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任传友,于贵瑞,刘新安,等.东北地区热量资源栅格化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J].资源科学,2003,25(1):66-71. [2] 张连强,赵有中,欧阳宗继.运用地理因子推算山区局地降水量的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1996,17(2):6-10. [3] 马树庆,梁洪梅,王书裕.长白山热量资源的小网格场模拟及其利用[J].中国农业气象,1988,9(2):33-35. [4] 毛飞,高素华.东北地区网格温度场的计算与模拟[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27-32. [5] 尹洪涛,刘新安,刘寿东.辽西地区热量资源分析与栅格化[J].资源科学,2006,28(1):169-173. [6] 张连强,赵有中,欧阳宗继.运用地理因子推算山区局地降水量的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1996,17(2):6-10. [7] 丁一汇.地球逐渐变暖,人类不寒而栗[J].科学中国人,2002,10:36-38. [8] 王石立,庄立伟,王馥棠.近20年气候变暖对东北农业生产水热条件影响的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3,14(2): 152-164. [9] 符淙斌,叶笃正.全球变化和我国未来的生存环境[J].大气科学,1995,19(1):116-126. [10] 廉毅,高枞亭,任红玲.20世纪90年代中国东北地区荒漠化的发展与区域气候变化[J].气象学报,2001,59(6):730-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