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同明.迎接高油玉米新世纪[J].种子科技,2001,19(5):279-281.
[2] 宋同明.高油玉米[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
[3] 刘学玲,王平,姜立雁,等.遗传力在高油玉米育种方面的应用[J].吉林农业科学,2011,36(4):18-21.
[4] 马延华.高油玉米在畜禽饲料中的应用效果浅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2):67-69.
[5] 陈欢庆,刘艳霞,魏蒙关,等.高油与普通玉米自交系子粒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玉米科学,2009,17(4):43-46.
[6] 刘艳霞,李玉玲,王延召,等.ALEXHO高油玉米杂交当代单株产量与籽粒油分含量的遗传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7,22(6):44-49.
[7] 李小琴,刘纪麟,熊秀珠.玉米自交系产量配合力综合评价方法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156(3):205-209.
[8] 盖钧益.作物育种学各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
[9] 张向群.玉米配合力育种方法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增刊),1989,4(S1):31-36.
[10] 石海春,李莹,柯永培,等.玉米远缘选系主要性状的遗传及配合力分析[J].玉米科学,2011,19(1):14-20.
[11] 刘念山,张智勇.玉米雄性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1):31-34.
[12] 马延华,孙德全,李绥艳,等.高油玉米自交系籽粒油分含量的配合力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2):11-13.
[13] 范弘伟,陈绍江,宋同明.高油玉米群体之间的杂种优势模式研究[J].玉米科学,2004,12(4):3-5.
[14] 孔繁玲.植物数量遗传[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160-285.
[15] 李齐霞,李中青,祁丽婷,等.高油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状的初步筛选[J] .吉林农业科学,2011,36(4):9-11,17.
[16] 马延华,金益,孙德全,等.部分高油玉米自交系产量性状配合力分析[J].杂粮作物,2009,29(5):303-306.
[17] 刘来福,等编.作物数量遗传[M].北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18] 吴宏亮,康建宏,张立杰,等.8个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配合力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10):20-23.
[19] 王俊,刘正,李雪燕.不同玉米自交系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7925-7927.
[20] 蔡春梅,郑大浩,蒋基建.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2,24(3):169-177.
[21] 姜海鹰,陈绍江,高兰峰,等.高油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划分和优势模式分析[J].作物学报,2005,31(3):361-3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