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林汝法. 中国荞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2] Chen Q F. A study of resource of Fagopyrum (Polygonaceae)native to China [J]. Bitanical Jour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1999,130(1):53-64.
 [3] 杨武德. 现代杂粮生产[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4] 林汝法,柴岩,寥琴. 中国小杂粮[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 李月,宋志新,石桃雄,等.  甜荞品质与生态因子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初报[J].  广西植物,2013a,33 (4) : 468-474.
 [6] 张以忠,陈庆富. 荞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种子,2004,23 (3): 39-42.
 [7] Piao S L, Li L H. The actuality of produce and exploitation of Fagopyrum in China[J]. Advances in buckwheat research,2001: 571-576.
 [8] 葛维德,赵阳,刘冠求.  播种期对苦荞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杂粮作物, 2009, 29 (1): 36-37.
 [9] 刘娜. 金荞和苦荞黄酮含量变异及其特色保健茶的开发研究[D]. 贵州师范大学,2009.
 [10] 赵钢,唐宇,王安虎. 中国荞麦的育种现状与展望[J]. 种子世界,2002(7) : 2-4.
 [11] 马名川,刘龙龙,张丽君,等. 荞麦育种研究进展[J]. 山西农业科学,2015,43(2) : 240-243.
 [12] 钱迎倩,马克平.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23-140.
 [13] Allard R W, Jain S K, Workman P L. The genetics of inbreeding populations [J]. Advances in genetics,1968,14: 55-131.
 [14] 李月. 普通荞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评价和SSR遗传多样性研究[D]. 贵州师范大学,2014.
 [15] 吕建珍,马建萍,独俊娥,等. 春播谷子品种(系)生态适应性鉴定及主成分分析[J]. 作物杂志,2015(6) : 44-47.
 [16] 李荫藩,郑敏娜,梁秀芝,等. 苦荞种质资源生物学性状的多元统计分析与综合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6): 40-48.
 [17] 要燕杰,高翔,吴丹,等. 小麦农艺性状与品质特性的多元分析与评价[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4,15(1): 38-47.
 [18]孟庆立,关周博,冯佰莉,等. 谷物抗旱相关性状的主成分与模糊聚类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8): 2667-2675.
 [19] 韩秉进,潘相文,金剑,等. 大豆农艺及产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J]. 大豆科学,2008,27(1):67-73.
 [20] 张向前,刘景辉,齐冰洁,等. 燕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0,11(2): 168-174.
 [21] 孔德伟,陈德全,周良强,等. 杂交水稻几个重要农艺及产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8):117-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