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资源·环境·生态·土壤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河南省典型农区农田地膜残留量分析特征研究
    辛银平, 胡峰, 孔德芳, 韩忠宇, 李国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4): 51-5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31  
    摘要 + 30 )   HTML 1 )    PDF ( 1163KB )( 2 )   
    为减少农田白色污染并促进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在河南省豫东、豫中、豫西和豫北9个典型农业大县选取117个农田样地,系统监测与评估了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的空间分布特征,重点分析了覆膜年限、耕作方式、作物类型等关键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南省典型农区农田地膜残留量范围为0~11 kg/hm2,平均值为2.72 kg/hm2。机械覆膜方式下的农田地膜残留量比人工覆膜方式高出8.8%。随覆膜年限和使用时长的增加,农田地膜残留量呈增加趋势。不同影响因素中,种植大蒜田块的农膜残留量最高(3.07 kg/hm2),沙土地地膜残留量也较高(3.17 kg/hm2),显著高于潮土、黏土和壤土。规模化经营的农田地膜残留量高于小农户,大田的地膜残留量高于大棚。多元方差分析证实覆膜作物、覆膜年限和覆膜方式对地膜残留量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河南省典型农区农田地膜残留量处于较低水平,这主要得益于河南省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以及残膜机械回收技术的应用。本研究结果为河南省制定科学合理的农田地膜管理策略提供了实证依据,也为国内类似农区的地膜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沧州市滨海土壤系统分类及参比
    王春风, 方竹, 肖辉, 王贺, 孙育强, 任宏杰, 李丹琳, 崔振康, 李孝兰, 韩如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4): 58-6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459  
    摘要 + 30 )   HTML 1 )    PDF ( 1319KB )( 3 )   

    土壤系统分类是土壤资源管理的基础,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是强调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核心的定量化分类体系。本研究针对沧州市滨海盐碱地土壤系统分类模型性等问题研究不足的现状,基于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结合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标准,通过建立关键诊断指标,明确该区域土壤的系统分类归属,旨在完善滨海盐渍土分类体系,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笔者筛选10个代表性剖面,通过野外形态描述、实验室理化分析(包括黏粒含量、pH、有机碳、盐分等)及诊断层/特性鉴定(如淡薄表层、雏形层、盐积/碱积现象),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进行系统分类,并参照土族、土系划分标准建立基层单元。结果表明,10个剖面可划分为3个土纲(盐成土、潜育土、雏形土)、5个亚纲(正常盐成土、碱积盐成土、滞水潜育土等)、5个土类及6个亚类。研究首次建立了10个土系(如王芹地系、新港系等),并提出黏粒矿物类型(伊利石型、硅质混合型)和盐碱化指标(如HH27潜育特征、HX06碱积层)的区域分类辅助依据。研究明确了古黄河冲积母质中高黏粒层非黏化作用产物,高碳酸钙层为原生非次生钙积层,需结合成土环境综合判别。本研究填补了沧州滨海盐碱土在CST体系中的分类空白,揭示了盐分迁移与母质继承性对土壤分类的关键影响,为区域盐碱地改良、生态修复及农业布局提供了定量化的分类基础。

    种植年限对西藏河谷地区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旦增塔庆, 土登群培, 次珍, 益西央宗, 尼玛仓决, 桑旦, 多吉顿珠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4): 69-7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14  
    摘要 + 35 )   HTML 1 )    PDF ( 1302KB )( 3 )   
    发展紫花苜蓿草产业是西藏河谷地区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环境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但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对土壤的影响尚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以拉萨河谷地区不同种植年限(2、4、5、6、7 a)的紫花苜蓿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以天然河滩地和燕麦草地为对照,系统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紫花苜蓿对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种植紫花苜蓿能够显著提高拉萨河谷地区土壤碳、氮含量,且种植5 a和6 a时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可溶性总氮、溶解有机碳、溶解有机氮和微生物量氮等关键养分指标,与天然河滩地和燕麦草地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紫花苜蓿的固氮和土壤改良作用在5~6 a达到最佳状态。(2)不同样地细菌OTUs数量和多样性未呈现显著差异,而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表现出明显分化。其中,种植5、6、7 a的样地真菌OTUs数量、真菌物种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燕麦人工草地(P<0.05),种植4 a的样地仅有真菌OTUs数量显著增加,且随着紫花苜蓿种植年限的增加,真菌OTUs数量和多样性指数逐渐升高。(3)各样地细菌和真菌各自的主要优势门、属高度相似,但相对丰度差异明显。有益微生物门、属随着紫花苜蓿种植年限的增长逐渐增多。(4)土壤中细菌/真菌OTUs数量与土壤全氮、硝态氮、可溶性总氮、溶解有机碳、溶解有机氮和微生物量氮等指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随养分含量提升而增加。细菌优势属的分布主要受土壤有机碳和有效磷含量影响,真菌优势属则与土壤碳、氮含量密切相关,体现了不同微生物类群对土壤养分的响应差异。细菌Simpson指数与土壤氮素含量显著正相关,说明土壤氮素的增加有助于提高细菌群落的多样性。综合来看,在拉萨河谷地区,种植5 a和6 a的紫花苜蓿在改善土壤质量和提升微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综合效益最为显著,明显优于种植2 a。本研究揭示了紫花苜蓿在拉萨河谷高原生态修复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其最佳种植年限为5~6 a,为该地区土壤改良、生态重建及紫花苜蓿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研究结果可为高寒河谷地区人工草地建设提供参考,促进生态恢复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吉林省绿色水稻种植区土壤pH与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关联性研究
    潘鹏, 丁洋, 杨冬, 岳本奇, 孙晗, 杨秋苹, 苗雨, 刘英姿, 孟广超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4): 79-8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15  
    摘要 + 48 )   HTML 2 )    PDF ( 3498KB )( 9 )   
    吉林省作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其绿色水稻种植区的土壤健康对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吉林省42个绿色水稻种植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土壤pH与重金属(镉、汞、砷、铅、铬)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酸碱度范围为pH 4.6~10,均值为pH 7.23,空间异质性显著(标准差1.21)。重金属含量分析显示,镉、汞、砷、铅、铬的均值分别为0.1094、0.043、8.1、21.79、49.23 mg/kg,其中镉和汞在部分区域接近或超过土壤环境风险筛选值。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与重金属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尤其是镉(r=-0.387)和汞(r=-0.627),表明pH升高可有效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空间分析进一步揭示了重金属与pH的空间耦合关系,即低pH区域与高重金属含量区域存在明显的空间重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针对酸性土壤进行改良,推荐石灰施用量为1500~3000 kg/hm2;二是构建重金属—pH联合监测网络。这些措施将为吉林省绿色水稻种植区的土壤污染防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鲁西花生单产受气象因子的影响分析
    商娜, 尉法刚, 李彤, 尹会会, 闻小霞, 李庆恩, 李晓宇, 李海涛, 李秋芝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4): 88-9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99  
    摘要 + 39 )   HTML 3 )    PDF ( 1807KB )( 6 )   
    为探究聊城市气象因子对花生单产的影响,评估花生单产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大籽花生品种‘花育25号’和小籽花生品种‘花育20号’为试验材料,于2013—2023年在聊城市农业科学院茌平科技示范园开展试验,在饱果成熟期测量主茎高、侧枝长、分枝数,在收获时计算单株饱果数、单株结果数和荚果单产,利用花生生育期内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平均温度的气象数据,分析不同旬间气象因子对大籽花生和小籽花生品种单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聊城市花生生育期内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温度、高温日数和超高温日数均呈增加趋势;(2)‘花育25号’单产与播种前降水量呈极显著的强正相关关系,与播种前日照时数、开花下针期日照时数和开花下针期平均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花育20号’单产与各生育时期气象因子无显著关系;(3)与‘花育25号’单产显著相关的各气象要素按关联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5月上旬降水(0.838)>6月下旬日照(-0.756)>6月下旬气温(-0.684)>9月中旬降水(-0.644)>5月上旬日照(-0.623)>8月上旬降水(0.617);与‘花育20号’单产显著相关的各气象要素按关联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7月下旬气温(-0.694)>7月中旬气温(-0.627)。综上所述,大籽花生品种生产中更易受环境影响,气候生产潜力高于小籽花生品种。在影响聊城花生单产的气象因素中,高温和降水量是主要因素,日照时数是次要因素。
    提升土壤碳固存与养分循环:覆盖作物策略的综述分析
    李宸屹, 贾立国, 秦永林, 刘坤, 田欢, 石晓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8): 123-12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54  
    摘要 + 63 )   HTML 1 )    PDF ( 1070KB )( 199 )   

    覆盖作物作为一种有效的农田管理措施,已被广泛认可其在防止土壤侵蚀、缓解土壤退化、提升土壤质量以及减少农药与化肥投入方面的积极作用。本文综合分析了覆盖作物对土壤侵蚀的阻控效果、对土壤碳库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调节作用,以及对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覆盖作物通过改善土壤物理性质降低水蚀和风蚀风险,增加土壤碳储量,减少养分流失,提高水分保持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虫草害。覆盖作物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其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需要根据具体的作物种类和种植条件进行权衡。覆盖作物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一定重要性,通过总结研究进展,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研究以期为覆盖作物种植技术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撑,并为覆盖作物的选择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权衡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龚艾琪, 杨复香, 陈秀华, 李文豪, 谭文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8): 99-10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72  
    摘要 + 70 )   HTML 1 )    PDF ( 1220KB )( 11 )   

    线虫作为指示生物,其分布与数量特征能有效指示土壤与植物健康状况。环境变化对地下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在资源与环境两个层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研究表明,环境变化对土壤线虫的影响因生态系统类型而异,且短期扰动和长期扰动的效应亦有所不同。从土壤生态学的视角,综述了森林、草原、农田、湿地和荒漠等多种生态系统中线虫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对典型环境变化的响应。提出未来可以针对特定生态系统和线虫类型开展研究,全面评估土壤线虫在各类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爱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研究
    刘姿彦, 周盼盼, 何哲, 张学勇, 姜磊, 侯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8): 108-1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79  
    摘要 + 65 )   HTML 2 )    PDF ( 1365KB )( 8 )   

    近年来,爱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凸显,其水环境质量直接影响下游丹东市的饮用水安全。本文利用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IECM,Improved Export Coefficient Model)研究爱河流域的面源污染状况,核算爱河流域的氮、磷污染物负荷量。结果表明:面源污染物总氮总磷的输出负荷量中,种植业源分别贡献了62.2%的总氮和51.5%的总磷,畜禽养殖分别贡献了23.5%的总氮和34.4%的总磷,农村生活源贡献了14.3%的总氮和14.1%的总磷。研究发现,种植业污染源是流域内排污负荷的重要来源,占61.2%,畜禽养殖也是重要的污染来源,占24.5%,农村生活源贡献相对较小,占14.3%,总体来看种植业对于河流面源污染的贡献率最大,总体氮磷污染物的排放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研究爱河流域面源污染的污染现状和形成机理并提出措施,以期为爱河流域面源污染治理的精准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3种发酵菌剂对小茴香秸秆高温堆肥效果的影响
    韩阳花, 张静, 刘德江, 周新明, 邱桃玉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8): 118-12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55  
    摘要 + 66 )   HTML 1 )    PDF ( 1122KB )( 34 )   

    为探究添加3种不同发酵菌剂对小茴香秸秆高温堆肥效果的影响,在新疆青河县阿格达拉镇中草药种植基地开展试验,将小茴香秸秆粉碎后分别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假单胞菌、EM菌,设置处理1(100 kg秸秆+枯草芽孢杆菌50 g)、处理2(100 kg秸秆+假单胞菌50 g)、处理3(100 kg秸秆+EM菌50 g)、处理4(100 kg秸秆+枯草芽孢杆菌25 g+假单胞菌25 g)、处理5(100 kg秸秆不加菌剂自然发酵,CK)共5个处理,进行高温堆肥发酵性能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3种发酵菌剂均能显著促进小茴香秸秆的发酵速度,提高堆料的温度、腐殖酸含量及种子发芽率等腐熟指标,堆肥腐熟程度及质量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EM菌>对照(CK)。试验发现,添加菌剂能显著提高小茴香秸秆堆肥发酵腐熟的程度,2种菌剂联合发酵的效果优于单一菌剂。研究以期为解决新疆小茴香(中草药)种植基地秸秆出路提供一个有效途径。

    等碳量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对风沙土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李源, 彭波, 吴连霞, 夏伟新, 李青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8): 130-13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52  
    摘要 + 60 )   HTML 1 )    PDF ( 1119KB )( 22 )   

    针对新疆南疆地区风沙土土壤贫瘠问题,开展土壤固碳培肥试验。于2022—2024年在和田地区皮山农场开展大棚试验,一年种植春提早和秋延后两茬番茄,设置氮磷钾化肥+鸡粪(NPKJ)、氮磷钾化肥+牛粪(NPKN)、氮磷钾化肥+猪粪(NPKP)、氮磷钾化肥+玉米秸秆堆肥(NPKY)、氮磷钾化肥+沼渣(NPKZ) 和未添加有机物料的对照处理氮磷钾化肥(NPK)共6个处理,研究等碳量投入下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以<0.053 mm粒级的微团聚体为主,对>0.25 mm团聚体影响不显著;施入有机物料各处理0~4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NPK处理,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各处理0~4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NPK处理,其中NPKJ处理0~20 cm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较NPK提高了110.42%,20~40 cm各处理无显著差异;有机物料投入后显著增加0~4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0~20 cm土层NPKJ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较NPK提高202.78%,20~40 cm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无显著差异;鸡粪处理下番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NPK增产12.45%。综合有机物料对土壤固碳增产效果,鸡粪处理最优。

    基于GIS技术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水稻种植气候区划研究
    孟庆霞, 白宇轩, 张旭, 金瑞萌, 王文婧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8): 138-14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11  
    摘要 + 74 )   HTML 1 )    PDF ( 1148KB )( 18 )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依据气候条件开展了水稻种植区划研究。本研究选取了与水稻生长关联度较高的三个气象要素作为区划因子,构建了该地区水稻种植的气候区划指标体系。基于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1991—2020年间科右中旗国家自动气象观测站及境内42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的观测数据(包括≥10℃活动积温、无霜期和降水量),通过ArcGIS软件进行空间插值计算,得出区划指标的空间分布结果。据此,将科右中旗水稻种植气候区划分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三类。适宜区:应优先选择生育期较长、产量潜力高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中晚熟水稻品种。种植模式宜采用精耕细作和规模化生产,以提升种植效率。次适宜区:应着重选择耐旱、耐寒、耐瘠薄且适应性较强的中早熟或早熟水稻品种。种植模式可考虑节水灌溉技术或间作套种等方式,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不适宜区:建议选择耐逆性强的水稻改良品种或高抗品种进行试种。对于部分确实不适宜水稻种植的区域,应实施水田改旱田措施,改种适宜的旱作作物。同时,需加强土地整治和土壤改良工作,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并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林业等其他农业产业。区划结果可为当地优化水稻布局、选择适宜品种及制定科学种植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农业保险天气指数设计——以日喀则市青稞为例
    甘臣龙, 索娜曲珍, 周刊社, 扎西顿珠, 史继清, 普布多吉, 益西卓玛, 王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8): 143-14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52  
    摘要 + 71 )   HTML 6 )    PDF ( 1207KB )( 27 )   

    为构建精准的农业气象保险产品,降低高原地区青稞种植风险,运用日喀则市1981—2020年气象资料,分析春青稞各生育期灾害类型,确定关键灾害及天气指数。经遴选,确定出苗—分蘖期霜冻、分蘖—孕穗期干旱、孕穗—抽穗期连阴雨、抽穗—开花期连阴雨、成熟—收获期连阴雨为影响春青稞产量的关键气象灾害,并据此确定了霜冻指数、干旱指数、连阴雨指数1、连阴雨指数2、连阴雨指数3等青稞天气指数。结果表明:(1)在日喀则市1981—2000年青稞种植中运用该天气指数,赔付金额波动较大,多数年份赔付金额大于保险费。(2)在1981—2022年期间,干旱指数DI出现频次较高的数值为2和3;霜冻害指数FDI出现频次较高的是1和2;阴雨日指数CRI1取值为0的年份较多;阴雨日指数CRI2取值为0和1的年份相对较多;阴雨日指数CRI3取值波动相对较大。研究设计开发了春青稞种植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确定了不同天气指数的赔付触发值和赔付金额,有助于识别青稞生育期间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有效弥补了传统农业保险的不足。复合天气指数保险产品为农业天气指数保险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探索,有助于天气指数保险的推广应用。

    气候变化背景下宁夏马铃薯气候适宜性分析
    王亚婷, 吴志岐, 张连花, 王鲜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8): 150-15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18  
    摘要 + 70 )   HTML 1 )    PDF ( 1397KB )( 21 )   

    马铃薯为宁夏第一大作物,是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基于宁夏马铃薯种植区农业气象资料、逐日气象资料,应用气候适宜度评估模型,从时空角度分析了宁夏马铃薯气候适宜度特征。结果表明:从不同年代各发育期综合适宜度配比来看,近10 a来不同发育期间的平均综合适宜度指数较均衡,其次为1970s,其他年代各生育期间的适宜度指数差距较大,总有一个或以上的阶段适宜度较低,光温水配合不佳,是造成年代际产量波动剧烈的气候原因。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热量资源增加,早熟地膜马铃薯可稍晚播种,开花期较迟,容易避开花期高温干早,且花期易遇到较多降水,在热量资源能保证成熟的前提下,适当迟播也有利于增产。从空间上看,马铃薯极适宜区在海原县和西吉县全境以及隆德县、泾源县、原州区范围内,除海拔较高的六盘山脊外的大部分地区、彭阳县西部,这些地区降水条件较好,日照虽然略差也可满足马铃薯生长所需;适宜区在同心县大部、彭阳县东部,其中同心县降水较少,制约了马铃薯生长,气候资源不如上一区域;较适宜区在盐池县南部,该区域降水较少,经常受到干旱的困扰;盐池县北部为不适宜区域。研究对马铃薯实际生产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可为宁夏中南部马铃薯产业布局、提质增效提供科学支撑。

    栽培与施肥措施耦合对石漠化地区酸化土壤玉米产能提升的影响
    徐晓健, 何道文, 范博, 赵宝义, 黄鼐, 雷宝坤, 毛妍婷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5): 78-8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84  
    摘要 + 72 )   HTML 11 )    PDF ( 2046KB )( 35 )   
    探究不同栽培与施肥措施耦合对石漠化地区酸化土壤产能的影响,为石漠化地区酸化土壤改良,作物增产提供依据。于2023年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木者村开展土壤酸化改良试验,供试作物玉米品种为‘大天2416’、大豆品种为‘奎鲜5号’,设置不施肥(NK)、施化肥(CK)、玉米与大豆间作栽培(INT)、栽培与施肥措施耦合技术集成(TI)共4种处理,研究栽培与施肥措施耦合对土壤改良、玉米产量、玉米氮素、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以及环境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I、INT、NK和CK处理在收获期的土壤pH分别为pH 6.12、6.03、6.02、5.97;TI、INT、CK和NK的玉米籽粒产量分别为10321.44、9760.92、8116.14、5732.18 kg/hm2,TI和INT显著(P<0.05)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NK显著(P<0.05)降低玉米产量;INT、TI和CK的籽粒氮素占地上部氮素比例分别为50.25%、50.91%和57.39%;INT、TI和CK的籽粒干物质占地上部干物质比例分别为49.19%、51.40%与54.13%;INT、TI和CK的氮素分配比例与干物质分配比例趋势相同。作物不同阶段影响作物产量因素不同,玉米苗期影响产量的因子为硝态氮含量、土壤pH、铵态氮含量,其解释度分别为76.4%、7.8%和6.6%,玉米营养生长旺盛阶段影响产量的因子为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其解释度分别为76.9%和12.4%,玉米生殖生长阶段影响产量因子速效钾含量解释度为59.6%。研究发现在石漠化地区:(1)玉米大豆间作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玉米产量,栽培与施肥措施耦合通过提高干物质向籽粒分配比例进一步提升产量并且明显提升土壤pH;(2)间作会使玉米植株地上部营养器官氮转移比例降低,对籽粒氮积累的贡献率减弱,与间作相比,栽培与施肥措施耦合可以提高玉米植株地上部营养器官氮转移比例及对籽粒氮积累的贡献率;(3)作物不同时期对肥料需求不同,玉米苗期对土壤pH、铵态氮及硝态氮含量敏感,玉米营养生长旺盛阶段对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敏感,玉米生殖生长阶段对土壤速效钾含量敏感。
    山东省典型先锋植物生态价值分析及其对盐碱地修复的应用展望
    李静, 黄婧, 李文源, 李国豪, 吴润卓, 李晔彤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5): 71-7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13  
    摘要 + 66 )   HTML 1 )    PDF ( 1230KB )( 585 )   

    先锋植物是群落演替中最先出现的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充分发挥先锋植物在盐碱地生态修复中的作用,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先锋植物的生态价值,并结合典型修复案例展开深入讨论。同时,针对先锋植物的保护与应用,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及政策建议。研究总结出先锋植物具有改良盐碱土、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群落演替等多种生态价值,可以通过选育合适的耐盐品种,与物理化学方法结合等方式来综合治理盐碱地。先锋植物的生态价值和应用对于盐碱地的综合治理、切实保护耕地、生态破坏区域的修复具有重要的启示及经验借鉴,本研究以期先锋植物在山东省盐碱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中发挥更大价值。

    液态地膜对马铃薯产量结构和土壤理化结构的影响
    李璐, 胡志超, 秦洁, 王盈, 常江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5): 88-9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60  
    摘要 + 66 )   HTML 1 )    PDF ( 1314KB )( 22 )   

    考虑到内蒙古地区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特点,本研究旨在探究液态地膜对马铃薯产量构成和土壤理化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选用液态地膜作为覆盖材料,以期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试验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进行,共设置了基础液态地膜覆盖(A)、功能液态地膜覆盖(B)、露地栽培(CK) 3个处理样地。调查结果表明: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功能性液态地膜(B)处理的马铃薯产量最高,达到1.98 kg/株,比对照裸地(CK)处理单株增产0.26 kg,增产率15.12%。此外,功能性液态地膜处理的商品薯产量和商品薯率均高于其他处理,表明其在提高马铃薯经济性状方面的优越性。土壤养分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的覆盖膜处理下,土壤的有机碳、全磷、pH以及有效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采用功能性液态地膜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功能性液态地膜覆盖具有较高的利润,同时减少了塑料地膜的环境问题。从生态效益上讲,使用可降解的液态地膜,对缓解“白色污染”、推动农业可持续绿色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综上所述,功能性液态地膜在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是一种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农业技术。

    沈阳市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及气象产量预测模型
    王越, 费雯丽, 程军, 沈历都, 邹岫明, 阿迪力·阿里木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5): 95-10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54  
    摘要 + 82 )   HTML 1 )    PDF ( 2199KB )( 38 )   
    为研究沈阳市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及其对气象产量的影响,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沈阳市2000—2022年间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风速4个气象要素在玉米播种期、拔节期、抽穗乳熟期和成熟期的平均值及年气象产量变化趋势特征,研究气候变化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气温在播种期和拔节期无显著变化趋势, 2017年前抽穗乳熟期呈现下降趋势,此后为上升趋势,2008年前成熟期呈现上升趋势,此后为下降趋势;降水在播种期和抽穗乳熟期呈现上升趋势,拔节期和成熟期无明显变化趋势;相对湿度在播种期无明显变化趋势,拔节期、抽穗乳熟期和成熟期呈现上升趋势;风速在4个生育阶段均呈现下降趋势。沈阳市玉米气象产量较高年份气温、降水在生育期均偏高,相对湿度在拔节期和抽穗乳熟期偏高,风速在生育期略低;气象产量较低年份气温在除播种期外略低,降水过高,相对湿度在抽穗乳熟期和成熟期略高,风速过低。研究表明,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筛选出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播种期降水、相对湿度、拔节期风速、抽穗乳熟期降水和成熟期温度、风速。基于以上因子和随机森林算法构建气象产量预测模型,可较好模拟出玉米气象产量变化趋势。研究旨在为沈阳市玉米生产管理、风险评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喀什石榴越冬冻害气象指标分析
    努尔帕提曼·买买提热依木, 古丽米热·托乎提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5): 102-10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86  
    摘要 + 64 )   HTML 1 )    PDF ( 1230KB )( 68 )   
    低温冻害是制约喀什石榴产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通过对喀什市国家基准气候站1981—2022年冬季的气象资料分析以及历史冻害发生年份调查,研究石榴越冬期不同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结合历年冻害发生年份气象要素的变化,阐明石榴越冬期冻害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确定石榴越冬期造成冻害的气象指标。结果表明:越冬期极端日最低气温、低温持续日数、最低气温的降温幅度和冬季积雪深度为影响喀什石榴安全越冬的冻害气象指标。研究以期为喀什石榴安全越冬防寒技术措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中国地表覆盖措施对土壤水热、温室气体排放及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陈鑫敏, 肖登攀, 路杨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2): 53-6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95  
    摘要 + 91 )   HTML 2 )    PDF ( 1199KB )( 69 )   

    地表覆盖作为实现农业绿色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能够调节土壤水热、促进作物生长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本研究旨在明确农业生产中地表覆盖措施对土壤水热、温室气体排放、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从而为农田地表管理提供科学指导。基于不同地表覆盖管理及其影响的研究,通过3种典型地表覆盖措施(秸秆、地膜和绿肥覆盖)土壤水热、温室气体排放和作物生长影响的综述,结果表明:(1)秸秆和地膜覆盖能够有效调节土壤水热;(2)秸秆由于自身腐化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地膜覆盖易形成厌氧环境,导致CH4增加;(3)秸秆和地膜覆盖都能通过调节土壤水热来促进作物生长,且以增产效果为主,秸秆和绿肥覆盖能为作物生长提供更多养分,提升土地肥力,改善作物的性状和品质。总体而言,合理的地表覆盖措施对土壤肥力、作物产量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有着积极作用,有助于保护耕地墒情、改善土壤质量、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这对实现农业用地养地、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调理剂对富磷蔬菜地土壤磷素的稳定作用
    张舟娜, 周华萍, 章明奎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2): 61-6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96  
    摘要 + 83 )   HTML 2 )    PDF ( 1113KB )( 56 )   
    农田土壤磷素管理的目标是土壤磷素在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同时,又能减少土壤磷素的流失风险,因此,寻求既能明显降低土壤中的水溶性磷,又能基本不对有效磷产生较大影响的调理剂,是调控土壤磷素活性的根本。选取氯化钙、石膏、石灰石粉、硫酸亚铁和硫酸铝等5种含钙、铁、铝的调理剂,以采自蔬菜地的石灰性土(淡涂泥)、微酸性土(培泥砂田)和酸性土(黄泥土)为供试土壤,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5种调理剂对3种不同酸碱度蔬菜地土壤磷素的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5种调理剂可改变土壤磷素形态,氯化钙、石膏和石灰石粉可促进Ca2-P、Al-P、Fe-P向Ca8-P和Ca10-P转变,硫酸亚铁和硫酸铝可促进Ca2-P、Ca8-P和Ca10-P向Al-P、Fe-P转变。降低Ca2-P的比例以硫酸亚铁、硫酸铝最为明显,其次为石灰石粉。调理剂的施用可不同程度改变土壤pH,施用氯化钙和石膏可明显降低石灰性和中性土壤的pH,石灰石粉可增加土壤的pH,硫酸亚铁和硫酸铝显著降低了土壤pH。添加不同调理剂可降低土壤有效磷和水溶性磷,对水溶性磷的降低效果大于有效磷,降低土壤水溶性磷最为明显的是硫酸亚铁和硫酸铝。研究发现,基于农田土壤磷素管理的目标,结合土壤pH的变化,石灰性富磷土壤适宜施用的调理剂为硫酸铝或氯化钙,中性富磷土壤适宜的调理剂为硫酸铝、氯化钙或石灰石粉,酸性富磷土壤适宜施用的调理剂为石灰石粉、氯化钙和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