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0, Vol. 36 ›› Issue (2): 129-137.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90036
所属专题: 园艺
张铭铭, 江用文, 袁海波(), 杨艳芹(
), 邓余良, 董春旺, 李佳, 滑金杰, 王近近
收稿日期:
2018-09-07
修回日期:
2019-01-02
出版日期:
2020-01-15
发布日期:
2020-04-30
通讯作者:
袁海波,杨艳芹
作者简介:
张铭铭,女,1994年出生,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方向:茶叶加工工程与品控。通信地址:310008 浙江省杭州西湖区梅灵南路9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E-mail:1583764739@qq.com。
基金资助:
Zhang Mingming, Jiang Yongwen, Yuan Haibo(), Yang Yanqin(
), Deng Yuliang, Dong Chunwang, Li Jia, Hua Jinjie, Wang Jinjin
Received:
2018-09-07
Revised:
2019-01-02
Online:
2020-01-15
Published:
2020-04-30
Contact:
Yuan Haibo,Yang Yanqin
摘要:
为研究绿茶栗香形成的干燥工艺及机理,笔者综述了近30年来国内外的香气及栗香相关研究,发现香气的研究较多而栗香的研究却少有提及。栗香香型虽已做出细分并探究出其关键组分,但仅在香气理论上猜测其形成机理,尚未基于加工工艺探究其具体机理。此外,栗香的影响因素并未做深入探究,仅推测出杀青、干燥工艺是栗香形成的关键因素,今后还需基于干燥工艺及参数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本论文归纳了栗香的相关文献报道,探讨了栗香形成的关键工艺,并着重分析了干燥工艺对栗香形成的影响,以期为栗香绿茶的定向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
张铭铭, 江用文, 袁海波, 杨艳芹, 邓余良, 董春旺, 李佳, 滑金杰, 王近近. 绿茶栗香的形成及工艺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2): 129-137.
Zhang Mingming, Jiang Yongwen, Yuan Haibo, Yang Yanqin, Deng Yuliang, Dong Chunwang, Li Jia, Hua Jinjie, Wang Jinjin. Chestnut-like Aroma of Green Tea: Research Progress of Formation and Technology[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0, 36(2): 129-137.
处理 | 60 min | 80 min | 100 min | 120 min | 140 min |
---|---|---|---|---|---|
80℃ | 清香,香气弱 | 清香,有闷气 | 清香,较长 | 清香,尚纯,较短 | 清香,香气混杂 |
100℃ | 清香,有闷气 | 清香,长 | 微栗 | 微栗,香气纯正 | 有火功味 |
120℃ | 栗香,香气较短 | 栗香 | 栗香 | 火功味较强 | 微栗香,有焦味 |
140℃ | 火功味 | 火功味较强 | 焦味 | 焦味 | 焦味 |
处理 | 60 min | 80 min | 100 min | 120 min | 140 min |
---|---|---|---|---|---|
80℃ | 清香,香气弱 | 清香,有闷气 | 清香,较长 | 清香,尚纯,较短 | 清香,香气混杂 |
100℃ | 清香,有闷气 | 清香,长 | 微栗 | 微栗,香气纯正 | 有火功味 |
120℃ | 栗香,香气较短 | 栗香 | 栗香 | 火功味较强 | 微栗香,有焦味 |
140℃ | 火功味 | 火功味较强 | 焦味 | 焦味 | 焦味 |
[1] | 宛晓春 . 茶叶生物化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
[2] | 施兆鹏 . 茶叶审评与检验(4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
[3] | 叶国注, 袁海波, 江用文 , 等. Bayes逐步判别法在绿茶板栗香化学识别上的应用[J]. 茶叶科学, 2009,29(1):27-33. |
[4] | 尹洪旭, 杨艳芹, 姚月凤 , 等.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技术与多元统计分析对不同栗香特征绿茶判别分析[J]. 食品科学: 2018-07-17:1-16. |
[5] | 宛晓春, 汤坚, 袁身淑 , 等. 不同干燥温度和方式对绿茶香气组分和特征影响的研究[J]. 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 1992(4):285-291. |
[6] | 易昶寺 . 不同干燥条件对茶叶化学成分及香气的影响[D]. 合肥:安徽农业大学, 2014. |
[7] | 牟杰 . 绿茶加工工艺与香气物质变化的关系[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4):369-369,372. |
[8] | 袁海波, 尹军峰, 叶国柱 等. 茶叶香型及特征物质研究进展[J]. 中国茶叶, 2009,31(8):14-15. |
[9] | 杨亚军 . 评茶员培训教材[M]. 北京: 金盾出版社, 2009. |
[10] | 张婉婷, 张灵枝, 王登良 . 乌龙茶加工工艺对香气成分影响的研究进展[J]. 广东茶业, 2010(1):21-27. |
[11] | 施梦南, 龚淑英 . 茶叶香气研究进展[J]. 茶叶, 2012,38(1):19-23. |
[12] | 钟萝 . 茶叶品质理化分析[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
[13] | 谭月萍, 黄建安, 刘仲华 . 绿茶香气组成及其在加工中变化研究进展[J]. 茶叶通讯, 2006,33(1):35-38. |
[14] | 王华夫 . 茶叶香型与芳香物质[J]. 中国茶叶, 1989(2):16-17. |
[15] | 孔维婷, 刘建军, 司辉清 . 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信阳毛尖香气成分[J]. 食品科学, 2012,33(12):185-189. |
[16] | 叶国注, 江用文, 尹军峰 , 等. 板栗香型绿茶香气成分特征研究[J]. 茶叶科学, 2009,29(5):385-394. |
[17] | 王雪萍 . 不同香型名优绿茶香气组分分析[A].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第三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暨茶业国际高峰论坛论文集: 2009: 435-439. |
[18] | 游小清 . 茶叶中萜烯醇配糖体的释放作用[J]. 茶叶科学, 1994,14(1):70. |
[19] | 屠幼英, 童启庆, 骆耀平 , 等. 茶叶香气释放机理研究——龙井茶炒制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和醇系香气的关系[J]. 茶叶, 1999(1):20-23,36. |
[20] | 孙其富, 梁月荣, 陆建良 . β-葡萄糖苷酶对绿茶汤香气的影响[J]. 茶叶, 2007,33(4):211-213. |
[21] | Sanderson G W . Extraction of soluble catechol oxidase from tea shoot tips[J]. Biochem. Biophys. Acta, 1964(92):622-624. |
[22] | 沈力飞, 刘更生, 张聪 , 等. 茶叶香气的形成及检测研究进展[J].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4(21):58-61. |
[23] | Toyomasa Anan .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New Amadori Compound from Green Tea[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 Agriculyure, 1979(9):906-910. |
[24] | 原利男 , 久保田悦郎,严俊.茶的氨基酸与糖的加热反应的香气成份[J]. 茶叶科学简报, 1983(1):48. |
[25] | 张文锦 . 绿茶色香味形成的机理及其调控[J]. 茶叶科学技术, 2001(3):1-3,6. |
[26] | 于欣洋, 岳文杰, 李金辉 , 等. 茶叶香气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技术, 2008(3):9-13. |
[27] | 莫岚 . 茶叶香气的提取与检测研究进展[J]. 广东茶业, 2016(4):31-33. |
[28] |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 采用顶空吸附法研究速溶绿茶香气在加工中的变化[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2(2):97-99. |
[29] | 刘晓博, 庞晓莉, 孔维婷 , 等. 信阳毛尖特征赋香成分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3,34(1):108-113. |
[30] | 任健, 杨京, 刘钟栋 . 超临界CO2萃取毛尖茶香味成分的研究[J]. 粮油食品科技, 2004,12(3):44-45. |
[31] | 杨靖 . 超临界流体萃取茶叶香气成分的研究[J]. 食品科技, 2008,33(6):83-85. |
[32] | 霍权恭, 杨京, 刘钟栋 , 等. 信阳毛尖茶叶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J]. 茶叶, 2005,31(2):88-90. |
[33] | 叶国注 . 板栗香型绿茶的化学识别与香型转化研究[D]. 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
[34] | 刘志红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天然药物中的应用[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50(z1):141-144. |
[35] | 石志标, 左春怪, 张学军 . 新颖的仿生检测技术——电子鼻[J]. 测试技术学报, 2004,18(1):50-55. |
[36] | 陈婷, 蒋明忠, 彭文 , 等. 基于电子鼻技术对云南普洱熟茶的香气品质判别[J]. 西南农业学报, 2017,30(2):339-344. |
[37] | 高林, 秦子涵, 赵文婷 , 等. 电子鼻区分不同品质的普洱茶[J]. 中国食品学报, 2017,17(6):206-212. |
[38] | 于慧春, 王俊, 张红梅 , 等. 龙井茶叶品质的电子鼻检测方法[J]. 农业机械学报, 2007,38(7):103-106. |
[39] | 敖存 . 龙井茶香气质量评价电子鼻辅助方法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 2011. |
[40] | 刘盼盼, 龚自明, 高士伟 , 等. 茶叶香气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 2016,55(16):4085-4089,4092. |
[41] | Wang L F, Lee Joo-Yeon, Chung J O , et al. Discrimination of tea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fermentation by SPME-GC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 volatile flavour compounds[J]. Food chemistry, 2008(1): 109:196-206. |
[42] | Michiko Kawakami, Subhendu N, Ganguly J Banerijee , et al. Aroma composition of oolong tea and black tea by brewed extraction method and characterizing compounds of Darjeeling tea aroma[J]. J.Agric.Food Chem, 1995(1):200-207. |
[43] | 施莉婷, 江和源, 张建勇 , 等. 茶叶香气成分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18,39(12):347-351. |
[44] | 吕连梅, 董尚胜 . 茶叶香气的研究进展[J]. 茶叶, 2002,28(4):181-184,190. |
[45] | 严衍禄主编. 现代仪器分析[M].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5. |
[46] | 罗正飞, 陈继伟, 凌光云 , 等. 茶叶香气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茶叶通讯, 2011,38(1):40-43. |
[47] | 白堃云 . 中国茶树品种志[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
[48] | 竹尾忠一, 游小青 . 无性系茶梢的单萜醇组成特征对红茶香型的影响[J]. 茶叶, 1985(1):53. |
[49] | 陈文怀 . 茶树品种与茶叶品质[J]. 中国茶叶, 1984(1):26-29. |
[50] | 余志, 黄海波, 张芸 , 等. 茶叶中β-D-半乳糖苷酶活性分析条件的优化及其在不同季节、嫩度和品种间的差异分析[J]. 食品科学, 2007,28(10):384-388. |
[51] | 郭桂义, 刘黎, 胡强 , 等. 春季不同时期信阳毛尖茶的化学成分和品质的比较研究[J]. 食品科技, 2007,32(9):141-144. |
[52] | 董尚胜, 骆耀平, 吴俊杰 , 等. 遮荫、有机肥对夏茶叶片内醇系香气生成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00,20(2):133-136. |
[53] | 王登良, 张灵枝, 毛明辉 , 等. 不同光波晒青对单枞茶品质的影响[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06,25(2):56-59. |
[54] | 郭雯飞 . 茶叶香气生成机理的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 1996(4):34-37. |
[55] | 段玲靓 . 加工工艺改善夏秋粗老茶香气与滋味的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 2012. |
[56] | 杨勇, 杨贤强, 洪高洁 . 汤记高山茶和平地茶品质的对比研究[J]. 茶叶, 2004,30(2):91-92,97. |
[57] | 陈洪德, 陈清宝, 张明泰 . 安溪县不同地域铁观音茶采制及品质差异[J]. 中国茶叶加工, 2005(2):40-41. |
[58] | 曾晓雄 . 不同海拔鲜叶香气成分的研究[J]. 茶叶, 1990(2):34-37. |
[59] | 陈宗道 . 茶叶化学工程学[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
[60] | 边金霖, 董迹芬, 林杰 , 等. 钾肥施用对茶鲜叶香气组分的影响[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41(6):601-607. |
[61] | 赵和涛, 游小清, 黄建琴 , 等. 茶园施肥对祁门红茶香气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1996,16(2):27-32. |
[62] | 王灵均, 匡新 . 高香绿茶工艺的研究[J]. 茶叶通讯, 2007,34(1):24-25,27. |
[63] | 宁井铭, 杨进华 . 鲜叶摊放与绿茶品质的综述[J]. 茶业通报, 2001,23(4):30-32. |
[64] | 尹军峰, 许勇泉, 袁海波 , 等. 名优绿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J]. 茶叶科学, 2009,29(2):102-110. |
[65] | 游小清, 王华夫, 李名君 . 适度摊放对名优绿茶香气物质释放的影响[J]. 中国茶叶, 1993,15(3):14-15. |
[66] | 齐桂年 . 鲜叶摊放过程中氨基酸的变化对绿茶品质影响的初探[J]. 贵州茶叶, 1995(4):32-34. |
[67] | 张正竹, 宛晓春, 施兆鹏 , 等. 鲜茶叶摊放过程中呼吸速率、β-葡萄糖苷酶活性、游离态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含量的变化[J]. 植物生理学报, 2003,39(2):134-136. |
[68] | 边金霖 . 产地与加工过程中绿茶香气物质的变化规律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 2012. |
[69] | 朱旺升, 倪德江 . 加工工艺与名优绿茶香气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蚕桑茶叶通讯, 2005(1):28-29. |
[70] | 刘晓东, 汤周斌 . 茶叶杀青机与制茶品质特点[J]. 广西农学报, 2006,23(3):21-23. |
[71] | 潘科, 郑文佳, 何平 . 绿茶微波-远红外辅助杀青技术研究[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9,28(6):522-525. |
[72] | 朱德文, 岳鹏翔, 袁弟顺 , 等. 微波远红外耦合杀青工艺对绿茶品质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1,27(3):345-350. |
[73] | 葛庆丰, 张聪, 于海 , 等. 绿茶的微波-热风联合杀青工艺研究[J]. 食品科学, 2011,32(24):196-199. |
[74] | 谭书德, 谭永红, 丁书建 . 微波二次杀青对绿茶品质的影响[J]. 贵州茶叶, 2011,39(2):38-40. |
[75] | 袁海波, 许勇泉, 邓余良 , 等. 绿茶电磁内热滚筒杀青工艺优化[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29(1):250-258. |
[76] | 王兴奎, 夏兵, 孙达 . 杀青方式对绿茶加工过程中品质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 2014,( 22):271-272. |
[77] | 叶飞, 高士伟, 龚自明 , 等. 不同杀青方式对绿茶品质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4,32(2):160-171. |
[78] | 周天山, 余有本, 李冬花 , 等. 微波杀青对绿茶品质的影响[J]. 中国茶叶, 2010,32(2):20-21. |
[79] | 蒋健轩, 蒋文峰, 蒋文欣 . 杀青方式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研究[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8(3):153-154. |
[80] | 师大亮, 郭敏明 . 提高夏秋名优绿茶品质的技术措施[J]. 浙江农业科学, 2006,(6):710-711. |
[81] | 陈玉琼, 倪德江 . 不同加工方法对名优绿茶香气成分差异性的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7,16(1):91-95. |
[82] | 倪德江, 陈玉琼 . 绿针茶加工过程香气的动态变化[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6,15(2):194-199. |
[83] | 王云, 李春华, 赵康由 , 等. 不同形状名茶制茶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 1997,17(1):59. |
[84] | Sawai Y . Aroma of tea[J]. Journal of Japan Association on Odor Environment, 2007,38(3):179-186. |
[85] | Kuo P C, Lai Y Y, Chen Y J , et al. Changes in volatile compounds upon aging and drying in oolong tea production[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 Agriculture, 2011,91(2):293-301. |
[86] | Hattori S. Takagaki H Fujimori T . A comparison of the volatile compounds in several green teas[J]. Foood Science & Technology Research, 2005,11(1):82-86. |
[87] | 李拥军, 施兆鹏 . 炒青绿茶加工中香气的动态变化[J]. 茶叶科学, 2001,21(2):124-129. |
[88] | 李关荣 . 高级生物化学[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89] | 陶兆龙 . 炒青绿茶干燥工艺的探讨[J]. 中国茶叶, 1994(1):4-5. |
[90] | 黄怀生, 粟本文, 钟兴刚 , 等. 栗香型优质绿茶自动化加工工艺设计与应用[J]. 茶叶通讯, 2018,45(1):29-33. |
[91] | 齐桂年, 谢建国, 吴永刚 , 等. 微波在茶叶加工中对绿茶品质影响的初探[J]. 福建茶叶, 2004(3):3-4. |
[92] | 袁林颖, 钟应富, 李中林 , 等. 微波干燥对条形绿茶品质的影响[J]. 福建茶叶, 2009,31(4):18-19. |
[93] | 汪文高, 汪松能 . 眉茶干燥工艺对比试验[J]. 蚕桑茶叶通讯, 2007(2):30-31. |
[94] | 董迹芬 . 绿茶干燥过程主要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规律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 2013. |
[95] | Teshome K, Debela A, Garedew W . Effect of drying temperature and duration on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quality of black tea(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at Wush Wush, south western Ethiopia[J]. As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3(12):235-240. |
[96] | 杨贤强, 沈生荣, 陈席卿 . 炒青绿茶制造中香气组分变化的研究[J]. 食品科学, 1989,10(8):1-7. |
[97] | 倪德江, 胡建程, 方辉遂 . 炒青绿茶干燥后期“升温增香”理论研究初报[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92(S1):31-34. |
[98] | 康孟利, 薛旭初, 凌建刚 , 等. 夏秋茶制作龙井茶的工艺参数优化[J]. 食品工业科技, 2007(12):145-147. |
[99] | 倪德江, 陈玉琼, 胡建程 . 辉锅温度对炒青绿茶香气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6,15(1):94-99. |
[100] | 周正科, 袁林颖, 钟应富 , 等. 蒸青针形名茶焙香关键技术[J]. 南方农业, 2008(1):6-8. |
[101] | 陈泉宾, 王秀萍, 邬龄盛 , 等. 干燥技术对茶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技术, 2014(3):1-5. |
[102] | 李艳 . 干热后处理改善绿茶风味品质的试验研究[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2016. |
[103] | 倪德江, 陈玉琼, 胡建程 , 等. 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糖胺化合物的变化[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5(4):401-407. |
[104] | 倪德江, 胡建程 . 从加工过程中糖胺化合物的变化探讨提高绿茶香气的途径[J]. 茶叶, 1996(1):33-34,36. |
[105] | 敖存, 龚淑英, 张俊 , 等. 烘焙技术对中低档绿茶滋味品质改善的研究[J]. 茶叶, 2010,36(1):21-25. |
[106] | 刘盼盼, 刘晓辉, 罗龙新 , 等. 烘焙程度对绿茶香气品质的影响[J]. 饮料工业, 2015,18(05):1-7. |
[107] | 张俊, 唐德松, 龚淑英 , 等. 烘焙处理对夏秋绿茶香气品质的影响[J]. 中国食品学报, 2010,10(6):94-100. |
[108] | 梁靖, 须海荣, 蒋文莉 , 等. 温度对茶叶香气的影响[J]. 茶叶, 2002,28(4):194-196. |
[109] | 倪娟桢 . 绿茶挥发性物质及其香型的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 2016. |
[110] | 汪东风 . 食品化学[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
[111] | Zhu D W, Yue P X, Yuan D S , el al. Effects of microwave far-infrared coupling fixation processes on quality of green te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1,27(3):345-350. |
[1] | 颜越, 金荷仙, 王丽娴. 国内外社区花园健康效益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4): 68-75. |
[2] | 田雨桐, 韩志伟, 赵然, 田永著, 罗广飞, 杨淼. 西南岩溶农业区典型土地利用对土壤氮素特征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3): 89-96. |
[3] | 王志强, 杨建锋, 石天池. 宁夏石嘴山地区主要粮食作物铜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2): 45-54. |
[4] | 隋振全, 范金石, 尹崇山, 毛金超. 壳聚糖对植物病原体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 121-126. |
[5] | 权莹, 张晓娟, 赵辉, 孙晓敏, 马秀奇. CRISPER/Cas9系统在植物基因组定点修饰及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6): 9-14. |
[6] | 廖雨梦, 李祖然, 祖艳群, 刘才鑫. 植物对重金属迁移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4): 63-69. |
[7] | 胡洁思, 张建国. 基于SBE和SD法的乡村滨水景观带美景度影响因素研究——以衢州庙源溪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2): 69-78. |
[8] | 廖珺, 王烨军, 苏有健, 方洪生, 张永利, 孙宇龙, 方雅各. 绿茶滋味品质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1): 136-140. |
[9] | 骆美, 郭龙, 费坤, 张天恩, 李陈, 马友华. 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及其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1): 76-81. |
[10] | 张羽丰, 孙江涛, 李青松, 范利瑶, 文倩. 豫东农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扶沟县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 150-156. |
[11] | 佟帆, 魏琳, 刘绪军, 任宪平, 李志飞, 王平, 郝燕芳. 东北黑土区植被配置的土壤抗冲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 44-51. |
[12] | 赵颖, 王飞. 白洋淀湿地CH4和CO2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 63-70. |
[13] | 张含, 龚敏, 石汝杰. 重庆市蔬菜地土壤硒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9): 114-119. |
[14] | 王敏, 段海燕, 姜恭好, 李忠梅. 水稻花药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4): 18-22. |
[15] | 徐磊, 黄加忠, 张亚, 向经纬, 叶雷, 杨明龙, 段兴武, 管继云. 滇中高山丘陵区土壤重金属来源及影响因素——以武定县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 82-92.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