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不同郁闭度的桉树林下种植对大高良姜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桉树林下设置的4种郁闭度处理(高郁闭度>0.7、中郁闭度0.4~0.7、低郁闭度0.2~0.4及无遮荫)的大高良姜为试验对象,系统测定其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根茎产量及黄酮含量,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显示,无遮荫处理下,大高良姜的光合效率(Pn)、气孔导度(Gs)及蒸腾速率(Tr)均最高,光合效率最优,且根茎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表现为无遮荫>低郁闭度>中郁闭度>高郁闭度;高郁闭度处理下,大高良姜的净光合速率(Pn)减弱,产量最低,但根茎黄酮含量显著增加并达到最高,提升了其品质。相关性分析表明,净光合速率(Pn)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70),与黄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676);气孔导度(Gs)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666)。研究表明,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对大高良姜产量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低郁闭度更利于产量提高,而高郁闭度可通过增加黄酮含量改善品质。
修枝是森林培育的核心调控技术,合理的修枝有利于促进林木生长,改善树木干形,提高树干圆满度和出材率,减少死节和活节数量,提高木材的整体质量。本研究系统综述了修枝对林木胸径、树高、材积生长及木材物理性质(密度、力学性能)、树干质量(干形、节疤)的影响机制,揭示其通过调节光合产物分配、改善养分运输效率等途径实现生长促进效应;同时阐明修枝强度与季节差异对木材密度、力学性能及节疤形成的复杂调控规律。研究发现,合理修枝可提高树干圆满度、减少死节数量,但过度修枝会抑制胸径生长并降低木材力学性能。基于现有研究进展,指出当前存在的基础理论薄弱、技术装备滞后及标准体系缺失等问题,重点聚焦于3个研究方向:(1)构建基于树种特性与生长阶段的精准修枝理论模型;(2)研发智能化修枝设备与数字化作业系统;(3)建立涵盖材性改良与经济效益评估的标准化技术体系。研究成果为定向培育优质工业用材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路径。
为探究不同生境条件下油蒿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特征,以石羊河流域不同分布区域的油蒿为研究对象,开展油蒿群落分布范围的调查工作,测定不同区域油蒿群落的相关特征,对油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石羊河流域的油蒿群落中共有26种荒漠植物,其中包括7种灌木、9种多年生草本、10种一年生草本。草本植物的数量占物种总数的73.08%,而灌木数量仅占26.92%。不同区域油蒿的高度、冠幅等指标存在显著差异,油蒿个体大小与分布区域的生境条件密切相关。在降雨量相对较大的古浪县,油蒿的高度明显高于降雨量相对较小的民勤县,表明分布区域的生境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油蒿个体的生长状况。油蒿群落的丰富度指数介于3~12之间,整体丰富度指数较低。这是因为油蒿的生境基本为固定半固定沙丘,适宜生长的物种数量较少。此外,其他多样性指数也与分布区域的生境相关,在降雨量较多的流域东部相对较高。综上所述,石羊河流域油蒿群落的物种组成较为单一,灌木植物种类稀少,草本植物占据绝对优势。油蒿个体的生长量、多样性指数与区域生境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为筛选适宜潞江坝地区秋冬春季节露地种植的优质番茄品种,丰富干热河谷区番茄品种资源,在露地栽培条件下,对来源于国内外的20个番茄品种的物候期、果实性状、果实品质、抗病性及商品性等进行比较,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开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参试品种间在关键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产量为84.00~125.45 t/hm2,发病率为0%~4.89%,果形指数为0.63~1.21,裂果率为0%~14.29%,畸形果率为0%~0.98%,货架期7~14 d。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73%~7.30%,维生素C含量4.81~39.63 mg/100 g,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44.2~58.7 μg/g,花色苷含量在0~8.31 μg/kg,可溶性总糖含量4.23%~6.25%,可滴定酸含量0.28%~0.71%,黄酮含量0.07~0.34 μg/g,番茄红素含量0~14.99 mg/100 g,商品果率85.71%~100%。主成分分析显示,前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76.24%,能有效反映大部分指标信息。综合评价显示,‘五彩’、‘悉达西红柿’、‘红樱桃’、‘紫皮球’和‘红珍珠’在综合评价中表现优异,适合推广种植;‘红珍珠’、‘丽丽一点红’、‘樱桃西红柿’和‘褶边西红柿’番茄红素含量较高,适合作为加工番茄品种培育;‘紫皮球’、‘紫五彩’、‘五彩’、‘樱桃西红柿’和‘悉达西红柿’果实硬度高、货架期长,可作为贮运品种推广应用。
‘京白梨’的典型果实形状为扁圆形,然而,授粉树配置不合理以及栽培管理方面的问题,常导致其果实外观质量降低。为提高果实的商品属性,本研究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京白梨’果实形状的调控效应。在剖析‘京白梨’果实生长规律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油菜素内酯)组合以及不同的处理时期(果实发育早期和后期),系统评估这些因素对果实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单果重与果实纵径、横径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果实纵径的快速生长期出现在盛花后34~74 d,而横径的快速生长期则在盛花后74~94 d。在果实发育早期喷施赤霉素或细胞分裂素,均能够延长果实纵径的快速生长期,但是喷施油菜素内酯并不会改变果实横纵径的发育模式以及果形指数。在果实发育后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对果实横纵径的生长模式和果形指数均无显著影响。在2个处理时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均能够降低果实偏斜指数,其中以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组合处理的效果最为理想。综上所述,在果实发育早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尤其是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的组合,更有助于‘京白梨’果形的校正。
为解析新疆主产区灰枣果实核心品质指标与矿质元素间的定量关联特征,明确关键元素(如Mg、B、P等)对品质形成的直接作用强度及方向,在灰枣主产区选择9个县市灰枣园进行采摘,测定灰枣果实7种品质指标和11种矿质营养元素的含量,借助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矿质元素和果实品质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间各果实品质指标、矿质元素含量差异明显。可滴定酸、蛋白质、糖酸比、B、Fe、Zn含量的变异系数均大于30%,可食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仅为1.06%)。矿质营养元素与果实品质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单果重与P含量(r=-0.657)、Mg含量(r=-0.606)、S含量(r=-0.648)呈极显著负相关;果形指数与P含量(r=-0.603)呈极显著负相关;可滴定酸与Ca含量(r=0.651)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Mg对灰枣果实单果重、可溶性糖的负直接作用最大,分别为 -0.698、-0.446;对蛋白质、果形指数的直接影响最大,分别为0.785、0.529。B对可滴定酸含量的负直接影响最大,为-0.959;对糖酸比含量的直接影响最大,为0.978。P对可食率的负直接作用最大,为-0.825。此外,Mn(0.373)和P(0.342)对可溶性糖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实际生产环节中,适当增加B、Mn以及P肥的施用量,对Mg和Ca肥的施用量加以管控或减少,妥善协调各类营养元素在施肥过程中的比例分配,可有效提升果实品质,达成灰枣优质且高效生产的预期目标。
探讨不同生育时期(苗期、开花期、膨大期)及喷施频次的有机硒肥施用对兰州百合产量、品质及鳞茎硒含量的影响,为富硒兰州百合的高效生产与硒肥精准施用提供理论支撑。以兰州百合为材料,连续2年采用每次3000 mL/hm2有机硒肥,在苗期、开花期和膨大期单次或组合喷施,系统评估硒营养强化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每年叶面喷施硒肥2次及以上可显著提高兰州百合的产量(P<0.05),最高增产达34.53%;然而,叶面喷施硒肥对兰州百合的形态指标和品质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此外,叶面喷施硒肥能显著提高百合鳞茎中的硒含量(P<0.05),累积喷施2次即可达到富硒效果,且随着施硒次数的增加,硒含量呈逐步增加的趋势。综上所述,建议在兰州百合全生育期内,于每年的苗期、开花期和膨大期各喷施1次有机硒肥,以提高兰州百合的产量,并促进硒元素在百合鳞茎中的积累,从而助力富硒百合的生产。
为构建环境友好型育苗基质体系,基于混料试验设计法,以鹿茸菇渣(Lyophyllum decastes residue,LDR)替代草炭,系统评估其不同配比复配基质对加工辣椒幼苗的生长调控效应。通过解析基质理化性质、幼苗生长指标、生物量积累和根系形态特征,发现LDR在养分含量、孔隙结构方面显著优于传统草炭。当复配比例为草炭:LDR:珍珠岩=6:3:1时,幼苗叶面积、壮苗指数、根系活力较对照(草炭:珍珠岩=8:2)处理分别提高17.32%、13.11%、7.58%;幼苗地上部鲜重、干重分别增加26.44%、14.47%;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分别增加了10.05%、12.76%。30%LDR替代草炭不仅可降低育苗成本,还可通过根冠协同作用促进辣椒幼苗生长。
花器官形态的新颖程度,是衡量开花植物是否具有重要观赏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详细总结了花器官自身的特点以及花发育模型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花发育基因、温度、激素等外界因素对月季‘绿萼’花器官变异产生的影响。分析表明,月季‘绿萼’独特花器官性状的形成与花器官的自身特性、外界其他因素及分子机制有关。笔者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对月季‘绿萼’叶状结构进行相关生理解剖研究,确定该结构的进化方向;(2)对已筛选到的相关基因进行功能验证,以确定该基因是否会导致花型变异;(3)构建基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网络图;(4)依托月季植株高效率遗传转化体系培育月季新花型品种。
为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品种空心菜生长和品质产生的影响,以‘大叶白骨’、‘中叶青骨柳叶’和‘博白空心菜’为试验材料,探究设施大棚土壤栽培、珍珠岩基质栽培、水培和育苗盘漂浮4种栽培方式对空心菜生长态势和品质特性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在生长速度方面,3个空心菜品种皆在育苗盘漂浮栽培条件下呈现出最快的株高生长速率。相较于土壤栽培,该方式能将播种至首次采收时间缩短21~24 d。前期,育苗盘漂浮栽培的采收间隔最短;而后期,珍珠岩基质栽培的采收间隔具优势。在植株形态方面,3个品种主蔓粗在土培与珍珠岩栽培条件下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水培和漂浮栽培。叶片长、叶柄长和叶片数量均表现为土培最大,其次为珍珠岩基质栽培。在品质特性方面,土培条件下的空心菜维生素C和纤维素含量较高,但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低;珍珠岩栽培条件下,空心菜的可溶性蛋白和干物率较高而维生素C含量较低;水培条件下,空心菜的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较高。综合分析来看,空心菜不同栽培方式下的品质表现存在差异,具体顺序为珍珠岩基质栽培>水培>土培>育苗盘漂浮栽培。虽然从生长速度方面考量,空心菜在育苗盘漂浮栽培条件下生长最快,但从品质角度而言,珍珠岩基质栽培的空心菜品质最优。
为明确温室油桃授粉的最佳蜜蜂密度和蜂箱摆放位置,于2019年在山西省新绛县万安镇油桃温室开展试验,供试蜜蜂品种为意大利蜜蜂,供试油桃品种为‘油桃99-2’,对不同脾数和不同摆放位置的访花蜜蜂数量与坐果率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5脾、4脾和3脾蜂的访花蜜蜂数量分别为126只、56只和47只;采用4脾和5脾蜜蜂授粉后,油桃坐果率较3脾蜜蜂授粉后分别提高了6.71%和8.06%;访花蜜蜂数与蜜蜂脾数呈正相关关系;距离蜂箱越近的果树,蜜蜂的访花次数越多,距离蜂箱越远的果树,蜜蜂访花次数越少。研究表明,在860 m2的温室油桃授粉中,最佳蜜蜂群势为4脾蜜蜂,将蜂箱放置在温室中部,可以实现最佳的授粉效果,达到在控制投入成本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油桃的坐果率。研究旨在为设施油桃蜜蜂科学授粉提供参考数据。
为评估凹凸棒石生物肥料对连作草莓生长和土壤环境的调控效果,本研究以‘红颜’草莓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施肥(CK)、增施商品有机肥(T3)为对照,比较施用凹凸棒石复合微生物肥(T1)和凹凸棒石生物有机肥(T2)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连作草莓生长方面,与CK相比,T1、T2处理显著提高了连作草莓产量,增产幅度分别增产15.56%、12.71%;果实品质也得到显著提升,其中可溶性固形物分别提高43.00%、41.17%,可溶性糖分别增加31.40%、26.32%。在土壤环境改善方面,T1、T2处理改善了土壤环境,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分析显示,T1处理的细菌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分别比CK处理提高1.18倍、1.03倍(P<0.01);T2处理的真菌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分别比CK处理提高1.72倍、1.14倍(P<0.05)。此外,2种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球囊菌门丰度,降低担子菌门丰度(P<0.05),并在属水平上增加苯基杆菌属、Linnemannia sp.和金孢属等有益微生物的种群丰度,降低病原菌Dactylonectria sp.的丰度(P<0.05)。综上,施用凹凸棒石生物肥料可有效消减草莓连作障碍。
为提高野茉莉扦插的生根率,本研究以野茉莉当年生嫩枝及1年生老枝为试验材料,运用正交试验设计,分析基质配比、穗条类型、生根剂种类、浓度及浸泡时间等因素,对野茉莉扦插生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野茉莉扦插属于愈伤组织和皮部混合生根型,26~38 d开始生根。扦插基质、穗条类型、生根剂种类对野茉莉扦插生根率、校正生根率、生根数量、根系长度均有极显著影响,生根剂浓度及浸泡时间对根系长度有显著影响。以生根率为主对各因素最佳水平进行筛选,扦插基质以珍珠岩:蛭石=1:3(V:V)混合生根效果最佳,穗条以嫩枝生根效果最佳,生根剂400 mg/L IBA、浸泡60 min的生根效果最佳。极差分析表明,影响野茉莉扦插生根的最显著因子为生根剂种类。综合分析认为,采用珍珠岩:蛭石=1:3(V:V)混合作为扦插基质,以嫩枝做穗条,在400 mg/L的IBA溶液中浸泡60 min,并在春季进行扦插,可显著提高野茉莉扦插成活率。
探析不同温度条件下娃娃菜幼苗的生长、生理及光合特性,以确定其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以‘耐寒金皇后’娃娃菜为试材,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0、5、10、15、20、25(对照)、30、35℃共8个温度处理,测定株高、根颈粗、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等指标。结果表明,娃娃菜幼苗在0℃时植株开始死亡;5~15℃低温和30~35℃高温时娃娃菜株高、根颈粗增长缓慢;20℃时株高、根颈粗最大,长势良好,植株体内叶绿素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MDA含量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随着时间变化,娃娃菜的Tr、Gs、Pn和Ci呈上升趋势;在20℃时Pn达到最大,在35℃高温下娃娃菜幼苗Gs、Tr、Ci最大。温度低于20℃或高于25℃都会影响娃娃菜幼苗的生长,造成叶片酶活性下降,光合能力降低。综上,娃娃菜幼苗生长最适的温度范围为20~25℃,此范围内植株形态建成、生理代谢和光合性能表现最优。
为筛选出高光效组合的朝天椒品种,对不同朝天椒品种及其杂交F1苗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效率(WUE)、蒸腾速率(Tr)和叶绿素含量进行比较,并分析杂种优势及光合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个朝天椒杂交F1代在苗期杂种优势显著,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表现出显著的高亲优势,且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206’ב天宇’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高亲优势分别是42.99%和63.52%,蒸腾速率的高亲优势为92.16%,光合能力强,是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