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蒋霞敏, 钱云霞, 王春琳. 三种虾蛄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J]. 营养学报, 2003,25(2):175-177,180.
|
[2] |
王波, 张锡烈, 孙丕喜. 口虾蛄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人工苗种生产技术[J]. 黄渤海海洋, 1998,16(2):64-73.
|
[3] |
王春琳, 徐善良. 口虾蛄的生物学基本特征[J]. 浙江水产学院学报, 1996,15(1):60-62.
|
[4] |
刘海映, 谷德贤, 姜玉声 等. 口虾蛄繁殖周期及生殖细胞发育的研究[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28(3):269-272.
|
[5] |
孙丕喜, 张锡烈, 汤庭耀 等.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人工育苗技术研究[J]. 黄渤海海洋, 2000,18(2):41-46.
|
[6] |
谷德贤, 洪星. 口虾蛄人工繁殖实验[J]. 北京水产, 2007(6):33-36.
|
[7] |
蒋霞敏, 王春琳, 赵青松, 等. 虾蛄的人工养殖技术研究[J]. 东海海洋, 1999,17(2):47-50.
|
[8] |
季东升, 孙伟. 虾蛄的人工养殖技术[J]. 渔业致富指南, 2006(12):44-46.
|
[9] |
刘海映, 张红, 陈雷 等. 盐度胁迫下口虾蛄Mn-SOD基因的表达分析[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3,29(1):17-21.
|
[10] |
黄映萍, 王莹, 苗素英. 粤东海域口虾蛄遗传多样性[J]. 动物学杂志, 2011,46(2):82-89.
|
[11] |
赵青松, 王春琳, 蒋霞敏, 等. 虾蛄的池塘养殖技术[J]. 海洋渔业, 1998(4):169-171.
|
[12] |
曾令明, 李高峻, 侯玉哲. 虾蛄池塘养殖技术[J]. 河北渔业, 2010,12:26-27.
|
[13] |
余建英, 何旭宏. 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
[14] |
姜作发, 贾锺贺, 百庆利, 等. 人工养殖山女鳟幼体的生长特性[J]. 中国水产科学, 2007,14(1):160-164.
|
[15] |
黄建华, 马之明, 周发林, 等. 池塘养殖斑节对虾的生长特性[J]. 海洋水产研究, 2006,27(1):14-20.
|
[16] |
肖广侠, 宋文平, 郭彪, 等. 渤海湾中国明对虾的生长特性[J]. 海洋渔业, 2014,36(2):116-122.
|
[17] |
施永海, 张根玉, 刘建忠, 等. 室内工厂化养殖斑节对虾的生长特性[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09,18(6):702-707.
|
[18] |
王克行. 虾蟹类增养殖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
[19] |
董宏标, 苏永全, 毛勇, 等. 室内环境下日本囊对虾2种形态变异类型群体生长特性比较研究[J]. 热带海洋学报, 2014,33(4):51-60.
|
[20] |
谢永德, 施永海, 张海明, 等. 池养菊黄东方鲀一龄越冬鱼种的生长特性[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31(4):340-344.
|
[21] |
蒋霞敏, 罗江, 彭瑞冰, 等. 水泥池养殖条件下虎斑乌贼的生长特特性[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4,27(2):1-6.
|
[22] |
董江水, 陈红军, 王新华. 河蟹池塘生态养殖生长特性及投饵技术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0(6):378-380.
|
[23] |
杨明, 丁福江, 戴习林. 池塘精养罗氏沼虾生长特性的研究[J]. 水产科技情报, 2017,44(5):229-235.
|
[24] |
王汉平, 钟鸣远, 陈大庆, 等. 鲥鱼的驯养与生物学研究Ⅱ-池养鲥鱼的生长特性及其与温度的关系[J]. 应用生态学报, 1995,6(3):291-297.
|
[25] |
谢永德, 施永海, 张海明, 等. 菊黄东方鲀1龄幼鱼生长特性[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3,33(6):9-13.
|
[26] |
宋学宏, 陈祖培, 王志林, 等. 黄颡鱼当年幼鱼的生长特性[J]. 水利渔业, 2003,23(4):3-5.
|
[27] |
何斌, 陈先均, 龙治海, 等. 人工养殖条件下白甲鱼幼鱼生长特性的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2,25(5):1929-1933.
|
[28] |
姜虎成, 夏爱军, 张明生, 等. 人工养殖条件下麦穗鱼的生长特性[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33(35):137-140.
|
[29] |
何杰, 余方平, 许文军, 等. 池塘放养密度对三疣梭子蟹生长、成活及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35(6):451-4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