 张海林, 等. 耕作方式对玉米秸秆腐解影响的研究[J]. 玉米科学, 2009, 17(6):68-73.
|
[48] |
|
[49] |
|
[50] |
doi: 10.3103/S0147687421040049 |
[51] |
朱敏, 于和平, 涂国良, 等. 秸秆腐熟剂对玉米秸秆腐熟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 甘肃农业科技, 2021, 52(12):14-21.
|
[52] |
张洪源, 刘明钟, 张家建. 有机物料在旱地土壤中分解规律的研究[J]. 土壤肥料, 1986(4):7-11.
|
[53] |
林心雄, 文启孝, 徐宁. 广州地区土壤中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J]. 土壤, 1984(4):144-145.
|
[54] |
匡恩俊, 迟凤琴, 张久明, 等. 不同条件下有机物料在黑土中分解规律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7):152-155.
|
[55] |
doi: 10.1097/00010694-194912000-00001 URL |
[56] |
doi: 10.1111/ejs.1977.28.issue-3 URL |
[57] |
doi: 10.1038/s41598-018-37005-8 |
[58] |
doi: 10.3390/agronomy9010001 URL |
[59] |
|
[60] |
|
[61] |
李新举, 张志国, 李贻学. 土壤深度对还田秸秆腐解速度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01(1):135-138.
|
[62] |
王子阳, 陈婉华, 袁伟, 等. 双季稻地区不同类型水稻秸秆与还田深度对还田秸秆腐解进程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2(2):170-174.
|
[63] |
张银平, 迟岩杰, 王振伟, 等. 秸秆混土还田对两熟区玉米秸秆腐解速度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20, 48(19):245-249.
|
[64] |
doi: 10.3390/su141912199 URL |
[65] |
doi: 10.1016/j.scitotenv.2020.139478 URL |
[66] |
郑德明, 姜益娟, 吕双庆, 等. 干旱地区有机肥料腐解及腐殖化系数的研究[J]. 土壤肥料, 2004(2):15-19.
|
[67] |
张丽娟, 刘树庆, 张金柱, 等. 冀西北栗钙土有机物料的腐解特征[J]. 华北农学报, 2000(S1):69-75.
doi: 10.3321/j.issn:1000-7091.2000.Z1.015 |
[68] |
李忠佩, 林心雄. 瘠薄红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特征[J]. 生态学报, 2002(8):1224-1230.
|
[69] |
江长胜, 杨剑虹, 谢德体, 等. 有机物料在紫色母岩风化碎屑中的腐解及调控[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1(5):463-467.
|
[70] |
许玉芝. 秸秆还田条件下黑土粘粒矿物类型和质地变化对有机质转化影响机制研究[D].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9.
|
[71] |
潘剑玲, 代万安, 尚占环, 等.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效性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5):526-535.
|
[72] |
|
[73] |
赵丽萍. 蔗叶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生态环境及甘蔗产量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14, 45(2):500-507.
|
[74] |
|
[75] |
|
[76] |
doi: 10.1023/A:1004704018912 URL |
[77] |
王伟, 朱利群, 王文博, 等. 秸秆还田地不同水氮条件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 2015, 35(4):43-48.
|
[78] |
冀保毅, 赵亚丽, 郭海斌, 等. 深耕条件下秸秆还田对不同质地土壤肥力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5, 23(4):104-109.
|
[79] |
高丽秀, 李俊华, 张宏, 等. 秸秆还田对滴灌春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15, 46(5):1155-1160.
|
[80] |
赵士诚, 曹彩云, 李科江, 等. 长期秸秆还田对华北潮土肥力、氮库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 20(6): 1441-1449.
|
[81] |
doi: 10.2134/agronj1999.00021962009100010017x URL |
[82] |
金明高, 杨振权, 范文彪. 水田秸秆机械深施养分释放及增产效果的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 2000(5):126-127.
|
[83] |
刘荣乐, 金继运, 吴荣贵, 等. 我国北方土壤作物系统内钾素循环特征及秸秆还田与施钾肥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0(2):123-132.
|
[84] |
何念祖, 林咸永, 林荣新, 等. 面施和深施对秸秆中氮磷钾释放的影响[J]. 土壤通报, 1995(S1):40-42.
|
[85] |
doi: 10.1016/j.soilbio.2003.10.026 URL |
[86] |
doi: 10.3390/soilsystems6010021 URL |
[87] |
doi: 10.1080/21655979.2021.1931639 pmid: 34254569 |
[88] |
刘骅, 林英华, 王西和, 等. 长期配施秸秆对灰漠土质量的影响[J]. 生态环境, 2007(5):1492-1497.
|
[89] |
doi: 10.1016/S1002-0160(14)60034-5 URL |
[90] |
蒙静, 曹云娥, 姚英, 等. 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及生物性状影响的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 2013(11):184-186.
|
[91] |
黄景, 顾明华, 徐世宏, 等. 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对土壤剖面氮、磷、钾含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13):2648-265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2.13.009 |
[92] |
|
[93] |
doi: 10.1007/s40333-019-0070-1 |
[94] |
王月宁, 冯朋博, 侯贤清, 等. 秸秆还田的土壤环境效应及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 2019(17):140-144.
|
[1] | 陈高霖, 麦咏芯, 张冬青, 吕梦雨, 李霞. 抗生素在人工湿地中的去除机制综述[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9): 63-70. |
[2] | 刘媛媛, 涂国良. 平凉市耕地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丰缺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4): 83-92. |
[3] | 王慧, 张从合, 黄艳玲, 汪和廷, 方玉, 杨韦, 管昌红, 杨力, 王林, 严志. 植物花粉影响因素和保存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 49-54. |
[4] | 孙喜军, 吕爽, 高莹, 蔡苗, 孟菁, 李荃. 西安市耕地土壤pH空间变异及主控因素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9): 59-67. |
[5] | 马永仁, 王娇, 朱美玲. 新疆棉农农业高效节水服务采纳的地域差异、影响因素与路径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7): 149-156. |
[6] | 王月彤, 耿贵. 植物间化感作用及其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3): 17-22. |
[7] | 路港滨, 俄胜哲, 袁金华, 赵天鑫, 冶赓康, 张鹏, 刘雅娜, 王钰轩. 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影响因素及其在作物和土壤系统迁移运转规律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0): 67-73. |
[8] | 陈海鹏, 宋群, 刘静怡, 孙艳春. 中国利用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寄生影响因素探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0): 113-118. |
[9] | 王森熊, 栗海红, 商文莉. 三江源生态功能区自然地理特征与农牧民收入增长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7): 156-164. |
[10] | 马迪, 肖文芳, 李佐, 张俊卫, 陈和明, 吕复兵. 兰科植物花香成分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6): 52-60. |
[11] | 杨旭风, 贾晓东, 许梦洋, 莫正海, 贾展慧, 宣继萍. 褐变机理及其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3): 137-145. |
[12] | 颜越, 金荷仙, 王丽娴. 国内外社区花园健康效益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4): 68-75. |
[13] | 田雨桐, 韩志伟, 赵然, 田永著, 罗广飞, 杨淼. 西南岩溶农业区典型土地利用对土壤氮素特征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3): 89-96. |
[14] | 王志强, 杨建锋, 石天池. 宁夏石嘴山地区主要粮食作物铜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2): 45-54. |
[15] | 隋振全, 范金石, 尹崇山, 毛金超. 壳聚糖对植物病原体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 121-126.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