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介壳虫(Coccoidea)领域的研究热点演变轨迹、知识结构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对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中,1994—2024年与介壳虫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共检索到中文文献806篇、英文文献2757篇,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发文数量、国家、机构、作者合作网络、来源期刊,以及关键词的共现、聚类、时间演变和突现进行可视化分析。发文量总体呈波浪式上升趋势,伴随阶段性波动,其中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印度和巴西。中文文献主要聚焦于介壳虫的新种记述及其发生规律,而英文文献则更侧重于生物防治研究,特别是对天敌及寄主植物的深入探讨。寄主植物及药剂防治等为国内研究的前沿,而植物害虫、植物健康及害虫风险则为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通过可视化图谱直观呈现了近30年来介壳虫研究领域的整体状况,表明该领域研究逐步深入且发展势头良好,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种记述及化学和生物防治,亟需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的结合,特别是在气味受体靶向的行为调控剂设计与开发方面。
为筛选适宜图木舒克气候环境种植的优质紫花苜蓿品种,本研究以引进的‘WL366’、‘中苜1号’等8个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小区栽培试验,对8个品种的株高、鲜茎叶比等9项指标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结果表明:鲜草产量年度最高的为‘中苜1号’的19017.99 kg/hm2;干草产量年度最高的为‘公农1号’的6248.55 kg/hm2。‘中兰2号’的鲜茎叶比(0.94)和干茎叶比(0.91)均为最低,表明其含叶量高,适口性较好。供试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介于20.05%~21.66%之间。综合得分显示,表现最好的品种为‘WL366’,其次为‘公农1号’,第三是‘大银河’。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生长速率和日生长量是干草产量的关键影响指标,三者数值越大,干草产量越高;鲜茎叶比与鲜草产量呈正相关,即鲜茎叶比越大,鲜草产量越高;茎叶比越小,叶片比例越高,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含量越高。
膜联蛋白(Anx)为一类钙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具有独特的结构域,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发挥调节作用,并与多种疾病相关。本研究主要综述了Anx的结构与分类,重点关注其在广州管圆线虫、猪囊尾蚴、细粒棘球蚴、多头绦虫和血吸虫等重要人兽共患蠕虫病感染中的免疫应答机制研究进展。这些研究揭示了蠕虫Anx通过抗凝血、调节免疫细胞凋亡、干扰宿主凝血系统等多种机制,参与免疫逃避,促进蠕虫在宿主体内的生存。深入理解Anx在人兽共患蠕虫病中的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诊断靶标、治疗策略和疫苗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研究木醋液浸种对牧草种子萌发的影响,为木醋液在牧草种子浸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以红豆草(Onobrychis viciifoli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种子萌发试验方法,设置0%(蒸馏水对照)和木醋液稀释0、50、100、200、300、400、500、600倍9个处理,分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情况。结果表明,红豆草根长在木醋液稀释300倍处理下增加9.5%、百苗干重显著增加20.9%(P<0.05);与对照相比,紫花苜蓿在木醋液稀释400倍处理下发芽率、发芽势分别显著提高22%、21%,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增加20%、22%、18%,百苗干鲜重增加30%(P<0.05);无芒雀麦在木醋液稀释500倍处理下,芽长显著增加8.4%(P<0.05)。木醋液浸种能有效提高芽长、根长、百苗干重等,改善牧草种子萌发与生长状况,红豆草、紫花苜蓿、无芒雀麦分别在稀释300、400、500倍木醋液浸种最佳。
为筛选适宜连翘(Forsythia suspensa)授粉的高效传粉昆虫,分别对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的访花行为和授粉效果进行观测对比。在连翘开花期,通过标记花枝并记录花朵数量,统计座果率,并在收获期测量果实的果长、果宽、鲜重和干重等指标。结果显示,中华蜜蜂和地熊蜂的访花行为存在明显差异。中华蜜蜂单花访问时间较短[(9.77±0.16) s],访花频率较高[(9.18±0.32)朵/min],访花间隔时间较短[(3.50±0.60) s],出巢高峰期和回巢高峰期分别为上午10:00(322只)、下午14:00(237只)。地熊蜂的单花访问时间较长[(14.65±3.25) s],访花频率较低[(4.28±0.25)朵/min],访花间隔时间较长[(7.65±1.35) s],出巢和回巢高峰期分别为上午10:00(32只)和下午14:00(28只)。不同授粉处理对连翘座果率影响显著,中华蜜蜂授粉的座果率最高(79%),显著高于地熊蜂授粉座果率(58%)与对照组(50%)座果率,且均显著高于连翘的风传授粉座果率(17%)和自花授粉座果率(2%)。此外,中华蜜蜂授粉显著提升了连翘果实的果长、果宽、鲜重和干重等农艺性状。中华蜜蜂的有效放蜂距离为180 m。综上,中华蜜蜂的访花效率和授粉效果均优于地熊蜂,是连翘授粉的理想蜂种。
为评价阿尔巴斯山羊肉的营养品质,分析了阿尔巴斯山羊肉的营养成分特征。以39只1.5~4岁的阿尔巴斯山羊为试验对象,对羊肉中脂肪酸、氨基酸、常规营养素和矿物元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阿尔巴斯山羊肉股二头肌、背最长肌中EAA(必需氨基酸)/NEAA(非必需氨基酸)为67.4%和70.1%,且EAA/TAA(氨基酸总量)值在40%左右,谷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和亮氨酸含量最高;胆固醇含量低;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低于其他品种的羊肉;钙、铁、锰、锌含量高于其他品种的羊肉;股二头肌与背最长肌中水分、脂肪、棕榈酸和棕榈油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检测的营养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背最长肌中脂肪、油酸含量明显高于股二头肌。研究发现,阿尔巴斯山羊肉氨基酸含量与组成特征不同于其他品种的羊,氨基酸组成平衡;油酸含量高,胆固醇含量较低;棕榈酸、硬脂酸含量低;钙、铁、锰、锌含量高;股二头肌与背最长肌在水分、脂肪、棕榈酸和棕榈油酸含量方面存在营养成分差别,而各种氨基酸和矿物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可用于阿尔巴斯山羊肉营养品质评价、质量真实性保证及产品溯源研究。
为了获得旋毛虫(T1)14-3-3蛋白,并对其生物学特征鉴定评估。使用相关网站及软件对旋毛虫14-3-3(Ts14-3-3)蛋白生物学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利用基因克隆和原核表达技术将Ts14-3-3与pET-28a进行重组,并获得重组Ts14-3-3(rTs14-3-3)蛋白,经Western blot鉴定其抗原性后,制备rTs14-3-3蛋白免疫血清,并采用qPCR技术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鉴定其在不同虫期的表达及肌幼虫中的定位;通过动物实验评估rTs14-3-3蛋白对旋毛虫感染小鼠肌肉中幼虫的减虫效果。成功制备出可溶性的rTs14-3-3蛋白,大小约为33 kDa,并能够特异性识别猪旋毛虫阳性血清,制备的免疫血清效价高达1:512000,该蛋白在旋毛虫肌幼虫内部大量表达,基因在旋毛虫肠道感染期幼虫、成虫、肌幼虫中均有转录,对小鼠肌幼虫减虫率为55.2%。rTs14-3-3蛋白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良好,能够减少旋毛虫感染小鼠组织中的肌幼虫数量,具有作为血清学诊断和候选疫苗分子抗原的潜力。
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gB蛋白间接CLIA抗体检测方法,以期为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的防控和规模化猪群疫苗免疫水平评估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将羧基磁珠与重组gB蛋白进行偶联反应形成免疫磁珠,利用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对各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选用6种不同浓度的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通过绘制ROC曲线确定阴阳性判定标准;初步完成方法建立后分别对其特异性、敏感度、重复性、符合率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磁珠偶联最佳pH 6.0,蛋白偶联最佳浓度为40 μg/mL,10% BSA为最优封闭剂,酶标抗体最佳稀释度为1:20000,血清反应时间为5 min,酶标抗体反应时间为10 min,预激发液反应时间为5 min,最终绘制出一条R2=0.9987的标准曲线,同时将判定标准定为:≥16.78 U为阳性,<16.78 U则为阴性。方法学评估中与7种猪类病原的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敏感度略高于商业化试剂盒,批内批间系数均小于10%,与商业化ELISA试剂盒比对总符合率为98.9%。本研究建立的猪伪狂犬病毒gB蛋白间接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方法可用于PR流行病学调查及疫苗免疫水平评估,为后续试剂盒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益生菌发酵中药可以充分发挥益生菌与中药的双重优势,应用在畜牧养殖上能够提高动物生长性能、减少疾病发生率、提高肉蛋品质以及增强动物的健康状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中国益生菌发酵中药的研究和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本研究从中药发酵益生菌种类、工艺类型、机理功效及其在反刍动物、单胃动物、水产动物养殖中的应用等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益生菌能够调节动物胃肠道菌群平衡,生成多种活性酶及其他代谢产物,可促进动物免疫系统器官的发育,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如糖、氮质、脂类、无机盐代谢和维生素等物质的合成,增强机体抗病力。益生菌发酵中药技术具有提高药效、降解大分子活性物质、降低毒副作用、促进动物生长、提高免疫力等优点,且无抗、低残留、绿色安全,是饲料端禁抗后的理想饲料添加剂。针对目前发酵菌种性能不稳定、发酵工艺无标准等问题,提出了5个研究方向。通过开展综述,为益生菌发酵中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助推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超高温堆肥技术在畜禽粪便处理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应用潜力。通过分析超高温堆肥中试研究、超高温堆肥工程案例和超高温堆肥产物的质量及其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外源供热和超嗜热菌剂添加是实现超高温堆肥的关键因素,其中超嗜热菌剂的添加尤为关键。研究表明,超高温堆肥适用于不同规模和不同种类的畜禽粪便处理,具有经济可行性。同时,超高温堆肥的产物符合中国有机肥料标准,并在种植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然而,超高温堆肥的微生物菌株资源挖掘利用和超高温堆肥产物的大田应用示范等工作仍有待开展。
研究旨在采用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主动感染不同母源抗体组的商品雏鸭,对雏鸭泄殖腔排毒、体重、肝脏、脾脏组织病变和病理指标进行检测、观察,以期探究母源抗体对雏鸭早期感染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保护效果从而为该病的防控奠定基础。试验用58只商品雏鸭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饲养,检测1日龄雏鸭NDRV母源抗体,根据母源抗体进行分组并于3日龄攻毒,攻毒后3、5、7 d采集泄殖腔棉拭子检测排毒情况,并在雏鸭2、8、10日龄进行称重。在攻毒后7 d处死鸭只并剖检,观察肝脏和脾脏病变,计算脾脏指数并制备部分肝脏和脾脏病理切片。结果表明,攻毒鸭泄殖腔均检测到排毒,高母源抗体组无法阻止排毒;攻毒鸭体重增重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攻毒鸭脾脏坏死,肝脏均有散在出血点伴有坏死灶;攻毒鸭脾脏指数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攻毒后不同母源抗体组雏鸭脾脏指数、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肝脏、脾脏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病理受损。该试验说明高母源抗体无法给雏鸭提供对该NDRV分离株的有效保护,通过免疫种鸭来保护雏鸭免受感染的方法有待商榷。
随着抗生素在饲料中长期添加带来的诸多问题,出现如药物残留、细菌耐药性等问题,对畜禽产品质量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2020年农业农村部194号公告正式实施,饲用促生长抗生素添加剂被全面禁止,标志着畜禽行业“禁抗”时代的到来,无抗养殖成为畜禽养殖业发展的大趋势。抗生素替代物能够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改善动物肠道健康及调节宿主免疫系统,并具有安全、高效、低残留、低污染的优势,在饲料添加应用上具有很大前景。因此,文章就抗生素替代物微生态制剂(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植物提取物、中草药、有机酸、抗菌肽等较为广泛的绿色添加剂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畜禽健康养殖提供参考,推动中国畜禽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
为全面了解国内外利用固体废弃物进行育苗基质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前沿动态,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该领域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4年间,该研究领域的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巴西、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是英文文献发文量较多的国家。该领域主要发文机构有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与农业经济分析委员会农业食品工程与转型研究中心、西班牙高等科研理事会、中国农业大学、美国农业部等,其中中国科学院占据重要地位,表明中国所做研究对该领域的发展有显著贡献,且中国在其此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较强。在合作关系方面,该领域国内外作者合作模式多呈小群体模式,缺乏与其他科研团队成员的交流与合作。根据关键词和突现词分析可知,该领域研究内容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条路径,第一阶段为研究可替代基质原料的固体废弃物种类及利用科学方法探究固体废弃物加入基质中的配比、生长介质的成分指标对幼苗生长情况的影响;第二阶段研究热点为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的评估及管理、固废处理过程中氨氮的排放及温室气体的产生、去除固体废弃物中所含抗生素和重金属;研究路径为:“可替代基质原料的固体废弃物种类→固体废弃物在基质中的配比→幼苗在掺入固废的生长介质中的生长情况→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的管理与评估→固废处理过程中氨氮的变化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固体废弃物中抗生素和重金属的去除”,此路径可作为该领域研究热点及前沿。
为明确白三叶红花突变体花色性状的遗传规律,探究光温对花色表达的影响,以白三叶红花突变体和白花品种为材料进行杂交、回交、自交和测交试验,研究杂交后代花色性状分离规律,并分析不同温度和光照处理下白三叶突变体花色的色度差异。白三叶红花突变体与白花品种杂交F1代花瓣均显白色,突变体自交一代(S1)花瓣均显红色;F2代和回交一代(BC1)花色分离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红花与白花比例分别为49:699和96:279,基本符合1:15和1:3的预期比例。相对于暖温环境(28℃ 8 h,34℃ 16 h),低温处理(12℃ 8 h,18℃ 16 h)显著降低花瓣亮度值(L值),红色度(a值)增加但差异不显著;温度骤降显著提高花瓣红色度,降低花瓣亮度。遮光2 d后突变体花瓣颜色由红转白,恢复光照1 d后又转为红色。白三叶红花突变体花色性状受双隐性基因控制,光是白三叶红花突变体花瓣颜色调控的关键因素。
为筛选适合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授粉的传粉昆虫,提高甘草种子产量,对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的访花行为和授粉效果进行比较。在甘草田内,于甘草开花期,挂牌标记即将开花的花序,进而采收不同授粉处理的成熟种子,通过常规考种,统计授粉后每个成熟花序豆荚数、每荚种子数及千粒重等甘草产量相关性状。结果表明,意大利蜜蜂和地熊蜂对甘草的访花行为差异显著,地熊蜂更容易打开龙骨瓣,其单花访问时间[(2.95±0.05) s]显著短于意大利蜜蜂[(8.19±0.21) s],其访花频率[(12.98±0.29)朵/min]显著高于意大利蜜蜂[(9.21±0.15)朵/min],其出巢高峰期(10:00)和回巢高峰期(14:00)与意大利蜜蜂相同;虽然意大利蜜蜂蜂群数量明显高于地熊蜂,但地熊蜂授粉的甘草结实率(52.92%)却高于意大利蜜蜂(43.33%),二者极显著高于甘草的自花授粉结实率(13.75%)和风传授粉结实率(22.19%);地熊蜂、意大利蜜蜂授粉单花序结荚数分别为20.67、19.41荚/花序,分别比自花授粉提高了34.6、32.5倍,分别比风传授粉提高了25.2、22.6倍。地熊蜂和意大利蜜蜂授粉的单花序结籽粒数分别为91.46、74.75粒/花序,比自花授粉提高了33.0、26.8倍,比风传授粉提高了28.5、23.1倍。地熊蜂的有效放蜂距离210 m,显著大于意大利蜜蜂的有效放蜂距离90 m。总之,地熊蜂和意大利蜜蜂为甘草授粉的优良蜂种,其中地熊蜂对甘草授粉效果更优,可有效解决甘草大面积制种中媒介昆虫不足的难题。
本研究旨在鉴定和分析锦州某猪场病死猪脏器中分离出的一株病原菌,以期为该细菌病的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LB琼脂培养进行革兰氏染色,BP特殊培养基培养、药物敏感性试验、16S rDNA测序及小鼠致病性试验,并制作病理组织切片进行观察。由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可知该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BP培养皿可见黑色菌落生长及菌落周边透明圈;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恩诺沙星、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和卡那霉素非常敏感;经16S rDNA测序,该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6S rDNA片段相似性高;镜检观察病理切片,可见各组织脏器有明显病理损害。该猪场致病菌经分离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部分抗生素产生耐药,小鼠攻毒试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产酶能力及抑菌性能优良的发酵菌株,为新型饲料资源的开发和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提供参考。以蜡样芽胞杆菌菌株H14为出发菌株,分析其酶学特性和抑菌性能,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发酵菜籽粕的饲料添加量与发酵时间进行优化。筛选鉴定出一株产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木聚糖酶的蜡样芽胞杆菌H14。产纤维素酶最适反应条件为60℃,pH 9,酶活11.51 U/mL,蛋白酶酶活73.68 U/mL,淀粉酶酶活5.96 U/mL,木聚糖酶酶活14.02 U/mL。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大抑菌直径分别为18.200±0.200 mm和17.567±0.493 mm。发酵菜籽粕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条件为菜籽粕添加量25%,发酵48 h,酶活为12.608 U/mL,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佳抑菌效果分别为菜籽粕添加量25%,发酵48 h,抑菌直径为24.933±0.204 mm;菜籽粕添加量25%,发酵72 h,抑菌直径为27.400±0.529 mm,发酵产物含蔗糖、木糖、葡萄糖。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筛选出一株具有良好产酶和抑菌特性的发酵菌株H14,其在发酵菜籽粕生产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为未来发酵饲料的研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