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Vol. 40 ›› Issue (29): 1-7.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82
• 农学·农业基础科学 • 下一篇
收稿日期:2024-03-15
									
				
											修回日期:2024-05-15
									
				
									
				
											出版日期:2024-10-15
									
				
											发布日期:2024-10-14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高婧,女,1995年出生,河南周口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作物遗传育种。通信地址:51064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街道金颖西街18号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Tel:020-87564526,E-mail:1070096914@qq.com。
基金资助:
        
               		GAO  Jing1,2( ), QIN  Mengfan1, LI  Kun1, LI  Wu1(
), QIN  Mengfan1, LI  Kun1, LI  Wu1( )
)
			  
			
			
			
                
        
    
Received:2024-03-15
									
				
											Revised:2024-05-15
									
				
									
				
											Published:2024-10-15
									
				
											Online:2024-10-14
									
			摘要:
高产一直是玉米育种的研究热点,传统方式提高玉米产量已进入瓶颈期,玉米双胚这种特殊遗传现象可能为获得高产提供突破性方向。为了解双胚现象发生的遗传机制,本文归纳了包括玉米等多种作物双胚、多胚现象的前人研究,从多维度整合了相关的遗传表现、细胞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子机制研究等内容。此外,本文总结了有关双胚的部分研究方法,为双胚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及玉米高产育种研究提供可行性参考。通过前人研究,本文发现玉米双胚基因挖掘方面暂未有突破性进展,因此预测有关双胚现象的研究重点仍是影响双胚性状表达的关键遗传位点的定位与候选基因的挖掘,以进一步解析玉米双胚现象的分子网络机制,为指导玉米高产育种提供理论支撑。
高婧, 秦梦凡, 李坤, 李武. 玉米双胚遗传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9): 1-7.
GAO Jing, QIN Mengfan, LI Kun, LI Wu. Research Progress on Genetic Mechanism of Twin-embryo in Maize[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4, 40(29): 1-7.
| [1] |  | 
| [2] | 罗大刚. 玉米双胚现象的分类及遗传观察[J].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4, 11(1):28-31. | 
| [3] |  | 
| [4] | 肖祎, 李凤玲, 刘洋, 等. 水稻双胚苗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13):2972-2974. | 
| [5] | doi: 10.1093/aob/mcq148 pmid: 20675656 | 
| [6] |  | 
| [7] | doi: 10.1073/pnas.94.14.7349 pmid: 9207094 | 
| [8] |  | 
| [9] |  | 
| [10] | 罗大刚. 玉米同位双胚粒的遗传与选育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7(1):24-27. | 
| [11] | 杨文鹏, 柏光晓, 陈泽辉. 玉米双胚苗的初步观察[J]. 贵州农业科学, 1991(6):7-10. | 
| [12] | 黎亮, 董昕, 徐小炜, 等. 玉米单倍体诱导系诱导双生苗的观察[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2, 17(5):1-6. | 
| [13] | doi: 10.1007/BF00278378 pmid: 24414622 | 
| [14] |  | 
| [15] | 黎垣庆, 袁隆平. 水稻(Oryza sativa L.)双胚苗遗传学的研究[J]. 作物学报, 1990(2):176-182,193-195. | 
| [16] | 张蕾, 葛钧. 平邑甜茶多胚现象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08(21):61-62. | 
| [17] | 杨晓玲, 郭金耀, 雷彩萍. 小麦(Triticum aestivem L.)双胚苗研究初报[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3(3):203-204,294. | 
| [18] | 陈集贤. 从小麦双胚苗后代中选择三胚苗[A].见中国农学会等编.21世纪小麦遗传育种展望——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C].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38-640. | 
| [19] | 冯海生, 陈集贤, 张怀刚, 等. 麦类作物多胚的研究Ⅲ.高原602双胚苗的细胞学类型[J]. 西北植物学报, 1999(4):669-672. | 
| [20] | 孙振, 马慧英. 小麦双胚苗类型及后代观察初报[J]. 华北农学报, 1993(2):45-49.  doi: 10.3321/j.issn:1000-7091.1993.02.009 | 
| [21] | 熊和平. 苎麻双胚苗的发现和培育[J]. 中国农业科学, 1991(2):90. | 
| [22] | doi: 10.1007/s00299-012-1291-3 pmid: 22790320 | 
| [23] |  | 
| [24] | 江青贵. 水稻双苗材料W3338-986的胚胎发生和遗传研究[D].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07. | 
| [25] | 罗红兵, 赵葵, 张根发, 等. 玉米双胚苗及其随机多态性DNA分析[J].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04(S1):114-119. | 
| [26] |  | 
| [27] |  | 
| [28] |  | 
| [29] |  | 
| [30] |  | 
| [31] |  | 
| [32] | doi: 10.1007/BF00278378 pmid: 24414622 | 
| [33] |  | 
| [34] | 谭志军, 黄逸强, 邓鸿德. 萌发条件对水稻双胚率的影响[J]. 杂交水稻, 1990(6):42-44,47. | 
| [35] | 代西梅, 黄群策, 李国平, 等. 同源四倍体水稻多胚突变系的遗传稳定性和胚胎学初步研究[A].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第五届核农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宜昌, 2006:6. | 
| [36] | 罗红兵, 赵葵, 张根发, 等. 玉米双胚苗及其随机多态性DNA分析[J].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04, S1:114-119. | 
| [37] |  | 
| [38] |  | 
| [39] | pmid: 9728742 | 
| [40] |  | 
| [41] |  | 
| [42] | 胡秀明, 黄群策, 贾宏汝, 等. 不同温度条件下同源四倍体双胚苗水稻的双胚率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07(4):22-25.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7.04.005 | 
| [43] |  | 
| [44] | 仇松英, 许钢恒, 武计平, 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双胚苗频率的影响[J]. 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5(1):24-26. | 
| [45] |  | 
| [46] |  | 
| [47] |  | 
| [48] |  | 
| [49] |  | 
| [50] |  | 
| [51] | 罗大刚. 玉米异位单胚粒与异位双胚粒遗传与选育的初步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7(4):52-57. | 
| [52] |  | 
| [53] |  | 
| [54] | 王苗, 汪丽爽, 李可可, 等. 玉米杂交分离群体的膨爆特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5):7-1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614 | 
| [55] | 胡文斌, 李学宝, 扶惠华. RAPD技术在玉米自交系亲缘关系鉴定中的应用[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2):278-281. | 
| [56] | 孙致良, 张超良, 金德敏, 等. RAPD技术在玉米自交系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 遗传学报, 1999(1):61-68. | 
| [57] |  | 
| [58] |  | 
| [59] | 王霞. 柑橘精细定位平台构建及其在多胚和色泽芽变研究中的应用[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8. | 
| [60] |  | 
| [61] |  | 
| [62] |  | 
| [63] |  | 
| [1] | 江珊, 吴龙英, 赵宝生, 黄佳惠, 蒋宇喆, 焦元, 黄进. 植物耐受高温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9): 132-138. | 
| [2] | 程玉静, 王小秋, 葛礼姣, 仇亮, 翟彩娇, 宋旭东, 张振良, 王系艨. 糯玉米食味品质评价模型的建立[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9): 157-164. | 
| [3] | 戴欣钰, 刘聪, 李琪, 德吉卓玛, 吴东丽. 基于闪烁通量和土壤水分的春玉米干旱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8): 68-73. | 
| [4] | 马晓玲, 周焱博, 袁杰, 张建军, 贾立亭. 阳泉市玉米生育期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相关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7): 118-122. | 
| [5] | 姚泽, 姜生秀, 严子柱, 王祺, 马新兵. 干旱半干旱区不同中华钙果品种的生理及营养特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7): 44-48. | 
| [6] | 杜如珊, 卢保红, 王志虹, 马海林. 深沟覆膜对甜糯玉米采收期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7): 1-7. | 
| [7] | 赵树政, 杨美丽, 鹿红卫, 苏玉杰, 程建梅, 王帮太, 秦贵文. 玉米杂交种花丝活力及其结实性动态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6): 36-41. | 
| [8] | 原韬, 安琦, 牛彦波, 孟利强, 吴皓琼, 樊川, 曹亚彬. 玉米秸秆堆腐还田对黑土区土壤性状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5): 47-52. | 
| [9] | 李建平, 任景全, 马艳敏, 王冬妮, 曹铁华, 杨会兵, 陈长胜. 低温和土壤偏干对玉米发芽的影响试验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5): 9-15. | 
| [10] | 祁娜, 许永锋, 王爱文, 何树文, 杨成德. 甘肃省张掖市玉米黑髓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5): 97-104. | 
| [11] | 黄文茵, 李嘉炜, 宋钊, 常静静, 陈潇, 李静, 焦加斌, 张白鸽. 4种功能性肥料对菜心生长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4): 83-90. | 
| [12] | 梁海波, 李升东, 刘丰华, 曹永昌, 王香玲, 徐艳. 基于Meta分析的黄河三角洲玉米产量及肥效特征[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4): 103-110. | 
| [13] | 武奕彤, 吕陈生, 刘亚冬, 李开叶. 2种不同种衣剂对玉米‘黑糯100’生长状况和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 46-53. | 
| [14] | 苏玉杰, 张晓春, 程建梅, 张素芬, 宋军锋, 杨美丽, 赵树政, 秦贵文, 鹿红卫. 优良玉米自交系‘浚696’的选育与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 41-45. | 
| [15] | 郝展宏, 叶松林, 蔡东玉, 张丽娟, 米国华. 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四密一稀”浅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绿色生产技术[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9): 59-64. | 
| 阅读次数 | ||||||
| 全文 |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