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凯,周玉,宋忠华.气候变暖对江南双季稻灌浆期的影响及其观测规范探讨[J].气象,2011,37(4):468-473.
[2] 中国气象局.GB/T 21985—2008,主要农作物高温危害温度指标[S].北京: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8:1.
[3] 江西省气象局.DB36/T 511—2007,江西省双季稻气象灾害指标[S].南昌: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7:1-2.
[4] 程方民,刘正辉,张嵩午.稻米品质形成的气候生态条件评价及我国地域分布规律[J].生态学报,2002,22(5):636-642.
[5] 佐藤庚.高温に对ずる水稻稔の实影响[J].农业科技,1975,30(12):155-157.
[6] 程方民,钟连进,孙宗修.灌浆结实期温度对早籼水稻籽粒淀粉合成代谢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5):492-501.
[7] 张国发,王绍华,尤娟,等.结实期不同时段高温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6,32(2):283-287.
[8] 郑桂萍,郭晓红,陈书强,等.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和食昧品质抗旱系数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5,19(2):142-146.
[9] 周峥嵘,傅志强.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2,26(7):5-8.
[10] 徐俊增.节水控制灌溉水稻生理生长响应机理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2-3.
[11] 曾凯,居为民,周玉,等.高温逼熟等级对早稻品质与产量特征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0):120-125.
[12] 黄英金,张宏玉,郭进耀,等.水稻耐高温逼熟的生理机制及育种应用研究初报[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4(8):655-658.
[13] 付甲东.水稻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数据分析研究[J].种子世界,2011(1):20-21.
[14] Belder P, Bouman B A M, Cabangon R, et a1. Effect of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on rice yield and water use in typical lowland conditions in Asia[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4,65(3):193-211.
[15] 杨利,范先鹏,余延丰,等.水稻应变式肥水管理技术综述[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9):2271-2274.
[16] 肖国华,欧阳先辉,陈同旺,等.稻草覆盖还田晚稻免耕节水栽培技术应用研究[J].作物研究,2006,20(3):220-222.
[17] 李昌华,曾可,韦善清,等.不同耕作方式下水分管理对水稻水分利用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1(4):81-84.
[18] 杨建吕,王维,王志琴,等.水稻早秧大团期需水特性与节水灌溉指标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0,33(2):34-42.
[19] 朱庆森,邱泽森,姜长鉴,等.水稻各生育期低土壤水势对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1994,27(6):15-22.
[20] 石建飞,刘超,李爱传,等.寒地水稻水层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1):2657-2660.
[21] 贺安娜,吴厚雄,肖辉海.籼型温敏雄性核不育系冷灌繁殖的最适繁殖条件研究[J].种子,2007,26(7):1-8.
[22] 门宝辉.井灌水稻防御冷水害的增温机理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1:5.
[23] 林贤青,周伟军,朱德峰,等.稻田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4,18(4):333-338.
[24] 周立军,江玲,刘喜,等.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的QTL及其互作分析[J].作物学报,2009,35(2):255-261.
[25] 黄清龙,马均,蔡光泽.籼粳稻米垩白与品质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81-84.
[26] 程方民,丁元树,朱碧岩.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形成及其与灌浆结实期温度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0,20(4):646-652.
[27] 盛婧,陶红娟,陈留根.灌浆结实期不同时段温度对水稻结实与稻米品质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7,21(4):396-402.
[28] 刘文俊.稻米粗脂肪含量QTL定位及遗传基础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12.
[29] 陈路,倪学明.低湖田生态系统特点及开发利用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6):579-583.
[30] 汪汉林.2种薄膜在早稻覆盖育秧上的效果比较[J].浙江农业科学,2001(2):55-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