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Vol. 39 ›› Issue (20): 113-118.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132
收稿日期:2023-02-21
									
				
											修回日期:2023-05-06
									
				
									
				
											出版日期:2023-07-15
									
				
											发布日期:2023-07-10
									
			通讯作者:
					孙艳春,女,1987年出生,河南周口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昆虫生态学及生物防治。通信地址:150080 黑龙江哈尔滨南岗区学府路74号 黑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Tel:0451-86609487,E-mail:作者简介:陈海鹏,男,1999年出生,江苏南通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昆虫生态学。通信地址:150080 黑龙江哈尔滨南岗区学府路74号 黑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Tel:0451-86609487,E-mail:1935994241@qq.com。
基金资助:
        
               		CHEN  Haipeng( ), SONG  Qun, LIU  Jingyi, SUN  Yanchun(
), SONG  Qun, LIU  Jingyi, SUN  Yanchun( )
)
			  
			
			
			
                
        
    
Received:2023-02-21
									
				
											Revised:2023-05-06
									
				
									
				
											Online:2023-07-15
									
				
											Published:2023-07-10
									
			摘要:
利用赤眼蜂(Trichogramma)防治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的生物防治手段,因其操作简便、绿色环保、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在减轻大豆食心虫危害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解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功效以及明确影响赤眼蜂寄生效果的重要因素,综述了国内在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上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和进展。赤眼蜂因其卵寄生性的特性将食心虫消灭在卵初期,具有绿色高效的特点,使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对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研究较为深入,多注重对赤眼蜂防治效果的影响因子的探究。通过分析总结,展望了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发展前景,以期为未来提高赤眼蜂在大豆食心虫防治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陈海鹏, 宋群, 刘静怡, 孙艳春. 中国利用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寄生影响因素探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0): 113-118.
CHEN Haipeng, SONG Qun, LIU Jingyi, SUN Yanchun. Exploration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arasitism Effect of Trichogramma Against 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in China[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3, 39(20): 113-118.
| [1] | 王明华. 大豆食心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 农村科技开发, 2001, 12(8):12. | 
| [2] |  | 
| [3] | 陆亚娟, 关秀珍, 李向前, 等. 大豆食心虫的防治[J]. 吉林农业, 2010(9):64. | 
| [4] | 顾成玉, 梁艳春, 张广芝, 等. 大豆食心虫发生规律及预测技术的研究[J]. 病虫测报, 1991(1):9-10. | 
| [5] | 赵云彤, 时新瑞, 解国庆. 牡丹江丘陵区大豆食心虫发生动态及其防治技术的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 38(1):57-59. | 
| [6] | 田宇璋. 大豆食心虫高致病性球孢白僵菌菌株筛选及其对寄主生理生化的影响[D]. 吉林: 吉林农业大学, 2014. | 
| [7] | doi: 10.1093/jee/tov027 URL | 
| [8] | 庞春杰, 韩岚岚, 杨帅, 等. 大豆食心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大豆科技, 2012, 117(2):31-35. | 
| [9] | 李青超, 苗亿, 韩业辉, 等. 防治大豆食心虫的优势赤眼蜂种类筛选及田间防效测评[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 41(3):52-55. | 
| [10] | 王继安, 罗秋香. 大豆食心虫抗性品种鉴定及抗性性状分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1, 23(2):58-60. | 
| [11] | 王克勤, 李新民, 刘春来, 等.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对大豆食心虫抗性评价[J]. 大豆科学, 2006, 25(2):153-157. | 
| [12] | 吕德东. 豆荚结构对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抗性机制的研究[D]. 吉林: 吉林农业大学, 2018. | 
| [13] | doi: 10.1007/s10681-008-9728-z URL | 
| [14] | 王玉玲, 肖子清. 中国赤眼蜂研究与应用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1998, 15(1):43-44. | 
| [15] | doi: 10.1086/284347 URL | 
| [16] | doi: 10.1007/s10340-012-0434-1 URL | 
| [17] | doi: 10.1146/ento.1996.41.issue-1 URL | 
| [18] | 长春地区利用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效果和几点体会[J]. 吉林农业科学, 1972, 13(3):13-15. | 
| [19] | 王克勤. 利用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蜂种筛选及应用技术研究[J]. 黑龙江农业学, 1994, 17(6):26-30. | 
| [20] | 宋木权, 程树芝. 防治大豆食心虫的优势赤眼蜂种类[J]. 植物保护, 1981, 19(5):11. | 
| [21] | 张俊杰, 阮长春, 臧连生, 等. 我国赤眼蜂工厂化繁育技术改进及防治农业害虫应用现状[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 31(5):638-646.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15.05.004 | 
| [22] | 封永顺, 高亮, 常艳丽, 等. 大豆食心虫的发生测报及绿色防治技术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19, 39(5):114-115. | 
| [23] | 李旋, 崔娟, 秦昊东, 等. 大豆食心虫田间性诱监测与防治指标研究[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0, 42(4):701-707. | 
| [24] |  | 
| [25] | 李建仁. 大豆食心虫危害及防治措施[J]. 安徽农学通报, 2020, 26(8):73-74,100. | 
| [26] | 卫玲, 肖俊红, 刘博, 等. 大豆食心虫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 大豆科技, 2018, 26(5):31-34. | 
| [27] | 吕德东, 秦昊东, 高宇, 等. 大豆食心虫成虫产卵对寄主豆荚特征的选择性[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28):137-14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090013 | 
| [28] | doi: 10.1303/jjaez.2018.239 URL | 
| [29] | 陈璐. 大豆常见病虫害防治[J]. 农民致富之友, 2019, 63(11):87. | 
| [30] | 龚雪. 大豆常见病害虫害防治分析[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 25(10):180-182. | 
| [31] | 于广胜. 牡丹江市大豆食心虫发生危害及防治对策[J]. 现代化农业, 2010, 32(11):4-5. | 
| [32] | 刘树生, 施祖华. 赤眼蜂研究和应用进展[J]. 中国生物防治, 1996, 12(2):78-84. | 
| [33] | 冯斌, 吴建功, 王文玉, 等. 赤眼蜂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综述[J]. 山西林业科技, 2004, 33(1):26-30. | 
| [34] | 吴静. 高温胁迫对螟黄赤眼蜂生长发育及寄生行为的影响[D]. 新疆: 石河子大学, 2008. | 
| [35] | 万方浩, 王韧, 叶正楚. 我国天敌昆虫产品产业化的前景分析[J]. 广西植保, 2000, 14(1):3. | 
| [36] | 刘志诚, 刘建峰, 杨五烘. 坚持多年释放赤眼蜂在甘蔗害虫综合防治中的作用[C]//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昆虫学会.中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论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6:939-942. | 
| [37] | 刘志诚, 王春夏, 刘建峰, 等. 不同地区螟黄赤眼蜂种在寄主卵上繁殖及生活力比较试验[J]. 广东农业科学, 1989, 25(2):29-32. | 
| [38] | 罗宝君. 黑龙江省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 46(8):136-138. | 
| [39] | 王福莲, 张帆, 万方浩. 赤眼蜂蜂种及品系选择刍议[J]. 中国生物防治, 2004, 20(4):269-272. | 
| [40] | 郭震, 阮长春, 臧连生, 等. 吉林省稻螟赤眼蜂的发现和鉴定[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1, 27(2):276-279. | 
| [41] | doi: 10.1146/ento.1976.21.issue-1 URL | 
| [42] | 陈洪凡, 黄寿山, 张玉烛, 等. 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和台湾稻螟的控制潜能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3):743-748. | 
| [43] | doi: 10.4039/Ent114713-8 URL | 
| [44] | doi: 10.1007/BF02374310 URL | 
| [45] | 罗宝君. 不同赤眼蜂蜂种对大豆食心虫的防治效果[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 45(12):141-143. | 
| [46] | 杨荣军, 谢春伟, 段成华, 等. 螟黄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技术[J]. 现代化农业, 2004, 26(7):8. | 
| [47] | 王克勤, 李新民, 刘春来, 等. 利用昆虫性诱剂防治大豆食心虫[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15):190-193. | 
| [48] | 王连霞. 大豆食心虫发生规律及生物防治技术[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 34(2):59-61. | 
| [49] | 林英, 宋丽威, 臧连生, 等. 三种本地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潜能[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19):3810-381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4.19.009 | 
| [50] | 宋木权, 裘文泽, 刘恒友. 三种赤眼蜂寄生大豆食心虫的调查[J]. 生物防治通报, 1985, 1(4):40. | 
| [51] | 张光美, 刘树生, 杨坚伟, 等. 影响松毛虫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的因子观察[J]. 植物保护学报, 1995, 34(3):205-210. | 
| [52] | doi: 10.1046/j.1570-7458.2000.00725.x URL | 
| [53] | 宋丽威. 大豆食心虫优势卵寄生蜂的筛选及其生物防治潜能研究[D]. 吉林: 吉林农业大学, 2014. | 
| [54] | 李元喜, 戴华国, 符文俊. 亚洲玉米螟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与发育的影响[J]. 中国生物防治, 2006, 22(3):180-186. | 
| [55] | 臧连生, 宋丽威, 原晓华, 等. 四种本地赤眼蜂对不同日龄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反应[J]. 植物保护学报, 2012, 39(4):381-382. | 
| [56] | 温玄烨, 宋丽威, 许晶, 等. 三种赤眼蜂对不同密度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反应及其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J]. 植物保护学报, 2015, 42(4):626-631. | 
| [57] | 黄寿山, 戴志一, 吴达璋. 玉米螟赤眼蜂自身密度的干扰效应研究[J]. 昆虫知识, 1996, 42(2):108-110. | 
| [58] | 冯宏祖, 王兰, 郭文超, 等. 赤眼蜂对苹果蠹蛾卵功能反应的研究[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3, 29(2):307-311. | 
| [59] | 王连霞. 不同寄主卵繁育螟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寄生效果比较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 34(12):67-69. | 
| [60] |  | 
| [61] | 王克勤, 黄元巨, 王亚洲, 等. 应用人工卵繁殖螟黄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初步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1996(3):21-23. | 
| [62] | 裘文泽, 吴玉秋, 宋木权, 等. 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研究[J]. 吉林农业科学, 1991(3):33-35,26. | 
| [63] | 程媛, 韩岚岚, 于洪春, 等. 性诱剂、赤眼蜂和化学药剂协同防治大豆食心虫的研究[J]. 应用昆虫学报, 2016, 53(4):752-758. | 
| [64] | 赵云彤, 王克勤, 范书华, 等. 大豆食心虫性诱剂与生物防治适期研究[J]. 中国植保导刊, 2015, 35(2):29-32. | 
| [65] | doi: 10.1603/0046-225X-29.3.535 URL | 
| [66] | doi: 10.1016/0167-8809(85)90072-6 URL | 
| [67] | 宋丽丽, 丛林, 张燕如, 等. 豆科种实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0):113-12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189 | 
| [1] | 陈高霖, 麦咏芯, 张冬青, 吕梦雨, 李霞. 抗生素在人工湿地中的去除机制综述[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9): 63-70. | 
| [2] | 刘媛媛, 涂国良. 平凉市耕地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丰缺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4): 83-92. | 
| [3] | 王慧, 张从合, 黄艳玲, 汪和廷, 方玉, 杨韦, 管昌红, 杨力, 王林, 严志. 植物花粉影响因素和保存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 49-54. | 
| [4] | 路港滨, 俄胜哲, 袁金华, 赵天鑫, 冶赓康, 张鹏, 刘雅娜, 王钰轩. 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影响因素及其在作物和土壤系统迁移运转规律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0): 67-73. | 
| [5] | 陈思妤. 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草地贪夜蛾田间效果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0): 109-112. | 
| [6] | 王森熊, 栗海红, 商文莉. 三江源生态功能区自然地理特征与农牧民收入增长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7): 156-164. | 
| [7] | 马迪, 肖文芳, 李佐, 张俊卫, 陈和明, 吕复兵. 兰科植物花香成分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6): 52-60. | 
| [8] | 杨旭风, 贾晓东, 许梦洋, 莫正海, 贾展慧, 宣继萍. 褐变机理及其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3): 137-145. | 
| [9] | 颜越, 金荷仙, 王丽娴. 国内外社区花园健康效益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4): 68-75. | 
| [10] | 田雨桐, 韩志伟, 赵然, 田永著, 罗广飞, 杨淼. 西南岩溶农业区典型土地利用对土壤氮素特征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3): 89-96. | 
| [11] | 王志强, 杨建锋, 石天池. 宁夏石嘴山地区主要粮食作物铜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2): 45-54. | 
| [12] | 隋振全, 范金石, 尹崇山, 毛金超. 壳聚糖对植物病原体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 121-126. | 
| [13] | 权莹, 张晓娟, 赵辉, 孙晓敏, 马秀奇. CRISPER/Cas9系统在植物基因组定点修饰及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6): 9-14. | 
| [14] | 廖雨梦, 李祖然, 祖艳群, 刘才鑫. 植物对重金属迁移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4): 63-69. | 
| [15] | 胡洁思, 张建国. 基于SBE和SD法的乡村滨水景观带美景度影响因素研究——以衢州庙源溪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2): 69-78. | 
| 阅读次数 | ||||||
| 全文 |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