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Vol. 39 ›› Issue (36): 1-7.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1042
• 农学·农业基础科学 • 下一篇
陈涨1,2(), 李渊1,2, 王嘉琪1,2, 吴云飞3, 蒋敏1,2(
)
收稿日期:
2022-12-09
修回日期:
2023-03-01
出版日期:
2023-12-25
发布日期:
2023-12-20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陈涨,男,2001年出生,江苏南京人,在读本科生,主要从事农业生态、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研究。通信地址:225009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大学南路88号 扬州大学农学院,E-mail:3435915097@qq.com。
基金资助:
CHEN Zhang1,2(), LI Yuan1,2, WANG Jiaqi1,2, WU Yunfei3, JIANG Min1,2(
)
Received:
2022-12-09
Revised:
2023-03-01
Published-:
2023-12-25
Online:
2023-12-20
摘要:
环境温度对于水稻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冠层温度反映了水稻冠层各器官表面温度的平均值,由其热学特性及对环境的生理反应构成,与环境温度显著关联,可以表征水稻内部生理活动变化,是环境条件与作物遗传特性相联系的产物。研究水稻冠层温度的影响机理和相关调控机制,可以更好地解释水稻植株和外界环境的能量物质交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综述了水稻冠层温度的基本特征、对环境温度的相应调控机制,并对未来的水稻冠层温度研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更好地将冠层温度应用到水稻生长监测工作中。
陈涨, 李渊, 王嘉琪, 吴云飞, 蒋敏. 水稻冠层温度对环境温度的响应及其调控机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6): 1-7.
CHEN Zhang, LI Yuan, WANG Jiaqi, WU Yunfei, JIANG Min. Response of Rice Canopy Temperature to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Its Regulatory Mechanism[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3, 39(36): 1-7.
[1] |
doi: 10.31497/zrzyxb.20210303 URL |
[2] |
刘佳, 石凤梅, 马立功, 等. 低温胁迫对水稻生长与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 东北农业科学, 2022, 47(2):4-10.
|
[3] |
杜雪树, 殷得所, 査中萍, 等. 水稻高温热害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 45(35):20-22.
|
[4] |
董振国. 农田作物层温度初步研究—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例[J]. 生态学报, 1984(2):141-148.
|
[5] |
董振国. 作物层温度与土壤水分的关系[J]. 科学通报, 1986(8):608-610.
|
[6] |
|
[7] |
|
[8] |
doi: 10.2307/1935252 URL |
[9] |
邓强辉, 潘晓华, 石庆华. 作物冠层温度的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09, 28(6):1162-1165.
|
[10] |
陈金华, 岳伟, 杨太明. 水稻叶温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12):19-23.
|
[11] |
doi: 10.5194/hess-25-1411-2021 URL |
[12] |
胡仁, 肖大康, 丁紫娟, 等. 根区施氮对水稻苗期根系生长及分布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50(22):93-99.
|
[13] |
doi: 10.1016/j.fcr.2015.02.007 URL |
[14] |
蒋敏, 沈明星, 沈新平, 等.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稻田杂草群落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4, 33(7):1748-1756.
|
[15] |
熊家欢, 陈惠哲, 向镜, 等. 不同施氮水平对机插和覆膜机插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21, 27(5):50-5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5.011 |
[16] |
董文军, 邓艾兴, 张彬, 等. 开放式昼夜不同增温对单季稻影响的试验研究[J]. 生态学报, 2011, 31(8):2169-2177.
|
[17] |
张文忠, 韩亚东, 杜宏绢, 等. 水稻开花期冠层温度与土壤水分及产量结构的关系[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1):99-102.
|
[18] |
张彬, 芮雯奕, 郑建初, 等. 水稻开花期花粉活力和结实率对高温的响应特征[J]. 作物学报, 2007(7):1177-1181.
|
[19] |
高继平, 韩亚东, 王晓通, 等. 水稻齐穗期冠层温度分异及其相关特性的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1, 42(4):399-405.
|
[20] |
徐青山, 黄晶, 孙爱军, 等. 低温影响水稻发育机理及调控途径研究进展[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2):118-130.
doi: 10.16819/j.1001-7216.2022.210602 |
[21] |
曹娜, 熊强强, 陈小荣, 等. 幼穗分化期低温条件下灌水对早稻温度调节、产量形成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8, 32(4):760-770.
doi: 10.11869/j.issn.100-8551.2018.04.0760 |
[22] |
杨志涛, 李媛, 张少红, 等. 377份多样性国际稻种低温发芽力评价[J]. 广东农业科学, 2017, 44(4):1-6.
|
[23] |
肖宇龙, 邱在辉, 林洪鑫, 等. 苗期低温对早稻品种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J]. 江西农业学报, 2014, 26(7):1-4.
|
[24] |
吴立群, 蔡志欢, 张桂莲, 等. 低温对不同耐冷性水稻品种秧苗生理特性及根尖解剖结构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18, 39(12):805-813.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8.12.005 |
[25] |
李健陵, 霍治国, 吴丽姬, 等. 孕穗期低温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J]. 中国水稻科学, 2014, 28(3):277-288.
|
[26] |
谭孟祥, 景元书, 薛杨, 等. 水层深度对早稻幼穗分化期遭遇低温过程时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5):553-560.
|
[27] |
孙擎, 杨再强, 高丽娜, 等. 低温对早稻幼穗分化期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4, 22(11):1326-1333.
|
[28] |
普思维, 周丁香, 祝孟洋, 等. 开花期低温胁迫对晚稻产量影响机制研究[J]. 杂交水稻, 2022, 37(3):104-111.
|
[29] |
李辰彦, 李祖军, 田雪飞, 等. 抽穗扬花期低温胁迫对双季晚稻生理特性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21, 35(11):2634-2644.
doi: 10.11869/j.issn.100-8551.2021.11.2634 |
[30] |
刘军, 余铁桥, 贺汉林. 超高产水稻产量形成的气候生态特点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6(4):14-20.
|
[31] |
龚金龙, 张洪程, 胡雅杰, 等. 灌浆结实期温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3, 32(2):482-491.
|
[32] |
陈红阳, 贾琰, 赵宏伟, 等. 结实期低温胁迫对水稻强、弱势粒淀粉形成与积累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5):487-504.
doi: 10.16819/j.1001-7216.2022.211105 |
[33] |
doi: 10.1104/pp.99.4.1426 URL |
[34] |
张桂莲, 陈立云, 张顺堂, 等. 抽穗开花期高温对水稻剑叶理化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7(7):1345-1352.
|
[35] |
张彬, 郑建初, 杨飞, 等. 施肥水平对抽穗期水稻穗部温度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2):191-196.
|
[36] |
doi: 10.1016/j.plaphy.2005.03.001 URL |
[37] |
王新忠, 赵玉国, 吴沿友, 等. 高温胁迫对水稻拔节期净光合速率·SPAD·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33):20337-20339.
|
[38] |
吴思佳, 李仁英, 谢晓金, 等. 抽穗期高温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52(1):20-27.
|
[39] |
吕川根, 邹江石, 胡凝, 等. 亚种间杂交稻颖花受精率与温度的相关性及模型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6):1026-1032.
|
[40] |
朱兴明, 曾庆曦, 宁清利. 自然高温对杂交稻开花受精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1983(2):37-44.
|
[41] |
|
[42] |
张桂莲, 陈立云, 张顺堂, 等. 高温胁迫对水稻花粉粒性状及花药显微结构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8(3):1089-1097.
|
[43] |
doi: 10.1626/pps.3.430 URL |
[44] |
doi: 10.1006/anbo.1999.0943 URL |
[45] |
doi: 10.1111/jac.2016.202.issue-5 URL |
[46] |
宋有金, 吴超, 李子煜, 等. 水稻产量对生殖生长阶段不同时期高温的响应差异[J].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2):177-186.
doi: 10.16819/j.1001-7216.2021.0203 |
[47] |
张宏玉, 刘凯, 钟平安, 等. 水稻品种灌浆期耐热性的综合评判[J]. 生态学报, 2006(7):2154-2160.
|
[48] |
廖江林, 肖小军, 宋宇, 等. 灌浆初期高温对水稻籽粒充实和剑叶理化特性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报, 2013, 49(2):175-180.
|
[49] |
田俊, 聂秋生, 崔海建. 早稻乳熟初期高温热害气象指标试验研究[J]. 中国农业气象, 2013, 34(6):710-714.
|
[50] |
顾忠良, 顾品强. 上海地区高温期间中稻穗部温度分布特征及对空壳率的影响[J]. 气象科技, 2015, 43(6):1181-1185.
|
[51] |
程方民, 钟连进. 不同气候生态条件下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异及主要影响因子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3):28-32.
|
[52] |
卢碧林, 王维金. 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稻米品质的变异及主导气象因子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4):289-291.
|
[53] |
|
[54] |
张国发, 王绍华, 尤娟, 等. 结实期不同时段高温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6(2):283-287.
|
[55] |
doi: 10.1016/j.foodchem.2019.125817 URL |
[56] |
doi: 10.1021/acs.jafc.6b00083 URL |
[57] |
张桂莲, 廖斌, 李博, 等. 花后高温对稻米品质及胚乳淀粉粒结构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9):10-1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100007 |
[58] |
张桂莲, 廖斌, 汤平, 等. 灌浆结实期高温对水稻剑叶生理特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14, 35(6):650-655.
|
[59] |
陶龙兴, 王熹, 廖西元, 等. 灌浆期气温与源库强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4):4647-4652.
|
[60] |
安杰, 韩迎春, 张正贵, 等. 不同熟性棉花品种冠层温度分布特点[J]. 棉花学报, 2021, 33(2):134-143.
|
[61] |
王国宇, 宋尚有, 樊廷录, 等. 不同基因型玉米冠层温度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J]. 玉米科学, 2009, 17(1):92-95.
|
[62] |
龚月桦, 林娜, 石慧清, 等. 持绿型小麦冠温特性及其对低氮和高温的适应性[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4(9):49-55.
|
[63] |
胡单, 王长发. 不同温度型大麦叶片生理特性的差异[J]. 西北农业学报, 2011, 20(9):35-39.
|
[64] |
毕永基, 彭春花, 黄山, 等. 不同基因型早籼稻气冠温差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21):9-1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010056 |
[65] |
doi: 10.2307/2258359 URL |
[66] |
doi: 10.1093/jxb/38.1.109 URL |
[67] |
doi: 10.1016/j.biosystemseng.2017.01.011 URL |
[68] |
doi: 10.1016/j.fcr.2018.01.025 URL |
[69] |
doi: 10.1626/pps.12.365 URL |
[70] |
doi: 10.1016/S1671-2927(08)60102-9 URL |
[71] |
doi: 10.1111/nph.14848 pmid: 29086921 |
[72] |
doi: 10.1016/j.fcr.2009.10.019 URL |
[73] |
|
[74] |
doi: 10.1016/j.agrformet.2021.108322 URL |
[75] |
|
[76] |
孟雨, 温鹏飞, 丁志强, 等. 基于热红外图像的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与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13):2538-2551.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2.13.005 |
[77] |
doi: 10.1371/journal.pgen.1005844 URL |
[78] |
doi: 10.1038/ncomms14788 |
[79] |
doi: 10.1038/ng.3305 |
[80] |
doi: 10.1038/s41477-021-01039-0 |
[81] |
doi: 10.1126/science.abo5721 pmid: 35709289 |
[82] |
doi: 10.1270/jsbbs.17129 pmid: 30100797 |
[83] |
江陵杰, 范鹏, 郭柯凡, 等. 水稻冠层温度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学报, 2020, 36(1):234-242.
|
[1] | 陈书健, 陈京都, 杨呈芹, 许美刚, 高剑波. 不同施氮量对机械水条播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9): 1-6. |
[2] | 陈高霖, 麦咏芯, 张冬青, 吕梦雨, 李霞. 抗生素在人工湿地中的去除机制综述[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9): 63-70. |
[3] | 赵首萍, 肖文丹, 陈德, 叶雪珠, 张棋, 伍少福, 胡静, 高娜, 黄淼杰. 基于土壤质量和稻米安全的稻田重金属钝化效果评估[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8): 51-62. |
[4] | 刘伟喜, 尹文锋, 李小娟, 肖友伦. 旱改水田水稻旱青立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8): 85-89. |
[5] | 田婷, 张青, 徐雯.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的水稻冠层SPAD值预测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4): 149-153. |
[6] | 刘媛媛, 涂国良. 平凉市耕地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丰缺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4): 83-92. |
[7] | 李亚娟, 董明辉, 江贻, 顾俊荣, 张文地, 王宇轩. 缓混肥侧深减氮施用对水稻氮肥吸收利用及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6): 14-21. |
[8] | 孙淑琴, 李月娇, 李广胜, 杨秀荣. 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对秧苗素质的调控效应[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3): 1-7. |
[9] | 潘伟芹, 马卉, 许学, 鲍翔宇, 麦霄黎, 林玲, 吴爽, 汪秀峰. 利用InDel分子标记鉴定杂交籼稻中籼粳交杂株[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3): 107-113. |
[10] | 邹丹, 唐启源, 黄益国, 刘龙生, 方升亮, 吕广动, 旷娜, 罗友谊, 毛瑞清, 张明. 抗倒剂对优质稻产量和抗倒伏能力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3): 8-13. |
[11] | 李荣田, 李双语燕, 孟丽君, 刘长华, 詹俊辉. 水稻锌稳态调控基因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2): 22-32. |
[12] | 欧阳鸿伟, 欧金秀, 林兆里, 张华, 罗俊, 李诗燕. 还田作物秸秆腐解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0): 74-81. |
[13] | 王慧, 张从合, 黄艳玲, 汪和廷, 方玉, 杨韦, 管昌红, 杨力, 王林, 严志. 植物花粉影响因素和保存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 49-54. |
[14] | 孙喜军, 吕爽, 高莹, 蔡苗, 孟菁, 李荃. 西安市耕地土壤pH空间变异及主控因素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9): 59-67. |
[15] | 黄晓蓉, 寸婕, 管俊娇, 李小林, 罗金超, 奎丽梅, 王诚然, 谷安宇, 谭静, 张建华. 栽培密度对水稻旱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7): 1-8.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