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俞小鼎.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J].气象,2012,38(11):1313-1329. [2] 陈红专,叶成志,唐明晖. 2011年6月湖南两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对比分析[J].气象,2013,39(12):1580-1590.
 [3] 杨晓霞,王金东,姜鹏,等.山东半岛南部一次沿海强降雨成因分析[J].气象科技,2015,43(3):512-521.
 [4] 杨晓霞,蒋义芳,胡顺起,等. 2009年“8.17”鲁南低涡暖式切变线极强降水分析[J].暴雨灾害,2013,32(3) :224-234.
 [5] 王晓明,孙妍,云天,等.1961-2010年吉林不同类型暴雪天气气候特征[J].高原气象, 2015,34(4):1139-1148.
 [6] 周倩,程一帆,周甘霖,等.2008年10月青藏高原东部一次区域暴雪过程及气候背景分析[J].高原气象,2011,30(1):22-29.
 [7] 苗爱梅,贾利冬,李智才,等.“091111”山西特大暴雪过程的流型配置及物理量诊断分析[J].高原气象,2011,30(4):969-981.
 [8] 白人海,张志秀,高煜中.东北区域暴雪天气分析及数值模拟[J].气象,2008,34(4):22-29.
 [9] 盛春岩,杨晓霞.一次罕见的山东暴雪天气的对称不稳定分析[J].气象,2002,28(3):33-37.
 [10]  侯瑞钦,张迎新,范俊红,等.2009年深秋河北省特大暴雪天气成因分析[J].气象,2011,37(11):1352-1359.
 [11] 潘旸,李建,廖捷,等.2009年2—3月我国南方连阴雨天气过程分析[J].气象,2010,36(3):39-46.
 [12]  于凤英,常平,杨学斌.鲁西北罕见的秋季连阴雨环流特征分析[J].气象,2009,35(10):71-78.
 [13]  张芹,王文波,高晓梅,等.2011年山东一次罕见秋季连阴雨的环流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183-189.
 [14]  王颖,施能,顾骏强,等.中国雨日的气候变化[J].大气科学,2006,30(1):162-170.
 [15]  冯新灵,罗隆诚,冯自立,等.中国雨日变化趋势的分形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6): 112-117.
 [16] 伍红雨,杜尧东,陈桢华,等.华南雨日、雨强的气候变化[J].热带气象学报,2011,27(6):877-888.
 [17] 白静漪,管兆勇.华东地区夏季不同等级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 2014,34(4):365-372.
 [18] 宁亮,钱永甫.中国年和季各等级日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J].高原气象,2008,27(5):1010-1020.
 [19] 姚莉,李小泉,张立梅.我国1小时雨强的时空分布特征[J].气象. 2009,35(2):80-87.
 [20] 姚莉,赵声蓉,赵翠光,等.我国中东部逐时雨强时空分布及重现期的估算[J].地理学报,2010,65(3):293-300.
 [21] 苑文华,郭铌,张立文,等.山东省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年际变化及趋势分布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49-11253.
 [22] 苑文华,张玉洁,孙茂璞,等.山东省降水量与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变化对干旱的影响[J].干旱气象,2010,28(1):35-40.
 [23] 孙翠凤,窦坤,吴雷柱,等.鲁西南近50年降水量和雨日雨强变化趋势[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2):29-34.
 [24] 魏国盼,石慧兰,陈成国,等.德州60a雨日和雨强变化特征[J].山东气象,2014,34(4):24-27.
 [25] 石慧兰,常平,陈成国,等.德州市降水及旱涝灾害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3):23-27.
 [26] 高学芹,王秀丽.1959~2014年寿光市降水及旱涝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9):170-171,211.
 [27]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17,119.
 [28] 魏凤英编著.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第2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30-31,37-38,63-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