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艳萍.蓝莓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与营养保健功能[J].中国水土保持,2006,57(2):47-49.
[2] 杨玲,聂飞,周洪英,等.兔眼蓝莓在贵州的引种栽培试验及应用评价[J].贵州农业科学,2007,35(5):48-52.
[3] 韦吉梅,聂飞,方品武.蓝莓的引种与品种筛选[J].落叶果树,2007,5:26-29.
[4] 王辉,王鹏云,王蜀,等.我国蓝莓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2):250-253.
[5] 吴林,李亚东,张志东,等.蓝莓-东北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果树产业[C].全国森林食品,药材交流交易大会专集,2007:30-34.
[6] 聂飞,韦吉梅,方品武.蓝莓引种试验及筛选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14:16-23.
[7] 张帅,谷晓平,莫建国,等.基于GIS的贵州蓝莓生态适宜性区划[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10):255-257.
[8] 陈宏毅.蓝莓的种群划分及品种特性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154-156.
[9] 迟峰,丁文芹.丹东地区蓝莓栽培技术要点[J].辽宁林业科技,2008(3):52-53.
[10] 韦吉梅,聂飞.试述黔东南山区蓝莓产业发展的前景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09(3):64-66.
[11] 孙贵宝.关于蓝莓植物学特性的研究[J].天津农林科技,2004,71(5):39-41.
[12] 李亚东,刘海广,张志东,等.我国蓝莓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果树,2008(6):67-71.
[13] 李亚东.小浆果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30-78.
[14] 李顺琴,聂飞,廖优江.美国兔眼蓝浆果引种试验[J].贵州农业科学,2004,32(2):25-27.
[15] 杨玲,聂飞,周洪英,等.兔眼蓝莓在贵州的引种栽培试验及应用评价[J].贵州农业科学,2007,35(5):48-52.
[16] 苑兆和.世界蓝莓生产历史与发展趋势[J].落叶果树,2003,35(1):49-52.
[17] 聂飞,韦吉梅.蓝莓的生态适应性与栽培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07,36(3):72-75.
[18] 聂飞.我国兔眼蓝莓栽培研究进展与发展前景[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153-155.
[19] 顾姻,贺善安.蓝浆果与蔓越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56-92.
[20] 潘盛福,聂飞.气候资源在蓝莓引种理论导向上的利用[J].贵州气象,2007,31(2):24-25.
[21] 许炳南.贵州春旱、夏旱、倒春寒、秋风的规律、成因及长期预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9:1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