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贺栋, 祁珊珊, 郑红星, 等. 硒的生理功能及富硒产品研究进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3, 44(1):191-196.
|
[2] |
谭见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9.
|
[3] |
DINH Q T, CUIA Z W, HUANG J, et al. Selenium distribution in the Chinese environ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uman health: a review[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8, 112:294-309.
doi: S0160-4120(17)31741-5
pmid: 29438838
|
[4] |
李杰, 钟晓宇, 赖俊翔, 等. 广西典型岩溶地区硒在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累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矿产与地质, 2022, 36(2):380-388.
|
[5] |
黄太庆, 江泽普, 梁潘霞, 等. 富硒花生品种筛选及外源调控花生富硒生产技术研究[J]. 土壤, 2018, 50(6):1198-1202.
|
[6] |
钟洪禄. 花生的富硒特性及硒形态分析的研究[D]. 沈阳: 辽宁大学, 2019.
|
[7] |
杨苛, 余江敏, 钟莉传, 等. 广西富硒花生生产及品种筛选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 2020(21):8-11.
|
[8] |
周国华. 富硒土地资源研究进展与评价方法[J]. 岩矿测试, 2020, 39(3):319-336.
|
[9] |
张萍, 王方, 袁卫红, 等. 自然富硒花生种质资源的筛选[J].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60(S1):47-49.
|
[10] |
郭李怡, 邢颖, 潘丽萍, 等. 科技创新引领广西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J]. 科技促进发展, 2021, 17(10):1864-1868.
|
[11] |
蒋菁, 贺梁琼, 韩柱强, 等. 广西花生产业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建议[J].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52(6):1460-1467.
|
[12] |
欧阳卫卫, 范呈根, 钟祝秀, 等. 高油酸花生品种聚硒能力比较[J]. 江西农业学报, 2023, 35(3):7-11.
|
[13] |
徐聪, 刘媛媛, 孟凡乔, 等. 农产品硒含量及与土壤硒的关系[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7):96-10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100104
|
[14] |
冯德豪. 硒对大豆生长、籽粒及其制品硒含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D]. 荆州: 长江大学, 2023.
|
[15] |
曹升, 陈会鲜, 严华兵, 等. 食用木薯天然富硒品种筛选及外源硒强化技术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32(10):2285-2291.
|
[16] |
裴英. 小麦硒含量控制基因的QTL定位及遗传分析[D].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17.
|
[17] |
朱薇, 刘庆, 杨守祥. 不同花生品种富硒能力[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6, 38(2):260-266.
|
[18] |
SILVAJ E C, WADTL H O, SILVAK E, et al. Natural variation of selenium in Brazil nuts and soils from the Amazon Region[J]. Cheosphere, 2017, 188:650-658.
|
[19] |
姜吉梁, 刘有清, 磨冬枝, 等. 江西不同类型甘薯富硒高产品种筛选[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3, 45(5):1129-1137.
|
[20] |
张亚峰, 马强, 姚振, 等. 西宁盆地天然富硒作物的筛选与评价[J]. 山西农业科学, 2023, 51(7):764-770.
|
[21] |
张亚丽, 张志敏, 张继军, 等. 安康西部农田土壤硒形态及农作物富硒特征[J]. 西北地质, 2021, 54(3):229-235.
|
[22] |
龙泽东. 硒在天然富硒区恩施与石台土壤-作物-人体系统中的分布特征和健康效应研究[D].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