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肖文静.国内外杂交小麦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J].北京农业,2014,9:58-60. [2]黄光永,庞启华,陶 军,等.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6(4):15-18. [3]傅大雄,阮仁武,皮伟.杂交小麦育种一问题与挑战[J].西南农业学报,1992,5(1):108-114. [4]赵卜,张向展,郑炜君,等.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观察[J].麦类作物学报2015,35(7):918-92. [5]陈林,吴迪,白文明,等。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测恢研究及杂种优势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6,36(4):420-425. [6]谭昌华,余国东,杨沛丰,等.重庆温光型核不育小麦的不育性研究初报,重庆温光型核不育小麦的不育性研究初报[J].西南农业学报,1992,5(4):1-5. [7]黄光永,陶军.“两系”小麦材料C49-87S的育性稳定性分析[J].国外农学—麦类作物,1998,5:38-39. [8]高东迎,李正玮,何立人,等.温光敏雄不育小麦花粉育性和结实率的观察[J].麦类作物,1998,18 (5):20-22. [9]王涛,张作仕,曾秀英,等.温光敏雄不育小麦C49S的研究利用[J].西南农业学报,1998,11:184-190. [10]余国东,张继君,谭昌华,等,不同生态条件C49S的育性转换和适应性分析.见:张爱民,黄铁城.第一届国际杂种小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323-325. [11]邓光兵,陈静,马欣荣,等.重庆温光型小麦雄性核不育系C49s细胞遗传学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37,(增刊):107-112. [12]陈静,余懋群,邓光兵,等.重庆温光型雄性不育小麦的染色体分析[J]. 遗传, 2002,24(2):163-165. [13]高东迎,李正玮,管健.温光敏不育小麦C49S不育性表达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1998,11(3):31-35. [14]马欣荣,邓光兵,陈静,等.重庆温光型小麦雄性核不育系C49s小孢子发生和发育的细胞学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 39 ,(增刊). [15]张建奎,何立人,李正玮,等.温光型雄不育小麦C49S育性与花药SOD活性的关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19(2):54-58. [16]何立人,李正玮,张建奎,等,温敏型不育小麦C49S育性转换与温度的关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18(4):328-332. [17]张建奎,冯丽,罗丹,等.外源化学物质对小麦温光敏核不育小麦两用系C49S育性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1,21(1):69-72. [18]杨海燕,宗学凤,余国东,等.激素调控对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报,2006,28(3):369-372. [19]顾坚,杨木军,田玉仙,等.适合高原气候特点的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及其育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2,15 (2):5-8. [20]陶军,杜小英,李生荣,等.适合川西北生态条件的抗条锈温光敏不育小麦研究初报[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4:76-79. [21]陶 军,李生荣,周 强,等.抗条锈优质温光型不育系MTS-1利用价值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7,20(4):4854-856. [22]谭昌华,余国东,李伯群,等.C49S温光敏核不育小麦杂种F1代的育性恢复[J].西南农业学报,1999,12(3) :26-29. [23].刘琨,杨和仙,李绍祥,等.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云杂5号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8 21(5):1240-1243. [24]陶军,黄光永,庞启华,等.C49S两系杂种小麦高产制种技术研究.见:张爱民.第一届国际杂种小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8:305-308. [25]石有明.利用母本异交结实率确定杂交制种的最隹行比.温光型两系法杂交小麦攻关协作组1996-97年度总结会资料汇编,115-119. [26]石有明,C49-87柱头生活力初探.温光型两系法杂交小麦攻关协作组1996-97年度总结会资料汇编,112-114. [27]陶军,李生荣,周强,等.温光敏不育小麦应用研究及发展展望.见: 中国农学会,国家863计划生物领域专家委员会,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等. 21世纪小麦遗传展望—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458-461. [28]杨木军,李绍祥,刘琨,等.云南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6,26(4):27-31. [29]任勇,李生荣,陶军,等.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绵杂麦168制种技术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1,31(1):30-34. [30]顾坚,杨木军,田玉仙,等.适合高原气候特点的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及其育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2,15,(2):5-8. [31]李绍祥,顾 坚,田玉仙,等.云南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研究进展[J].种子,2011,30(7):59-63. [32]周强,黄光永,庞启华,等.两系杂种小麦绵杂1号高产栽培技术初步研究[J].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9(2):1-4. [33]庞启华,黄光永,李生荣,等.两系杂交小麦绵阳32的选育及其配套技术[J].中国种业,2003(12):50~51. [34]刘琨,顾坚,李绍祥,等.两系杂交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研究Ⅰ.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1):166-169. [35]郑建敏,李式昭,杨恩年,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SCT-1 的不育特性初步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4 27,(2):476-4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