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郑卓杰. 中国食用豆类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 1997:141-166.
|
[2] |
吕春雨, 廖芳丽, 陈宏伟, 等. 41份非洲地区和我国湖北蚕豆种质资源产量性状的鉴定与评价[J]. 南方农业学报, 2018, 49(12):2356-2363.
|
[3] |
马钰. 蚕豆SSR标记的开发及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D]. 北京: 北京农业科学院, 2012.
|
[4] |
缪士毅. 立夏时节蚕豆鲜[J]. 养生月刊, 2020, 41(6):74-75.
|
[5] |
刘玉佼, 郭兴莲, 袁名宜, 等. 青海省蚕豆产业持续高效发展的问题探讨[J]. 青海农业科技, 2002(2):18-20.
|
[6] |
何海琼. 蚕豆高产种植技术及管理[J]. 南方农机, 2017, 48(10):128.
|
[7] |
于海天, 王丽萍, 吕梅媛, 等. 早熟鲜食秋蚕豆主要农艺性状与鲜食产量相关及通径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20, 33(4):711-717.
|
[8] |
庄应强, 屠娟丽, 费伟英, 等. 不同鲜食蚕豆品种产量性状及营养成分比较[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46(32):52-54.
|
[9] |
缪亚梅, 王学军, 陈满峰, 等. 鲜食蚕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J]. 河北农业科学, 2010, 14(10):95-97.
|
[10] |
朱正梅, 吕学高, 石丽敏, 等. 我国鲜食蚕豆育种概况[J]. 农业科技通讯, 2020, 7:14-16.
|
[11] |
刘彩琴, 漆文选. 青豆(菜用鲜食春蚕豆)优质生产——主要病虫害症状识别及绿色防控技术[J]. 蔬菜, 2022, 1:46-49.
|
[12] |
陆陈红, 吴树娟, 谢松花, 等. 鲜食蚕豆病虫草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探讨[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2, 43(2):18-22.
|
[13] |
李波, 石晓旭, 刘建, 等. 不同种植方式对鲜食蚕豆产量及生长的影响[J]. 农学学报, 2020, 10(12):73-7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0-0113
|
[14] |
杨翔平. 品种“丰产性”概念及其在区域试验中的分析[J]. 种子, 1983(3):46-49.
|
[15] |
杨久, 卢义宣, 辜琼瑶, 等. 云南两系杂交稻产量稳定性及适应性AMMI分析[A].第一届中国杂交水稻大会论文集[C]. 2010:139-143.
|
[16] |
滕志英, 李明星, 解小林, 等. 国审小麦新品种华麦1028的丰产稳定性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9, 47(24):48-50,53.
|
[17] |
聂迎彬, 穆培源, 桑伟, 等. 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法在新疆冬小麦区域试验产量分析上的应用[J]. 新疆农业科学, 2012, 49(9):1569-1575.
|
[18] |
李艳艳, 丰震, 赵兰勇. 用AMMI模型分析玫瑰品种产量的稳定性[J].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6):1761-1766.
|
[19] |
刘坚坚, 周荣保, 杨进成, 等. AMMI模型分析低纬高原山区油菜品种的农艺性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30(11):2412-2416.
|
[20] |
陈志雄, 胡润芳, 林国强. 菜用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的AMMI模型分析[J]. 大豆通报, 2007, 1:32-33.
|
[21] |
李诚, 艾尼瓦尔, 李兰珍, 等. AMMI模型对啤酒大麦品种稳定性的分析[J]. 种子, 2005, 24(10):73-74,86.
|
[22] |
范士杰, 王蒂, 张俊莲, 等. 应用AMMI模型分析评判贵州省马铃薯区试品种的稳定性和适应性[J]. 种子, 2012, 31(7):106-109.
|
[23] |
姜心禄, 李旭毅, 池忠志, 等. 10个品种的生态适应性与产量稳定性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29(12):2792-2795.
|
[24] |
强爱玲, 安永平, 杨生生, 等. 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的丰产性和稳定性分析[J]. 垦殖与稻作, 2006(6):1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