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张勇, 郝元峰, 张艳, 等. 小麦营养和健康品质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22):4284-4298. | 
																													
																						| [2] | 刘玉秀, 刘苗苗, 张正茂. 黑小麦品种选育与营养加工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 2020, 40(6):698-706. | 
																													
																						| [3] | 赖来展, 操君喜, 廖均元, 等. 大力研究和开发推广黑色食品[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9, 15(11):4-6. | 
																													
																						| [4] | 李帮秀, 宗学凤, 张建奎. 黑粒小麦的营养特性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6(6):753-755. | 
																													
																						| [5] | 孙善澄, 孙玉, 袁文业, 等. 优质黑粒小麦76的选育及品质分析[J]. 作物学报, 1999, 25(1):50-54. | 
																													
																						| [6] | ZHANG M W, GUO B J. Nutritional functions and exploitation of black cereal and oil food resources[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46(2):114-120. | 
																													
																						| [7] | 白云凤, 李文德, 孙善澄, 等. 黑粒小麦的营养品质及其几个理化特性[J]. 中国粮油学报, 2000, 15(2):6-9. | 
																													
																						| [8] | 陈志成, 秦秋萍. 黑小麦系列食品的研究与开发[J]. 粮食加工, 2005, 30(3):33-35,48. | 
																													
																						| [9] | 闫树平, 王光禄, 王怀恩, 等. 黑小麦的营养价值及选育情况[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 51(4):47-49. | 
																													
																						| [10] | 何一哲, 雷小刚, 张成东, 等. 富铁、锌彩粒小麦营养品质与开发利用研究[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2, 13(4):672-677. | 
																													
																						| [11] | 唐晓珍, 王征, 张宽省, 等. 泰安红、黑粒小麦品系营养品质比较[J]. 中国粮油学报, 2009, 24(4):28-31. | 
																													
																						| [12] | 宋印明, 倪中福, 李保云, 等. 富硒强筋紫粒小麦品种-农大3753的培育[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2, 20(4):451-454. | 
																													
																						| [13] | 任根深, 黎哲, 王亚翠, 等. 彩色小麦新品种陇紫麦2号选育报告[J]. 甘肃农业科技, 2019, 50(1):1-4. | 
																													
																						| [14] | 赵鹏涛, 赵小光, 翟周平, 等. ‘稷紫黑麦9号’的选育与性状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21):1-5. | 
																													
																						| [15] | 蔡欣, 傅大平, 郭进考, 等. 高产保健型黑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初报[J]. 河北农业科学, 2010, 14(1):63-64,70. | 
																													
																						| [16] | 吕强, 熊瑛, 马超, 等. 彩色小麦与普通小麦产量形成差异及其生理基础研究[J]. 作物杂志, 2008, 24(1):41-43. | 
																													
																						| [17] | 马娟娟, 杨珍平, 夏清, 等. 彩色小麦品种在晋中麦区产量与品质性状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 2016, 44(11):1615-1618,1668. | 
																													
																						| [18] | 孙玉, 孙善澄, 刘少翔, 等. 高营养饲粮兼用全黑小麦的选育[J]. 山西农业科学, 2009, 37(12):3-6. | 
																													
																						| [19] | 张国丛, 张俊学, 刘彦军, 等. 黑小麦开发现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J]. 粮食加工, 2009, 34(5):16-17,29. | 
																													
																						| [20] | PARRY, M A J, REYNOLDS M, SALVUCCI M E, et al.  Raising yield potential of wheat II. increasing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andefficiency[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11, 62(2):453-467. doi: 10.1093/jxb/erq304    
																																					URL
 | 
																													
																						| [21] | 彭芹, 郭骞欢, 张西斌, 等. 山东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光合特性的演变[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18):3883-3891. | 
																													
																						| [22] | KROMDIJK J, GOWACKA K, LEONELLI L, et al. Improving photosynthesis and crop productivity by accelerating recovery fromphoto protection[J]. Science, 2016, 354(6314):857. doi: 10.1126/science.aai8878    
																																					URL
 | 
																													
																						| [23] | 隋娜, 李萌, 韩伟, 等. 超高产小麦生育后期旗叶生理特性的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 2009, 29(6):1039-1042. | 
																													
																						| [24] | 李龙华, 赵鹏涛, 张耀文, 等. 抽穗后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变化对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29):22-31. | 
																													
																						| [25] | 曹树青, 赵永强, 温家立, 等. 高产小麦旗叶光合作用及与籽粒灌浆进程关系的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33(6):19-25. | 
																													
																						| [26] | 郭程瑾, 肖凯, 李雁鸣, 等. 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旗叶光合性能的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 2002, 22(3):42-46. | 
																													
																						| [27] | 赵鹏涛, 何振才, 罗红炼. 陕垦6号及其姊妹系小麦品种的选育及特性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 2015, 61(05):16-18. | 
																													
																						| [28] | 陈久月, 沈健, 王杨, 等. 小麦新品种(系)产量及其与主要产量性状的相关性[J]. 西北农业学报, 2015, 24(1):49-53. | 
																													
																						| [29] | 张雯婷, 孙晓琳, 彭芹, 等. 小偃54和8602及其杂交后代小偃41和小偃81花后旗叶光合特性比较[J]. 作物学报, 2011, 37(11):2053-2058. | 
																													
																						| [30] | 王小兵, 李元清, 崔国惠, 等.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系)光合生理特性差异研究[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2):31-32. | 
																													
																						| [31] | 张庆琛, 许为钢, 胡琳, 等. 小麦品种郑麦7698 生育后期的光合性能及同化物运转特性[J]. 麦类作物学报, 2016, 36(3):362-370. | 
																													
																						| [32] | KROMDIJK J, GOWACKA K, LEONELLI L, et al. Improving photosynthesis and crop productivity by accelerating recovery from photo protection[J]. Science, 2016, 354(6314):857. doi: 10.1126/science.aai8878    
																																					URL
 | 
																													
																						| [33] | 武琦, 史华伟, 王硕, 等. 彩粒小麦新品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 2020, 48(3):309-312. | 
																													
																						| [34] | 田中伟, 王方瑞, 戴廷波, 等. 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物质积累转运特性与产量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4):801-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