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畜牧·动物医学·蚕·蜂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异养氨氧化细菌对多花黑麦草促生的影响
    李亚楠, 王海红, 吴迪, 李理想, 朱喜霞, 亓琳, 张明明, 王晓凌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7): 157-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974  
    摘要 + 29 )   HTML 2 )    PDF ( 1814KB )( 0 )   

    旨在揭示土壤氨氧化细菌(Ammonia oxdizing bacteria,AOB)菌株对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的促生效果,以盆栽多花黑麦草为试验材料,共设置4个处理:未添加硝化抑制剂和未接种、接种AOB菌株后再生、添加硝化抑制剂后再生、添加硝化抑制剂后接种AOB菌株再生。结果表明,与未添加抑制剂和未接种再生相比,接种AOB菌株的多花黑麦草再生叶生物量增加23.53%~48.63%,叶片净光合率增加27.91%~48.54%,根际土壤硝化速率增加43.01%~144.21%;土壤中添加硝化抑制剂抑制了多花黑麦草的促生,而接种S2_8_1菌株后,多花黑麦草促生效果均优于添加硝化抑制剂处理。综上,接种S2_8_1后促进了多花黑麦草根际硝化作用,刺激NO3-含量的增加,光合作用增强,进而促进多花黑麦草的促生效果。

    圈养林麝饲用植物叶主要矿物元素含量特征与综合分析
    李斐然, 王永奇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4): 157-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558  
    摘要 + 50 )   HTML 1 )    PDF ( 1252KB )( 15 )   

    为了解林麝饲料矿物元素含量特征,丰富麝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数据库。以林麝21种饲用植物叶为试材,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法对其8种主要矿物元素含量综合分析。结果显示:(1)矿物元素Ca(1.891±0.847)%、K(1.561±1.455)%、Mg(0.257±0.171)%、P(0.220±0.096)%、S(0.216±0.035)%、Fe(161.442±144.361)mg/kg、Zn(82.022±76.664)mg/kg、Cu(3.191±1.919)mg/kg。(2)提取累计贡献率达77.107%的前3个特征值>1的主成分,经方差最大化旋转,第一因子载荷系数P、K、S、Mg元素较高,第二因子Cu、Fe元素较高,第三因子Ca、Zn元素较高。(3)Q型样品聚为6类,R型指标聚为Zn、Ca、Cu和Fe、其余元素等4类。综上所述,S元素含量较稳定,Ca:P值(3.16:1~26:1)高于机体正常需要比例,Cu元素普遍性低,不能满足成体麝日需要量,Mg元素较丰富,Fe元素偏低,Zn、P元素部分不能满足;构建了主要矿物元素综合评价模型;第一因子参与麝体酸碱平衡、蛋白质代谢及激活多种酶,第二因子与多种氧化酶、组织呼吸、生物氧化及机体造血相关;第三因子体现神经传导、酶组分或激活等。

    麝香产量及表观性状与林麝年龄、取香时间的关系
    王永奇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3): 94-10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177  
    摘要 + 80 )   HTML 3 )    PDF ( 1492KB )( 15 )   

    为探讨年龄、取香时间与麝香产量、品质间的关系,补充麝香分泌机制、质量性状及适宜取香时间等方面资料。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59只记录完整(1~5年生)林麝产香量及色泽、形状等表观性状数据观测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及取香时间对产香量基本无显著影响,但2.7~3.7岁麝香产量有高于其他年龄组趋势;成体麝(>2年生)平均产香量(17.636±6.642) g/只较育成麝(≤2年生)平均产香量(13.444±3.356) g/只高4.129 g/只(P=0.002<0.05);成体麝3月平均产香量(19.955±7.267) g/只较9月平均产香量(15.196±5.0113) g/只高4.759 g/只(P=0.023<0.05);观测成体麝产香量与参照组虽无显著差异(P=0.230>0.05),但具更高产香量个体且产量范围大。麝群粉状麝香61.02%,块状6.78%,干泥或泥状占15%~17%,棕色占52.54%、深棕色占13.56%、深褐色和褐色均占11.86%、浅棕色占6.78%、棕褐色和黑褐色均占1.69%;育成麝粉状麝香(85%)较成体麝(48.72%)高,棕色占比均最高(60%、51.28%);3月、9月成体麝粉状麝香分别为35%、63.16%,块状为5%、15.79%,干泥状为15%、21.05%,泥状为45%、0.00%。综上所述,年龄、取香时间与产香量无明显关联,成体麝产香量显著高于育成麝,3月产香量显著高于9月;麝群具产香量分布较广及更高产量个体特征,表明多年选育促使数量性状产香量一定分离,为后续核心群建立提供资源基础;麝群中棕色、粉状麝香占比最高,3月采集泥状、含水量高的麝香明显高于9月。

    维生素A影响雄性动物繁殖性能的研究进展
    卢思宇, 李敬轩, 王妍, 龙城, 陈俐, 郭勇, 齐晓龙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0): 119-12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582  
    摘要 + 89 )   HTML 2 )    PDF ( 1153KB )( 7 )   

    现代化畜牧养殖中,随着人工授精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雄性动物精液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营养调控是改良畜禽繁殖性能和提高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维生素A作为动物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除具有促进骨骼发育、维持新陈代谢、调节胚胎生长等功能,还对雄性动物繁殖性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简述了维生素A的性质及代谢和对雄性动物繁殖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通过营养调控技术手段提高种畜禽繁殖力提供理论参考。

    甜高粱饲草品质综合分析
    张伟, 张阳, 王官, 邵荣峰, 薛丁丁, 常玉卉, 阎昊, 赵威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19): 124-13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578  
    摘要 + 49 )   HTML 0 )    PDF ( 1241KB )( 6 )   

    为探究饲用甜高粱不同饲草指标间的关系以及综合评价饲用甜高粱品系,提高饲用甜高粱育种进程,以新组配的13个甜高粱品系为研究材料,对19个饲草指标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最能够反映饲草品质的粗蛋白、ADF(酸性洗涤纤维)、NDF(中性洗涤纤维)变异系数均小于10%,而淀粉、锤度和元素类指标变化范围较大,变异系数均大于15%,饲用甜高粱育种仍然需要创制高蛋白种质资源。相关性分析发现,ADF与NDF呈显著正相关(P<0.01),钙元素含量与总可消化养分、RFV(相对饲用价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将19个饲草指标综合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90.49%,综合分析表明J205、TP3、TP14、TP83、TP5等5个品种排名靠前,饲草品质综合表现较好。聚类分析把13个品系分为3类,其中J205、TP3为综合饲草品质优良的一类。

    狼尾草属牧草品种在山东的生长表现
    柏杉杉, 王兆凤, 宋希亮, 王国良, 张晓霞, 王本廷, 姜慧新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19): 131-13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538  
    摘要 + 60 )   HTML 1 )    PDF ( 1372KB )( 7 )   

    为丰富山东省适栽牧草种类,从南方引种5个狼尾草属牧草品种,连续开展2个生产周期的田间试验,观测其生长特性、产量及品质,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本地区最佳适栽品种。结果显示,在多茬刈割情况下,参试品种间各茬草的叶、茎比重及叶茎比差异大,株高差异不明显,其中紫色象草(RED)叶比重和叶茎比最大,‘热研4号'王草(RY4)、‘桂闽引'象草(GMY)和‘桂牧1号'杂交象草(GM1)茎比重较大。各参试品种平均全年鲜、干草产量分别为120.36、20.20 t/hm2,其中GMY、巨菌草(JJC)和GM1全年鲜、干草产量较其他参试品种高。参试品种各茬草CP含量均高于11%,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NDF、ADF和ADL含量在多数茬次内品种间的差异也不显著(P>0.05)。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GM1、GMY和RED产量和品质综合表现较好,适合在本地区推广种植。

    蜜蜂授粉在辣椒杂交制种上的应用
    梁成亮, 杨莎, 陈文超, 张竹青, 周书栋, 李雪峰, 李鑫, 邹高峰, 银晓, 刘峰, 戴雄泽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19): 137-14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561  
    摘要 + 91 )   HTML 0 )    PDF ( 1240KB )( 16 )   

    为进一步探究蜜蜂授粉在三系配套杂交辣椒制种中的作用,于2020年在山西进行蜜蜂授粉杂交辣椒制种试验,研究不同蜂种、父母本种植比例、母本类型等技术指标对蜜蜂授粉的影响。结果表明,蜜蜂授粉辣椒单位面积制种产量可达到人工授粉的50%,单位面积投入可降低到人工授粉的32.5%,利润率为人工授粉的近3倍。蜜蜂授粉可提高种子数量和活力,同时大量节约辣椒种子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中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PEST分析
    李强, 刘梦雪, 李允亮, 安一方, 张皓天, 王鹏, 张玉龙, 李永涛, 张振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17): 92-9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500  
    摘要 + 72 )   HTML 5 )    PDF ( 1152KB )( 18 )   

    通过对中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外部宏观环境分析,以期为保障中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使用PEST分析模型,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4方面因素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政治环境方面,相关政策和标准得到进一步完善;经济环境方面,畜禽粪污作为生物质经济潜力巨大,市场化运营机制得到发掘;社会环境方面,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是养殖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技术环境方面,资源化技术模式和技术体系得到不断发展。当前中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具有良好的行动基础,但也存在较多问题与挑战。为进一步促进中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光质调控对豆科和禾本科牧草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李怡彤, 李羽超, 祁兆奔, 李润, 谢菲, 刘权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16): 109-1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599  
    摘要 + 94 )   HTML 1 )    PDF ( 1540KB )( 18 )   

    文章首先归纳了光质调控对豆科和禾本科主要牧草(苜蓿属、三叶草属、黑麦草属、羊茅属、燕麦属、芒属、玉蜀黍属)在生长发育、营养代谢、光合作用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指出光质与牧草器官发育、代谢物质积累及光合生理参数等重要指标密切关联;其次根据补光技术在园艺作物、果蔬等上的应用前沿,对牧草光调控技术发展及重点进行展望,建议将光源选型和牧草农艺性状精准联系,结合信息科学技术发挥环境多因素的协同作用,从而实现光的最大化利用。

    牛支原体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汪梦竹, 蒲飞洋, 赵泽阳, 冯茜莉, 王慧慧, 李易聪, 李倬, 赵永清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16): 118-12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450  
    摘要 + 72 )   HTML 0 )    PDF ( 1214KB )( 13 )   

    支原体作为造成牛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可引发牛的一系列重大疾病。支原体传染性高且难以根治,因此需要快速和准确的诊断方法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爆发。本研究简述了牛支原体诊断方法的发展和应用。传统的支原体的鉴定和诊断以分离培养为主。近年来,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从样本中检测支原体的技术方法日益成熟,与传统的诊断方法相比,聚合酶链式反应的诊断更高效,特异性和敏感性更强。目前有病原分离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血清学鉴定等方式可用于支原体分离株的分型,便于在疾病暴发调查中确定基因特征。通过间接ELISA进行的血清学诊断,可以检测血清和牛奶中的抗支原体抗体,且已在动物样本和BTM样本上得到应用。这些检测方法的综合应用,将有助于生产实践中病原体的精确检测及对牛群疾病发生状况的科学评估。

    脂多糖诱导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炎性损伤的研究
    陈佳佳, 白欣洁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11): 122-12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389  
    摘要 + 114 )   HTML 2 )    PDF ( 1629KB )( 9 )   

    为了初步探讨大肠杆菌型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生机制,进而为后续筛选出作用于关键信号通路靶点的药物奠定基础。试验通过组织块培养法和传代培养分离纯化得到奶牛子宫上皮细胞(Bovine 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bEEC)。30 µg/mL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bEEC 12 h后,收集细胞用于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体外炎性损伤模型的研究。通过荧光定量RT-PCR检测LPS作用于bEEC 2、6、9、12 h后细胞内IL-1β、IL-8、IL-6、TNF-α mRNA表达,然后通过Western-blot 检测LPS诱导bEEC NF-кB和MAPKs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30 μg/mL的LPS作用bEEC细胞2、6、9、12 h可极显著(P<0.01)诱导IL-1β、IL-8、IL-6、TNF-α mRNA表达。LPS可上调MAPKs相关蛋白P38、ERK、JNK的磷酸化水平(P<0.01),促使NF-κB抑制蛋白IκBα的降解(P<0.05)。说明LPS可激活MAPKs和NF-кB信号通路,诱导大量炎症介质的产生,从而对细胞造成炎性损伤。

    咪鲜胺对子代雄鼠的基因表达影响研究
    胡军和, 唐涛, 谭显胜, 戴清香, 金晨钟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11): 129-13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360  
    摘要 + 103 )   HTML 2 )    PDF ( 1830KB )( 6 )   

    咪鲜胺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农药,环境残留对人类的健康影响极大。以小鼠为模式动物研究不同剂量咪鲜胺对子代小鼠的生殖系统影响,可以评估其残留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高浓度组(MD)、低浓度组(MB)和对照组(MA)之间基因表达聚类分析图,显示其具有很好的组间区别性和组内高度重复性,为下一步的分析奠定了基础;后续进一步通过基因功能(GO)和代谢途径(Pathway)分析显示,主要涉及生殖系统有关的功能与途径(如神经肽激素调控信号通路、免疫反应、抗原加工和呈递和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等)。由此可见,咪鲜胺对雄性子代雄性小鼠具有一定的生殖毒理影响。

    畜禽粪污堆肥调理剂及其调控氮素转化的应用研究进展
    代文龙, 郑旭, 付海燕, 刘春光, 吴桐, 杨峰山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11): 135-14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1047  
    摘要 + 127 )   HTML 5 )    PDF ( 1156KB )( 17 )   

    中国每年会产生大量的畜禽粪污,长期堆积会对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污染。其中畜禽粪污最主要的处理方式是进行好养堆肥,由于堆肥过程中存在氮素损失等问题,可以添加调理剂来减少含氮气体挥发、降低pH和改善堆体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减少氮素损失。综述了畜禽粪污堆肥过程中,不同调理剂的利用特点及其对氮素转化调控应用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堆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发展方向,以期对未来粪污处理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非洲猪瘟病毒一步法巢式锁核酸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施科达, 徐民生, 李艳, 张昆丽, 翟少伦, 勾红潮, 宋帅, 杨冬霞, 臧莹安, 孙铭飞, 李春玲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11): 143-15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055  
    摘要 + 114 )   HTML 3 )    PDF ( 1581KB )( 9 )   

    试验基于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B646L(P72)蛋白基因序列,建立一种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采用Oligo 7软件设计一步法巢式锁核酸荧光定量PCR(One Step Nested-Locked Nucleic Acid real-time PCR,LNA-OSN-PCR)的嵌套引物以及探针,并对外引物进行锁核酸修饰。建立并优化LNA-OSN-PCR反应体系和条件,确立LNA-OSN-PCR标准曲线,并检验LNA-OSN-PCR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采用LNA-OSN-PCR方法,对96份临床疑似患病样品进行检测,同时与普通荧光探针PCR方法进行比较。试验确立并优化了LNA-OSN-PCR的反应条件和体系,建立的LNA-OSN-PCR标准曲线,具有较好的线性(R2=0.9945)。该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3×10-1 copies/μL,变异系数小于3%,并且与其他病毒或细菌核酸无交叉反应。LNA-OSN-PCR方法与OIE推荐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检测灵敏度提高10~100倍,在对96份临床疑似患病核酸样品进行检测中,检出55份阳性,41份阴性,比常规的荧光定量PCR具有更高的阳性检出率。并且能获得典型的扩增曲线。试验结合一步法巢式PCR和锁核酸修饰,建立了ASFV一步法巢式锁核酸荧光定量PCR,为检测ASFV提供一种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且经济实惠的检测方法。

    德系西门塔尔与荷斯坦杂交F1代牛生长发育规律分析
    陈丽丽, 赵康, 张漫, 徐宝梁, 芦娜, 杨春蕾, 刘佳爽, 戚星宇, 马毅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10): 123-12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314  
    摘要 + 163 )   HTML 3 )    PDF ( 1266KB )( 6 )   

    为分析德系西门塔尔牛公牛与中国荷斯坦母牛杂交F1代生长发育规律,构建杂交F1代母牛体尺生长规律模型,探究杂交F1代母牛与相同条件下3、6、13、18月龄荷斯坦母牛体尺差异,试验测量杂交F1代公牛(0~6月龄)、母牛(0~23月龄)及3、6、13、18月龄荷斯坦母牛的体高、十字部位高、体斜长、胸围、腹围和尻宽等体尺数据,用Logistic、Brody、Gompertz和Bertallanffy等4种公式为模型,对杂交F1代母牛体尺和月龄间关系进行拟合,以曲线的拟合度R2评价曲线拟合效果。结果表明,德系西门塔尔与荷斯坦杂交F1代牛各项体尺指标随月龄增长均呈增长趋势,但不同体尺指标的生长速率不同;F1代母牛在5月龄之前,体高、十字部位高、体斜长、胸围、腹围的平均增长量为5.31、5.99、8.33、11.11、16.29 cm/月,在6月龄时各项指标增长幅度变小,分别增长1.76、2.99、6.34、7.81、7.56 cm/月,但这种缓慢增长的形势在7、8月龄时得到缓解;9月龄以后各项体尺指标相对稳定提高,到达17月龄后,各指标增长缓慢;杂交F1代公牛6月龄前体高、十字部位高、体斜长、胸围、腹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29、4.76、6.76、9.34、14.73 cm/月;杂交F1代母牛3月龄后各项体尺指标均高于荷斯坦母牛。本试验中拟合的各项体尺指标曲线可作为估测德系西门塔尔与荷斯坦杂交F1代母牛生长规律的模型使用,可为引进德系西门塔尔牛进行中国荷斯坦牛杂交改良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不同超数排卵方案与供体牛月龄对高产荷斯坦奶牛体外性控胚胎生产效率的影响
    孙伟, 吕和, 王超, 赵勇超, 郭雅欣, 王飞飞, 刘涛, 王茂俊, 包向男, 张博钊, 曹贵方, 李海军, 李喜和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10): 130-13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907  
    摘要 + 100 )   HTML 2 )    PDF ( 1258KB )( 6 )   

    旨在探讨激素处理方案、供体牛月龄对高产荷斯坦奶牛超数排卵效果和性控体外胚胎生产效率的影响,为建立稳定高效且适用于高产荷斯坦奶牛的超数排卵方案以及提高高产奶牛性控胚胎体外生产效率提供技术支持。实验共选取高产荷斯坦奶牛60头,随机分为3组,分别按照注射FSH两周采卵一次(bi-weekly,BW)、注射FSH一周采卵一次(once weekly,OW)与不注射激素(control,CON)进行OPU-IVF体外性控胚胎生产,应用以上最佳方案进一步研究青年牛与经产牛在体外胚胎生产效率上是否存在差异。BW组的超排效果要优于OW组与CON组,BW组头均可用卵数(15.30±0.60)、可用卵占比(68.83%±1.92%)、头均A级卵数(9.86±0.38)与头均B级卵数(5.44±0.37)均显著高于OW组;BW组IVF早期胚胎体外发育优于OW组与CON组,其中BW组卵裂率(77.80%±1.08%)与头均胚胎数(5.11±0.27)均高于OW组与CON组且差异显著,BW组和CON组B级胚胎占比(13.95%±1.23%)均显著低于OW组;经产牛组头均卵子数(27.10±1.35)与头均胚胎数(5.29±0.28)均显著高于青年牛组,但卵子可用率经产牛组显著低于青年牛组,分别为64.44%±1.81%和75.01%±2.33%。BW组可获得最佳的超排效果,应用BW超排方案发现经产牛的体外胚胎生产效率优于青年牛。

    不同家禽产ESBLs沙门菌的流行分布与耐药分析
    李翠函, 赵建梅, 左秀丽, 刘娜, 王娟, 刘俊辉, 王琳, 张青青, 黄秀梅, 高玉斌, 王君玮, 曲志娜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8): 112-1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244  
    摘要 + 106 )   HTML 2 )    PDF ( 1426KB )( 10 )   

    了解胶东地区不同家禽携带沙门菌的流行分布及其耐药现状,为有效防控家禽沙门菌的流行传播及遏制其耐药提供依据。采用细菌的常规分离培养、质谱法、PCR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等,对2021年8—10月在胶东5个地区3种家禽养殖场采集的3150份泄殖腔拭子进行沙门菌分离鉴定、血清型鉴定、药敏试验及β-内酰胺酶主要耐药基因的检测,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发现:(1)共分离获得194株沙门菌(6.16%)。水禽源沙门菌的携带率(14.36%)比肉鸡(5.04%)、蛋鸡(1.15%)高。(2)较多的血清型为S. Enteritidis(38.14%)、S. Kentucky(21.65%)、S. Senftenberg(14.95%)、S. Indiana(12.37%)、S. Typhimurium(8.76%)为主。肉鸡和水禽(均为7种)的沙门菌血清型较蛋鸡(3种)多,但均以S. Enteritidis为主。(3)110株禽源沙门菌对氨苄西林、异磺胺异噁唑、四环素3种药物耐药相对严重(58.18%~77.27%),未检测到美罗培南的耐药菌株。水禽和肉鸡源菌株较蛋鸡耐药严重,尤其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P=0.031)和四环素(P=0.007)的耐药差异显著。(4)81株(73.64%)禽源沙门菌为多重耐药,共有43种耐药谱型,肉鸡(25种)和水禽(22种)源菌株的耐药谱型远多于蛋鸡(8种)。(5)110株沙门菌中检测到3种耐药基因:blaCTX-M(70.00%)、blaTEM(51.82%)和blaOXA(26.36%),常见的耐药基因组合类型为blaCTX-M+blaTEM,且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01)。由此可见,胶东地区的家禽均携带一定比例的沙门菌,但不同品种家禽的流行分布存在差异。不同家禽之间携带血清型的种类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携带最多的血清型均为S. Enteritidis。分离菌株耐药情况较为严重,耐药谱复杂多样。禽源沙门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主要是blaCTX-M+blaTEM 基因的表达所致。

    林麝分布区可饲用野生植物叶营养价值综合评价方法的探索
    李斐然, 王永奇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8): 119-12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309  
    摘要 + 118 )   HTML 5 )    PDF ( 1331KB )( 31 )   

    为有效利用林麝分布区可饲野生植物资源、拓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在麝饲料营养价值中的应用。以林麝分布区常见野生植物叶概略养分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及粗灰分5项养分含量为评价指标,基于Z值法、主成分法、Topsis法及熵值系数法等多指标评价模型评价不同植物叶营养价值,并对4种评价结果进行二次综合评价。结果显示4种评价方法获得植物营养价值优劣总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细齿樱桃营养价值均最高,部分植物营养价值高低存在一定差异,个别植物营养价值评价结果差异较大;二次综合评价结果优劣排序为细齿樱桃(Cerasus serrula)>薄叶铁线莲(Clematis gracilifolia)>藜(Chenopodium album)、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梾木(Cornus macrophylla)>高丛珍珠梅(Sorbaria arborea)>美花铁线莲(Clematis potaninii)>楤木(Aralia chinensis)>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陇东海棠(Clematis gracilifolia)>猕猴桃藤山柳(Clematoclethra actinidioides)>广布野豌豆(Vicia cracca)>高山柳(Salix cupularis)>微毛樱桃(Cerasus clarofolia)>皂柳(Salix wallichian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湖北花楸(Sorbus hupehensis)>披针叶胡颓子(Elaeagnus lanceolata)、多叶勾儿茶(Berchemia polyphylla)>疏花槭(Acer laxiflorum)>直穗小孽(Berberis dasystachya)。研究结果可为探索驯养林麝种群饲料综合营养价值评价拓展思路、提供方法,为构建麝群科学化、稳健化发展相关技术体系提供补充。

    豁眼鹅母鹅产蛋率可提高卡洛斯公鹅的受精率
    于金成, 于宁, 杨姝, 于倩倩, 李喆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5): 131-13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67  
    摘要 + 185 )   HTML 2 )    PDF ( 1207KB )( 17 )   

    为研究在自然交配条件下不同产蛋率母鹅对与配公鹅受精率的影响,探索种鹅繁殖期同步性问题,试验选用同一批次健康成年豁眼鹅297只、卡洛斯鹅198只,试验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按1:4公母比进行群体分栏饲养,分别为卡洛斯公鹅与豁眼母鹅组(卡洛斯♂33只、豁眼鹅♀132只,KH组),豁眼鹅本品种交配组(♂33只、♀132只,HH组)和卡洛斯本品种交配组(♂33只、♀132只,KK组),对其产蛋率和种蛋受精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豁眼鹅产蛋率明显高于卡洛斯鹅(P<0.05);KH组产蛋率和受精率相关系数为R=0.902(P<0.01),KK组产蛋率和受精率相关系数为R=0.789(P<0.01);产蛋活跃期的豁眼母鹅能够影响卡洛斯公鹅的繁殖性能(P<0.05)。说明一直处于产蛋期的豁眼母鹅能够刺激公鹅保持一定的受精能力,可以改善进入休产期品种公鹅的繁殖性能。

    牛妊娠相关糖蛋白6快速检测试纸条的制备及应用
    李志明, 许海涛, 高玉平, 蔡德霖, 王相国, 肖龙菲, 安红, 王颖秋, 王骞, 郭勇, 齐晓龙, 倪和民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 75-8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985  
    摘要 + 134 )   HTML 4 )    PDF ( 1652KB )( 9 )   

    奶牛妊娠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妊娠相关糖蛋白6(PAG6)是母体胎盘组织分泌至外周循环中的特异蛋白质,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制备牛妊娠相关糖蛋白6快速检测试纸条。制备牛妊娠相关糖蛋白6多克隆抗体,将其稀释后加样至NC膜上,通过固定和封闭制备出一种可检测boPAG6的快速检测试纸条,在试纸条上加入待检血清进行孵育后洗涤,再加入二抗孵育后洗涤,最后加入显色液显色后进行快速检测。标准化快速检测试纸条是将抗体用PBS稀释成10 μg/mL点样至NC膜上,在37℃温箱中固定抗体30 min,经5%的脱脂奶粉封闭后制成。待检血清滴加至试纸条后,在37℃温箱中孵育1 h后,进行洗涤和二抗孵育,最后在DAB显色试剂盒作用下显色3 min即可判定。临床检测的初步应用表明,在未孕与怀孕奶牛的混合血清中仍然可以判定是否怀孕,快速检测试纸条特异性强;血清在稀释3200倍的最低检测限时,快速检测试纸条的敏感性良好;而且该结果与ELISA的符合率在80%之上。试验重复性良好,并能在4℃和-20℃条件下保存2周。建立了一种奶牛早期妊娠诊断的快速检测试纸条并应用于初步的妊娠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