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伟娟,梅光朋,李家美.河南省重点保护植物名录修订[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45(3):358-361. 
[2]	职法清,刘君臣,姜春霞.太行山野生珍稀濒危动植物研究与对策[J].河南林业科学,2008,28(3):66-68. 
[3]	张军,杨凤英,王艳.山西省分布的中国特有属植物[J].山西林业科技,2002,3:36-41. 
[4]	韩夏.濒危植物太行菊属谱系地理学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1. 
[5]	刘海芳,魏东伟,刘全军,等.太行菊不同器官中绿原酸和4种黄酮类物质含量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3,25:646-651,671. 
[6]	张晓雯,魏东伟,孙武勇,等.太行菊和野菊不同器官醇提液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4,26:1120-1126. 
[7]	李健.菊亚族六个种的细胞学及太行菊的生殖生物学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29-38. 
[8]	高亚卉,戴攀峰,姬志峰,等.太行菊属植物花粉形态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1,31(12):2464-2472. 
[9]	张安世,赵利新,刘莹.珍惜濒危植物太行菊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广西植物,2014,34(4):535-540. 
[10]	郭荣民.太行菊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26. 
[11]	张安世,司清亮,刘莹,等.珍惜濒危植物太行菊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4,12(3):517-524. 
[12]	赵利新,张安世,刘莹.珍惜濒危植物太行菊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4,43(5):106-109. 
[13]	高亚卉.濒危物种太行菊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与保护策略[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2:38-41. 
[14]	刘莹,孙跃枝,田转运.太行菊的生物学特性及保护利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7):3775-3776. 
[15]	姚连芳,董美华,毛玉收.太行菊组织培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6):29-31. 
[16]	王建博,徐思明,董鹏,等.太行菊顶芽离体高效再生系的建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5):45-50. 
[17]	赵元增,王鸿升,杨靖,等.培养基基本成分对太行菊不定芽增殖与生长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3):41-43. 
[18]	赵元增,单长卷.无机盐用量调整对太行菊不定芽增殖与生长的影响[J].生物技术通报,2014(10):128-133. 
[19]	袁成志,李波,杨蔚然.等.激素对菊花愈伤组织诱导和丛生芽分化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0(1):162-164. 
[20]	姚鹏,顾昌华,谢光新,等.菊花-绿美人组织培养的快速繁殖技术[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3):1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