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Vol. 40 ›› Issue (32): 1-9.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31
• 农学·农业基础科学 • 下一篇
彭超颖1,2(), 霍川3, 杨梅1,2, 冯云超1,2, 向振凡1,2, 羊炼1,2, 黄美瑕1,2, 晏庆九1,2, 霍仕平1,2(
)
收稿日期:
2023-12-08
修回日期:
2024-02-15
出版日期:
2024-11-15
发布日期:
2024-11-12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彭超颖,女,1997年出生,山西广灵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玉米遗传育种。通信地址:404155 重庆市万州区厦门路600号 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E-mail:15035273264@163.com。
基金资助:
PENG Chaoying1,2(), HUO Chuan3, YANG Mei1,2, FENG Yunchao1,2, XIANG Zhenfan1,2, YANG Lian1,2, HUANG Meixia1,2, YAN Qingjiu1,2, HUO Shiping1,2(
)
Received:
2023-12-08
Revised:
2024-02-15
Published:
2024-11-15
Online:
2024-11-12
摘要:
为给鉴定筛选耐低氮的玉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鉴定方法和选择指标,总结了国内外近20 a关于低氮胁迫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玉米耐低氮的物质基础和耐低氮品种选择的研究报道。发现低氮胁迫严重影响玉米根系、植株的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但不同基因型玉米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上表现出较大差异。低氮胁迫下,耐低氮基因型玉米根系生长良好、根冠比大、根系活力强,株高、茎粗变化小,穗位叶面积大,根分泌物中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及穗位叶叶绿素和氮的含量较高,细胞中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较强,且果穗较大,穗粒数较多,百粒重较高,能够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认为玉米在低氮胁迫下,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考量,可进一步完善耐低氮玉米基因型的鉴定筛选指标,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DNA芯片技术的发展,以及玉米QTL精细定位研究的深入,分子鉴定技术如用于玉米耐低氮基因型的筛选,鉴定筛选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彭超颖, 霍川, 杨梅, 冯云超, 向振凡, 羊炼, 黄美瑕, 晏庆九, 霍仕平. 玉米耐低氮胁迫响应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2): 1-9.
PENG Chaoying, HUO Chuan, YANG Mei, FENG Yunchao, XIANG Zhenfan, YANG Lian, HUANG Meixia, YAN Qingjiu, HUO Shiping. Research Advances in Response of Maize to Low Nitrogen Stress[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4, 40(32): 1-9.
[1] |
黄俊毅. 如何才能种地又养地?[N]. 经济日报,2014-12-02.
|
[2] |
翁伯琦, 罗旭辉. 用好用对化肥实现减量增效[N]. 中国环境报,2018-01-26.
|
[3] |
张福锁, 王激清, 张卫峰, 等.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J]. 土壤学报, 2008, 45(5):915-923.
|
[4] |
中国化肥网. 我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触目惊心![N]. 经济日报,2017-07-19.
|
[5] |
农业农村部. 关于印发《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和《到2025年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方案》的通知[R]. 2022-11-18.
|
[6] |
中国农业新闻网. 化肥减量增效助力农业绿色发展[N]. 农民日报,2018-01-12.
|
[7] |
马爱平. 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超40%[N]. 科技日报,2021-01-17.
|
[8]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关于印发《2023年化肥减量化技术方案》的通知(农技土肥水[2023]71号)[R]. 2023-06-05.
|
[9] |
|
[10] |
杜文亭, 雷肖肖, 卢慧宇, 等. 氮肥减量施用对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24):4863-4878.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2.24.007 |
[11] |
|
[12] |
张馨月, 王寅, 陈健, 等. 水分和氮素对玉米苗期生长、根系形态及分布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34-44.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9.01.004 |
[13] |
阎世江, 房雅丽, 卢占龙, 等. 减量施用氮肥对玉米光合参数、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22(12):64-69.
|
[14] |
崔文芳, 高聚林, 王志刚, 等. 玉米自交系氮效率基因型差异分析[J]. 玉米科学, 2013, 21(3):6-12.
|
[15] |
张茜. 施氮对不同品种玉米叶片酶活性、根系特征及产量的影响[D]. 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 2018.
|
[16] |
李丽杰. 营养液培养条件下缺氮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J]. 乡村科技, 2017(20):57-58.
|
[17] |
武永军. 缺氮复氮处理下玉米幼苗根系的表观遗传机制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
[18] |
马海霞. 玉米rtcs突变体苗期根系响应低氮胁迫的基因表达与调控[D].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16.
|
[19] |
王艳, 米国华, 陈范骏, 等. 玉米自交系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的比较研究[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2, 8(4):361-365.
|
[20] |
王艳, 米国华, 陈范俊, 等. 玉米氮素吸收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根系形态的相关性[J]. 生态学报, 2003, 23(2):297-302.
|
[21] |
王艳, 米国华, 张福锁. 氮对不同基因型玉米根系形态变化的影响研究[J]. 中国农业生态学报, 2003, 11(3):69-71.
|
[22] |
米国华, 陈范骏, 吴秋平, 等. 玉米高效吸收氮素的理想根构型[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0, 40(12):1112-1116.
|
[23] |
|
[24] |
|
[25] |
春亮, 陈范俊, 张福锁, 等. 不同氮效率玉米杂交种的根系生长、氮素吸收与产量形成[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11(5):615-619.
|
[26] |
黄伟超, 范宇博, 顾万荣. 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玉米物质积累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差异[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 45(34):22-26,36.
|
[27] |
郭亚芬, 米国华, 陈范俊, 等. 局部供应硝酸盐诱导玉米侧根生长的基因型差异[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11(2):155-159.
|
[28] |
李燕婷, 米国华, 陈范俊, 等. 玉米幼苗地上部/根间氮的循环及其基因型差异[J]. 植物生理学报, 2001, 27(3):226-230.
|
[29] |
王敬锋, 刘鹏, 赵秉强, 等. 不同基因型玉米根系特性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4):699-707.
|
[30] |
姜琳琳, 韩立思, 韩晓日, 等. 氮素对玉米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1):247-253.
|
[31] |
|
[32] |
彭云峰, 张吴平, 李春俭. 不同氮吸收效率玉米品种的根系构型差异比较:模拟与应用[J].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3):843-853.
|
[33] |
曲佳伟, 高聚林, 王志刚, 等. 玉米根系特征的基因型差异及与氮吸收效率的关系[J]. 玉米科学, 2016, 24(2):72-78.
|
[34] |
张玉, 秦华东, 伍龙梅, 等. 玉米根系生长特性及氮肥运筹对根系生长的影响[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4, 19(6):62-70.
|
[35] |
韩洁楠. 氮素调控玉米根系生长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18.
|
[36] |
谢孟林, 李强, 查丽, 等. 低氮胁迫对不同耐低氮性玉米品种幼苗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23(8):946-953.
|
[37] |
吴雅微, 李强, 豆攀, 等. 低氮胁迫对不同耐低氮玉米基因型苗期伤流液性状及根系活力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 32(2):278-288.
|
[38] |
刘宗华, 卫晓轶, 汤继华, 等. 低氮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根部性状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08, 16(5):50-53,57.
|
[39] |
崔超. 不同基因型玉米氮效率配合力分析与生理特性研究[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
|
[40] |
胡向尚, 许海涛, 郭海斌, 等. 氮肥对高氮效玉米品种干物质累积分配与籽粒含水量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2021, 53(9):83-88.
|
[41] |
李强, 马晓君, 程秋博, 等. 氮肥对不同耐低氮性玉米品种干物质及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 41(5):527-536.
|
[42] |
李强, 孔凡磊, 袁继超. 氮肥运筹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6):174-182.
doi: 10.7668/hbnxb.2018.06.024 |
[43] |
张书萍, 常程, 刘晶, 等. 不同玉米品种氮素利用率差异性的研究[J]. 辽宁农业科学, 2009(4):8-11.
|
[44] |
陈松鹤, 徐开未, 白燕, 等. 不同氮用量下玉米不同部位生物量、养分含量及饲用品质的比较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18, 33(3):193-199.
|
[45] |
张俊英. 氮胁迫下不同玉米基因型氮营养差异研究[D].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02.
|
[46] |
谷守芹, 滕忠才, 岳明, 等. 玉米缺氮的早期诊断方法研究[J].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9(2):22-24.
|
[47] |
刘艳, 汪仁, 华利民, 等. 施氮量对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与保护酶系统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2, 20(2):124-127.
|
[48] |
王进军, 柯福来, 白鸥, 等. 不同施氮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9(4):392-395.
|
[49] |
米国华, 陈范俊, 春亮, 等. 玉米氮高效品种的生物学特征[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19(6):55-159.
|
[50] |
陈范俊, 春亮, 鲍娟, 等. 不同氮效率玉米杂交种的营养生长及光合特征[J]. 玉米科学, 2006, 14(6):127-130.
|
[51] |
李佳, 曹国军, 耿玉辉, 等. 不同供氮水平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27):208-21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4-0964 |
[52] |
李媛媛, 杨恒山, 范秀艳, 等. 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伟科702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5):228-232.
|
[53] |
侯云鹏, 孔丽丽, 李前, 等. 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5, 23(3):136-142.
|
[54] |
吴迪, 黄绍文, 金继运. 氮肥运筹、配施有机肥和坐水种对春玉米产量与养分吸收转运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15(2):317-326.
|
[55] |
王荣焕, 陈传永, 徐田军, 等. 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对减施氮肥的响应[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 20(4):107-113.
|
[56] |
王友华, 许海涛, 许波, 等. 施用氮肥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其根系生长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0(3):55-57.
|
[57] |
刘志恒, 徐开未, 王科. 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及各器官养分积累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 2018, 44(5):573-579.
|
[58] |
兰慧青, 张向前, 程玉臣, 等. 不同施氮水平对耐密宜机收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5):1-1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126 |
[59] |
申丽霞, 魏亚萍, 王璞, 等. 施氮对夏玉米顶部籽粒早期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6, 32(11):1746-1751.
|
[60] |
常晓, 王小博, 吴嫚, 等. 施氮对不同氮效率类型玉米自交系产量、干物质及氮素积累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1(2):221-227.
|
[61] |
杨永胜. 供氮水平对玉米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 2009(6):48-49.
|
[62] |
李从锋, 刘鹏, 王空军, 等. 缺氮对细胞质雄性不育玉米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8, 34(4):684-689.
|
[63] |
刘斌祥, 王兴龙, 周芳, 等. 减氮配施不同种类有机肥对玉米物质分配、转运与产量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20, 39(1):130-138.
|
[64] |
向春阳, 常强, 马兴林, 等. 玉米不同基因型对氮营养胁迫的反应[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2, 14(4):5-7.
|
[65] |
张卫星, 赵致, 柏光晓, 等. 不同玉米杂交种对水分和氮胁迫的响应及其抗逆性[J].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7):1361-1370.
|
[66] |
高士波, 刘洪娟. 化肥减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试验[J]. 基层农技推广, 2022(5):22-24.
|
[67] |
刘瑀. 不同基因型春玉米氮效率差异比较研究[D]. 大庆: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5.
|
[68] |
|
[69] |
陈国平, 杨国航, 赵明, 等. 玉米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J]. 玉米科学, 2008, 16(4):1-4.
|
[70] |
连艳鲜, 李潮海, 周苏玫. 高产玉米杂交种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特征[J]. 河南农业科学, 2003(7):7-9.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3.07.002 |
[71] |
宋慧, 王涛, 闫宏山, 等. 不同类型谷子品种(系)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转运和籽粒灌浆特性对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2, 27(7):58-72.
|
[72] |
马赟花, 薛吉全, 张仁和, 等. 不同高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转运与产量形成的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7(3):36-40.
|
[73] |
黄智鸿, 王思远, 包岩, 等. 超高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点的研究[J]. 玉米科学, 2007, 15(3):95-98.
|
[74] |
崔超, 高聚林, 于晓芳, 等. 不同氮效率基因型高产春玉米花粒期干物质与氮素运移特性的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19(6):1337-1345.
|
[75] |
杨凯, 吴倩, 蒲瑶瑶, 等. 熏蒸条件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西瓜光合和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20, 51(4):905-911.
|
[76] |
王兵, 杨亮, 魏湜. 氮素用量对玉米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9(6):14-16.
|
[77] |
李文龙, 吕英杰, 刘笑鸣, 等. 氮肥对不同氮效率玉米代谢酶和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18, 31(9):71-77.
|
[78] |
卫晓轶, 李国清, 王艳朋, 等. 不同基因型玉米某些氮代谢生理指标的差异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41(3):264-268.
|
[79] |
|
[80] |
黄高宝, 张恩和, 胡恒觉. 不同玉米品种氮素营养效率差异的生态生理机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1, 7(3):293-297.
|
[81] |
张瑞珍, 张恩和, 孙长占. 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氮素营养效率差异的研究[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5(2):183-186.
|
[82] |
杨亮. 氮素用量对春玉米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蛋白组分的影响[D].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06.
|
[83] |
余娇娇. 缺氮影响玉米雌穗生长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17.
|
[84] |
曹鑫波. 玉米不同氮效率品种筛选及其光合特性和氮代谢差异的研究[D].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17.
|
[85] |
关迎春, 安福全, 赵菊, 等. 氮素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J]. 现代化农业, 2007(3):14-15.
|
[86] |
孙世友, 张国印, 王丽英, 等. 氮胁迫下不同效率玉米基因型的生理特性[J]. 河北农业科学, 2006, 10(1):26-28.
|
[87] |
武永军, 沈玉芳, 颜秦峰, 等. 缺氮复氮处理对玉米根系生长、根系活力、硝态氮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2, 21 (12):61-64.
|
[88] |
陈范俊, 米国华, 刘向生, 等. 玉米氮效率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2):134-139.
|
[89] |
崔文芳, 高聚林, 曲佳伟, 等. 氮高效玉米杂交种穗三叶氮积累及生理特性对氮效率的贡献[J]. 玉米科学, 2015, 23(5):75-82.
|
[90] |
崔文芳, 高聚林, 曲佳伟, 等. 氮高效玉米杂交种的筛选及氮效率相关特性分析[J]. 玉米科学, 2016, 24(4):72-82.
|
[91] |
崔文芳, 高聚林, 于晓芳, 等. 高产氮高效玉米品种的筛选及其指标研究[J]. 作物杂志, 2016(6):38-43.
|
[92] |
崔文芳, 高聚林, 于晓芳, 等. 氮高效玉米自交系的筛选指标及其子粒氮素营养特性分析[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 20(2):290-297.
|
[93] |
崔文芳, 王俊超, 高书晶. 不同氮水平下超高产玉米品种的产量性状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2, 41(9):35-38.
|
[94] |
崔文芳, 高聚林, 孙继颖, 等. 氮高效玉米基因型氮素生产效率研究[J]. 玉米科学, 2014, 22(1):96-102.
|
[95] |
向春阳. 玉米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的筛选基础及鉴定性状的分析[D]. 沈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03.
|
[96] |
张经廷, 刘云鹏, 李旭辉, 等. 夏玉米各器官氮素积累与分配动态及其对氮肥的响应[J]. 作物学报, 2013, 39(3):506-514.
|
[97] |
钱春荣, 于洋, 宫秀杰, 等. 黑龙江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氮肥利用效率对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的响应[J]. 作物学报, 2012, 38(11):2069-2077.
doi: 10.3724/SP.J.1006.2012.02069 |
[98] |
王空军, 张吉旺, 郭玉秋, 等. 我国北方玉米品种个体产量潜力与氮利用效率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5):879-894.
|
[99] |
李文娟, 何萍, 高强, 等. 不同氮效率玉米干物质形成及氮素营养特性差异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1):51-57.
|
[100] |
|
[101] |
|
[102] |
刘宗华, 汤继华, 王春丽, 等. 氮胁迫与非胁迫条件下玉米不同时期株高的动态QTL定位[J]. 作物学报, 2007, 33(5):782-789.
|
[103] |
刘宗华, 汤继华, 卫晓轶, 等. 氮胁迫和正常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1):2409-2417.
|
[104] |
刘宗华, 谢惠玲, 王春丽, 等. 氮胁迫和非胁迫条件下玉米不同时期叶绿素含量的QTL分析[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14(5):845-851.
|
[105] |
刘宗华. 氮胁迫条件下玉米氮利用效率及相关性状的QTL分析[D]. 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 2007.
|
[106] |
何坤辉, 常立国, 李亚楠, 等. 供氮和不供氮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定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 23(1):91-100.
|
[107] |
刘建超, 米国华, 陈范骏. 两种供氮水平下玉米穗部性状的QTL定位[J]. 玉米科学, 2011, 19(2):17-20,25.
|
[108] |
刘宗华, 王艳朋, 田国伟, 等. 施氮和不施氮对玉米子粒品质性状的影响及QTL分析[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15(4):778-785.
|
[109] |
杨晓军, 谢传晓, 李新海, 等. 低氮逆境下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 QTL整合与一致性分析[J]. 玉米科学, 2010, 18(4):32-39,44.
|
[110] |
郭向阳. 基于关联分析和连锁分析策略挖掘玉米氮响应的株型性状关键位点[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111] |
|
[112] |
|
[113] |
何兵. 不同氮处理条件下控制玉米叶型相关性状的QTL定位[D]. 贵阳: 贵州大学, 2021.
|
[114] |
|
[115] |
|
[116] |
doi: 10.1093/plcell/koac302 pmid: 36222567 |
[117] |
|
[118] |
刘婷婷. 不同玉米自交系氮效率差异的比较及对氮素供应的反应[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5.
|
[119] |
杨丽琴. 不同pH、氮素形态和Ca-(2+)对玉米根形态发育及营养元素转运的影响[D]. 扬州: 扬州大学, 2006.
|
[120] |
周培禄. 玉米不同杂交种密植群体冠层结构及其光、氮利用特征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
[121] |
薛吉全, 张仁和, 马国胜, 等. 种植密度、氮肥和水分胁迫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0, 36(6):1022-1029.
|
[122] |
甄新爱, 黄亚群, 陈景堂, 等. 不同氮效率玉米基因型苗期对光和氮响应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10):89-95.
|
[123] |
|
[124] |
米国华, 刘建安, 张福锁. 玉米杂交种的氮农学效率及其构成因素剖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8, 3(增):97-104.
|
[125] |
徐祥玉, 张敏敏, 翟丙年, 等. 夏玉米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12(4):495-499.
|
[126] |
路海东, 薛吉全, 马国胜, 等. 低氮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源库性状和灌浆特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5):1277-1282.
|
[127] |
张兴华, 薛吉全, 刘万锋, 等. 不同玉米基因型耐低氮能力鉴定与评价[J]. 西北农业学报, 2010, 19(8):65-68.
|
[128] |
李向岭, 张韶昀, 张磊, 等. 河北省夏玉米耐低氮基因型筛选及其评价[J]. 玉米科学, 2019, 27(5):9-18.
|
[129] |
卢亚妮. 广西主栽玉米品种耐低氮能力鉴定[D]. 南宁: 广西大学, 2016.
|
[130] |
王玲敏, 叶优良, 陈范骏, 等. 施氮对不同基因型玉米产量、氮效率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5):529-535.
|
[131] |
李强, 马晓君, 程秋博, 等. 氮肥对不同耐低氮性玉米品种花后物质生产及叶片功能特性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 23(1):17-26.
|
[132] |
陈范俊, 米国华, 春亮, 等. 玉米氮效率的杂种优势分析[J]. 作物学报, 2004, 30(10):1014-1018.
|
[133] |
崔超, 高聚林, 于晓芳, 等. 18个玉米自交系氮效率相关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 作物学报, 2014, 40(5):838-849.
|
[134] |
|
[135] |
冯云超, 余志江, 霍仕平, 等. 37个玉米基因型耐低氮能力潜势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4, 29(增):310-317.
doi: 10.7668/hbnxb.2014.S1.058 |
[1] | 程玉静, 王小秋, 葛礼姣, 仇亮, 翟彩娇, 宋旭东, 张振良, 王系艨. 糯玉米食味品质评价模型的建立[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9): 157-164. |
[2] | 戴欣钰, 刘聪, 李琪, 德吉卓玛, 吴东丽. 基于闪烁通量和土壤水分的春玉米干旱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8): 68-73. |
[3] | 杜如珊, 卢保红, 王志虹, 马海林. 深沟覆膜对甜糯玉米采收期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7): 1-7. |
[4] | 马晓玲, 周焱博, 袁杰, 张建军, 贾立亭. 阳泉市玉米生育期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及相关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7): 118-122. |
[5] | 赵树政, 杨美丽, 鹿红卫, 苏玉杰, 程建梅, 王帮太, 秦贵文. 玉米杂交种花丝活力及其结实性动态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6): 36-41. |
[6] | 原韬, 安琦, 牛彦波, 孟利强, 吴皓琼, 樊川, 曹亚彬. 玉米秸秆堆腐还田对黑土区土壤性状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5): 47-52. |
[7] | 李建平, 任景全, 马艳敏, 王冬妮, 曹铁华, 杨会兵, 陈长胜. 低温和土壤偏干对玉米发芽的影响试验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5): 9-15. |
[8] | 祁娜, 许永锋, 王爱文, 何树文, 杨成德. 甘肃省张掖市玉米黑髓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5): 97-104. |
[9] | 黄文茵, 李嘉炜, 宋钊, 常静静, 陈潇, 李静, 焦加斌, 张白鸽. 4种功能性肥料对菜心生长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4): 83-90. |
[10] | 梁海波, 李升东, 刘丰华, 曹永昌, 王香玲, 徐艳. 基于Meta分析的黄河三角洲玉米产量及肥效特征[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4): 103-110. |
[11] | 张恩, 王彬, 白小龙, 武晋民, 马东海, 张智, 田丰, 赵卉. 不同改良物料对内蒙河套平原盐碱土壤改良效果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2): 44-49. |
[12] | 武奕彤, 吕陈生, 刘亚冬, 李开叶. 2种不同种衣剂对玉米‘黑糯100’生长状况和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 46-53. |
[13] | 苏玉杰, 张晓春, 程建梅, 张素芬, 宋军锋, 杨美丽, 赵树政, 秦贵文, 鹿红卫. 优良玉米自交系‘浚696’的选育与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 41-45. |
[14] | 高婧, 秦梦凡, 李坤, 李武. 玉米双胚遗传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9): 1-7. |
[15] | 陈畅, 刘兴丽, 姜丽霞, 娄德君, 王永超, 祝玉梅, 李诣, 李雯婧. 1971—2020年松嫩平原易旱区气象因子与粮食作物的关系探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9): 103-112.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