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汉中. 以新需求为导向的油菜产业发展战略[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8, 40(5):613-617.
doi: 10.7505/j.issn.1007-9084.2018.05.001
|
[2] |
王鑫芯, 李巧云, 关欣. 油菜作绿肥和蔬菜利用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 2015, 29(5):555-557.
|
[3] |
姚琳, 孙璇, 咸拴狮, 等. 油菜多功能利用及发展前景[J]. 粮食与油脂, 2020, 33(11):32-35.
|
[4] |
余燕, 贺原, 邹翔宇, 等. 双低甘蓝型油菜“油蔬两用”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2, 44(5):921-929.
doi: 10.19802/j.issn.1007-9084.2021167
|
[5] |
李孟良, 郑琳, 杨安中, 等. 江淮地区双低油菜“油蔬两用”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3):147-151.
|
[6] |
邢烈火, 刘波, 吴海亚, 等. 摘薹前后追施氮肥对“一菜两用”油菜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18, 57(8):47-50.
|
[7] |
张丽娟, 陈俊英, 秦宇坤, 等. 赣北地区油棉两熟种植和油蔬两用的油菜品种比较[J]. 棉花科学, 2022, 44(4):49-52,64.
|
[8] |
李艳花, 石有明, 周燕, 等. 油蔬两用油菜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9, 41(3):324-330.
doi: 10.7505/j.issn.1007-9084.2019.03.003
|
[9] |
赵卫喆. 晋南地区“油蔬两用”油菜的经济效益及影响分析[D]. 晋中: 山西农业大学, 2022.
|
[10] |
孙晓敏, 陈乔, 谌国鹏, 等. 采薹次数对菜油两用型油菜品种汉油6号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 长江蔬菜, 2021(6):30-32.
|
[11] |
朱吉风, 周熙荣, 蒋美艳, 等. 不同摘薹次数对油菜菜薹、鲜草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 上海农业学报, 2022, 38(6):76-80.
|
[12] |
肖小军, 肖国滨, 郑伟, 等. 播期与密度对油蔬两用型油菜中油杂19产量的影响[J]. 土壤与作物, 2023, 12(1):44-52.
|
[13] |
李孟良, 郑琳, 杨安中, 等. 播期、密度对“双低油菜”菜苔营养成分及菜籽产量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08(3):137-141.
|
[14] |
谷守宽, 陈松柏, 詹林庆, 等. 油蔬两用油菜关键生产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J]. 南方农业, 2021, 15(10):36-40.
|
[15] |
刘新红, 邓力超, 周兴, 等. 直播条件下摘薹对不同油菜组合生产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21(10):6-8,15.
|
[16] |
鲁剑巍, 鲁君明, 任涛, 等. 油菜收获菜薹对菜籽产量的影响及增收效果[J]. 长江蔬菜, 2019(14):36-37.
|
[17] |
王淑芬, 王金顺, 吴晓芸, 等. 甘蓝型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栽培的农艺性状、产量与效益研究[J]. 宁夏农林科技, 2012, 53(9):2,20-21.
|
[18] |
冷博峰, 李先容, 陈雪婷, 等. 2008—2019年中国油菜生产性状变化趋势[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1, 43(2):171-185.
|
[19] |
李欣. 摘薹对甘蓝型油菜产量和分枝生长的影响[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9.
|
[20] |
石子建, 李韵, 汪寿根, 等. 摘薹对不同品种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 2022, 63(11):2707-2710,271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13205
|
[21] |
戴祥来, 赵继献, 胡权, 等. 摘薹对甘蓝型油菜产量及效益的影响文献分析[J]. 南方农业, 2021, 15(25):19-26.
|
[22] |
胡茂龙, 戚存扣, 浦惠明, 等. 油蔬两用油菜宁油16号摘薹效应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39(5):100-101.
|
[23] |
刘念, 汤天泽, 范其新, 等. 不同追肥量对油菜品种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18):71-73.
|
[24] |
张子龙, 李加纳, 唐章林, 等. 环境条件对油菜品质的调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6(2):124-129.
|
[25] |
郑本川, 李浩杰, 张锦芳, 等. 采摘次数对油蔬两用甘蓝型油菜菜薹和菜籽品质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2):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8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