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畜牧·动物医学·蚕·蜂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林麝麝香分泌与繁殖力关系的研究
    索丽娟, 杨超, 边坤, 李斐然, 唐婕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8): 116-12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04  
    摘要 + 59 )   HTML 4 )    PDF ( 1493KB )( 4 )   
    本研究旨在探讨雄麝产麝香能力与繁殖能力的关系,为种质资源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实验对224头林麝的麝香产量进行了记录,其中57头具有繁殖力数据。统计分析麝香产量和繁殖力影响因素,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组,不同取香时间组,圈养林麝的产香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着年龄增长,产香量有下降的趋势。成体麝的平均产香量显著高于育成麝3.51 g/只(P<0.05)。不同年龄组,雄麝繁殖力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取香时间,雄麝繁殖力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性研究表明,雄麝繁殖力指标之间相关性显著(P<0.05)。雄麝产香量与双胎率、胎均产子数正相关,随着雄麝产香量的增加,双胎率、胎均产子数也在增加,但相关性不显著(P>0.05)。正确取香不影响雄麝繁殖力。雄麝产香量高,繁殖力指标有相对较好的趋势。结合雄麝体况、年龄、产香量、历年繁殖经历等可以初步筛选配种雄麝。本研究为提高林麝繁殖效率,优化饲养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旋毛虫14-3-3蛋白的定位及免疫效果分析
    钱艳红, 温肖会, 宋帅, 牛瑞辉, 吕殿红, 郑博彬, 袁子国, 罗胜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8): 123-13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95  
    摘要 + 49 )   HTML 4 )    PDF ( 2494KB )( 3 )   

    为了获得旋毛虫(T1)14-3-3蛋白,并对其生物学特征鉴定评估。使用相关网站及软件对旋毛虫14-3-3(Ts14-3-3)蛋白生物学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利用基因克隆和原核表达技术将Ts14-3-3与pET-28a进行重组,并获得重组Ts14-3-3(rTs14-3-3)蛋白,经Western blot鉴定其抗原性后,制备rTs14-3-3蛋白免疫血清,并采用qPCR技术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鉴定其在不同虫期的表达及肌幼虫中的定位;通过动物实验评估rTs14-3-3蛋白对旋毛虫感染小鼠肌肉中幼虫的减虫效果。成功制备出可溶性的rTs14-3-3蛋白,大小约为33 kDa,并能够特异性识别猪旋毛虫阳性血清,制备的免疫血清效价高达1:512000,该蛋白在旋毛虫肌幼虫内部大量表达,基因在旋毛虫肠道感染期幼虫、成虫、肌幼虫中均有转录,对小鼠肌幼虫减虫率为55.2%。rTs14-3-3蛋白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良好,能够减少旋毛虫感染小鼠组织中的肌幼虫数量,具有作为血清学诊断和候选疫苗分子抗原的潜力。

    猪伪狂犬病毒gB蛋白间接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向国庆, 宋帅, 温肖会, 吕殿红, 陈玉婷, 连聪, 贾春玲, 顾有方, 罗胜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36): 156-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05  
    摘要 + 48 )   HTML 0 )    PDF ( 1163KB )( 4 )   

    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gB蛋白间接CLIA抗体检测方法,以期为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的防控和规模化猪群疫苗免疫水平评估提供技术支持。本研究将羧基磁珠与重组gB蛋白进行偶联反应形成免疫磁珠,利用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对各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选用6种不同浓度的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通过绘制ROC曲线确定阴阳性判定标准;初步完成方法建立后分别对其特异性、敏感度、重复性、符合率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磁珠偶联最佳pH 6.0,蛋白偶联最佳浓度为40 μg/mL,10% BSA为最优封闭剂,酶标抗体最佳稀释度为1:20000,血清反应时间为5 min,酶标抗体反应时间为10 min,预激发液反应时间为5 min,最终绘制出一条R2=0.9987的标准曲线,同时将判定标准定为:≥16.78 U为阳性,<16.78 U则为阴性。方法学评估中与7种猪类病原的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敏感度略高于商业化试剂盒,批内批间系数均小于10%,与商业化ELISA试剂盒比对总符合率为98.9%。本研究建立的猪伪狂犬病毒gB蛋白间接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方法可用于PR流行病学调查及疫苗免疫水平评估,为后续试剂盒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益生菌发酵中药在动物养殖上的应用研究
    张红艳, 吴影, 古绍彬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33): 157-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19  
    摘要 + 74 )   HTML 3 )    PDF ( 1188KB )( 31 )   

    益生菌发酵中药可以充分发挥益生菌与中药的双重优势,应用在畜牧养殖上能够提高动物生长性能、减少疾病发生率、提高肉蛋品质以及增强动物的健康状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中国益生菌发酵中药的研究和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本研究从中药发酵益生菌种类、工艺类型、机理功效及其在反刍动物、单胃动物、水产动物养殖中的应用等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益生菌能够调节动物胃肠道菌群平衡,生成多种活性酶及其他代谢产物,可促进动物免疫系统器官的发育,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如糖、氮质、脂类、无机盐代谢和维生素等物质的合成,增强机体抗病力。益生菌发酵中药技术具有提高药效、降解大分子活性物质、降低毒副作用、促进动物生长、提高免疫力等优点,且无抗、低残留、绿色安全,是饲料端禁抗后的理想饲料添加剂。针对目前发酵菌种性能不稳定、发酵工艺无标准等问题,提出了5个研究方向。通过开展综述,为益生菌发酵中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助推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畜禽粪便超高温堆肥技术研究进展
    胡军有, 李义勇, 杜建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9): 131-13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26  
    摘要 + 74 )   HTML 1 )    PDF ( 1363KB )( 18 )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超高温堆肥技术在畜禽粪便处理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应用潜力。通过分析超高温堆肥中试研究、超高温堆肥工程案例和超高温堆肥产物的质量及其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外源供热和超嗜热菌剂添加是实现超高温堆肥的关键因素,其中超嗜热菌剂的添加尤为关键。研究表明,超高温堆肥适用于不同规模和不同种类的畜禽粪便处理,具有经济可行性。同时,超高温堆肥的产物符合中国有机肥料标准,并在种植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然而,超高温堆肥的微生物菌株资源挖掘利用和超高温堆肥产物的大田应用示范等工作仍有待开展。

    雏鸭母源抗体对新型鸭呼肠孤病毒保护效果研究
    王东萍, 于可响, 韩青海, 刘振林, 常海霞, 吴蕾, 刘杰, 李倩, 吴俊, 崔雪志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6): 120-12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26  
    摘要 + 77 )   HTML 1 )    PDF ( 2098KB )( 6 )   

    研究旨在采用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主动感染不同母源抗体组的商品雏鸭,对雏鸭泄殖腔排毒、体重、肝脏、脾脏组织病变和病理指标进行检测、观察,以期探究母源抗体对雏鸭早期感染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保护效果从而为该病的防控奠定基础。试验用58只商品雏鸭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饲养,检测1日龄雏鸭NDRV母源抗体,根据母源抗体进行分组并于3日龄攻毒,攻毒后3、5、7 d采集泄殖腔棉拭子检测排毒情况,并在雏鸭2、8、10日龄进行称重。在攻毒后7 d处死鸭只并剖检,观察肝脏和脾脏病变,计算脾脏指数并制备部分肝脏和脾脏病理切片。结果表明,攻毒鸭泄殖腔均检测到排毒,高母源抗体组无法阻止排毒;攻毒鸭体重增重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攻毒鸭脾脏坏死,肝脏均有散在出血点伴有坏死灶;攻毒鸭脾脏指数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攻毒后不同母源抗体组雏鸭脾脏指数、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肝脏、脾脏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病理受损。该试验说明高母源抗体无法给雏鸭提供对该NDRV分离株的有效保护,通过免疫种鸭来保护雏鸭免受感染的方法有待商榷。

    抗生素替代物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刘宇, 王重庆, 梁静泊, 潘兴亮, 刘钧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6): 126-13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38  
    摘要 + 94 )   HTML 1 )    PDF ( 1178KB )( 40 )   

    随着抗生素在饲料中长期添加带来的诸多问题,出现如药物残留、细菌耐药性等问题,对畜禽产品质量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2020年农业农村部194号公告正式实施,饲用促生长抗生素添加剂被全面禁止,标志着畜禽行业“禁抗”时代的到来,无抗养殖成为畜禽养殖业发展的大趋势。抗生素替代物能够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改善动物肠道健康及调节宿主免疫系统,并具有安全、高效、低残留、低污染的优势,在饲料添加应用上具有很大前景。因此,文章就抗生素替代物微生态制剂(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植物提取物、中草药、有机酸、抗菌肽等较为广泛的绿色添加剂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畜禽健康养殖提供参考,推动中国畜禽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

    利用固体废弃物进行育苗基质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
    沈毅, 李程, 石光, 高思华, 辛治坤, 于鹏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6): 133-14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07  
    摘要 + 70 )   HTML 1 )    PDF ( 3053KB )( 15 )   

    为全面了解国内外利用固体废弃物进行育苗基质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前沿动态,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该领域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4年间,该研究领域的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巴西、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是英文文献发文量较多的国家。该领域主要发文机构有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与农业经济分析委员会农业食品工程与转型研究中心、西班牙高等科研理事会、中国农业大学、美国农业部等,其中中国科学院占据重要地位,表明中国所做研究对该领域的发展有显著贡献,且中国在其此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较强。在合作关系方面,该领域国内外作者合作模式多呈小群体模式,缺乏与其他科研团队成员的交流与合作。根据关键词和突现词分析可知,该领域研究内容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条路径,第一阶段为研究可替代基质原料的固体废弃物种类及利用科学方法探究固体废弃物加入基质中的配比、生长介质的成分指标对幼苗生长情况的影响;第二阶段研究热点为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的评估及管理、固废处理过程中氨氮的排放及温室气体的产生、去除固体废弃物中所含抗生素和重金属;研究路径为:“可替代基质原料的固体废弃物种类→固体废弃物在基质中的配比→幼苗在掺入固废的生长介质中的生长情况→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的管理与评估→固废处理过程中氨氮的变化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固体废弃物中抗生素和重金属的去除”,此路径可作为该领域研究热点及前沿。

    白三叶花色遗传规律及对光温的响应
    张鹤山, 吴新江, 田宏, 熊军波, 陆姣云, 刘洋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5): 113-1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42  
    摘要 + 103 )   HTML 1 )    PDF ( 1427KB )( 9 )   

    为明确白三叶红花突变体花色性状的遗传规律,探究光温对花色表达的影响,以白三叶红花突变体和白花品种为材料进行杂交、回交、自交和测交试验,研究杂交后代花色性状分离规律,并分析不同温度和光照处理下白三叶突变体花色的色度差异。白三叶红花突变体与白花品种杂交F1代花瓣均显白色,突变体自交一代(S1)花瓣均显红色;F2代和回交一代(BC1)花色分离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红花与白花比例分别为49:699和96:279,基本符合1:15和1:3的预期比例。相对于暖温环境(28℃ 8 h,34℃ 16 h),低温处理(12℃ 8 h,18℃ 16 h)显著降低花瓣亮度值(L值),红色度(a值)增加但差异不显著;温度骤降显著提高花瓣红色度,降低花瓣亮度。遮光2 d后突变体花瓣颜色由红转白,恢复光照1 d后又转为红色。白三叶红花突变体花色性状受双隐性基因控制,光是白三叶红花突变体花瓣颜色调控的关键因素。

    地熊蜂和意大利蜜蜂对甘草的访花行为及授粉效果评价
    苏佳, 包芳, 王桂萍, 宋忠兴, 唐志书, 魏玉杰, 宋莹莹, 杨佳乐, 臧广鹏, 谭瑶, 于毅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5): 118-12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36  
    摘要 + 101 )   HTML 4 )    PDF ( 1450KB )( 25 )   

    为筛选适合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授粉的传粉昆虫,提高甘草种子产量,对地熊蜂(Bombus terrestris)、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的访花行为和授粉效果进行比较。在甘草田内,于甘草开花期,挂牌标记即将开花的花序,进而采收不同授粉处理的成熟种子,通过常规考种,统计授粉后每个成熟花序豆荚数、每荚种子数及千粒重等甘草产量相关性状。结果表明,意大利蜜蜂和地熊蜂对甘草的访花行为差异显著,地熊蜂更容易打开龙骨瓣,其单花访问时间[(2.95±0.05) s]显著短于意大利蜜蜂[(8.19±0.21) s],其访花频率[(12.98±0.29)朵/min]显著高于意大利蜜蜂[(9.21±0.15)朵/min],其出巢高峰期(10:00)和回巢高峰期(14:00)与意大利蜜蜂相同;虽然意大利蜜蜂蜂群数量明显高于地熊蜂,但地熊蜂授粉的甘草结实率(52.92%)却高于意大利蜜蜂(43.33%),二者极显著高于甘草的自花授粉结实率(13.75%)和风传授粉结实率(22.19%);地熊蜂、意大利蜜蜂授粉单花序结荚数分别为20.67、19.41荚/花序,分别比自花授粉提高了34.6、32.5倍,分别比风传授粉提高了25.2、22.6倍。地熊蜂和意大利蜜蜂授粉的单花序结籽粒数分别为91.46、74.75粒/花序,比自花授粉提高了33.0、26.8倍,比风传授粉提高了28.5、23.1倍。地熊蜂的有效放蜂距离210 m,显著大于意大利蜜蜂的有效放蜂距离90 m。总之,地熊蜂和意大利蜜蜂为甘草授粉的优良蜂种,其中地熊蜂对甘草授粉效果更优,可有效解决甘草大面积制种中媒介昆虫不足的难题。

    一例猪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性试验
    张鑫, 赵东辉, 李杰, 贾伟娟, 刘志林, 贾泽林, 崔佳宇, 王学理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3): 148-15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65  
    摘要 + 84 )   HTML 1 )    PDF ( 1635KB )( 72 )   

    本研究旨在鉴定和分析锦州某猪场病死猪脏器中分离出的一株病原菌,以期为该细菌病的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LB琼脂培养进行革兰氏染色,BP特殊培养基培养、药物敏感性试验、16S rDNA测序及小鼠致病性试验,并制作病理组织切片进行观察。由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可知该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BP培养皿可见黑色菌落生长及菌落周边透明圈;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恩诺沙星、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和卡那霉素非常敏感;经16S rDNA测序,该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6S rDNA片段相似性高;镜检观察病理切片,可见各组织脏器有明显病理损害。该猪场致病菌经分离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部分抗生素产生耐药,小鼠攻毒试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

    具有益生功能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及特性研究
    董惠心, 赵龙妹, 冯铭, 李旺, 李元晓, 曹平华, 何万领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1): 146-15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552  
    摘要 + 81 )   HTML 2 )    PDF ( 2834KB )( 218 )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产酶能力及抑菌性能优良的发酵菌株,为新型饲料资源的开发和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提供参考。以蜡样芽胞杆菌菌株H14为出发菌株,分析其酶学特性和抑菌性能,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发酵菜籽粕的饲料添加量与发酵时间进行优化。筛选鉴定出一株产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木聚糖酶的蜡样芽胞杆菌H14。产纤维素酶最适反应条件为60℃,pH 9,酶活11.51 U/mL,蛋白酶酶活73.68 U/mL,淀粉酶酶活5.96 U/mL,木聚糖酶酶活14.02 U/mL。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大抑菌直径分别为18.200±0.200 mm和17.567±0.493 mm。发酵菜籽粕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条件为菜籽粕添加量25%,发酵48 h,酶活为12.608 U/mL,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佳抑菌效果分别为菜籽粕添加量25%,发酵48 h,抑菌直径为24.933±0.204 mm;菜籽粕添加量25%,发酵72 h,抑菌直径为27.400±0.529 mm,发酵产物含蔗糖、木糖、葡萄糖。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筛选出一株具有良好产酶和抑菌特性的发酵菌株H14,其在发酵菜籽粕生产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为未来发酵饲料的研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蜜蜂狄斯瓦螨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王春平, 邵泽香, 王加众, 秦绪光, 王海洲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1): 156-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03  
    摘要 + 88 )   HTML 5 )    PDF ( 1866KB )( 561 )   

    狄斯瓦螨病是目前危害养蜂业最为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对蜜蜂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并导致显著的经济损失和生态不平衡。尽管近年来对狄斯瓦螨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有效的防控措施尚未形成。目前,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法在应对狄斯瓦螨病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虽各有优缺点,然而这些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综述了狄斯瓦螨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检测诊断技术以及防治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未来狄斯瓦螨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牛体外胚胎冷冻在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孙伟, 赵勇超, 张浩波, 王超, 郭雅欣, 王乐群, 王飞飞, 刘涛, 张博钊, 乔嘉明, 李喜和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7): 142-14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65  
    摘要 + 84 )   HTML 2 )    PDF ( 1595KB )( 9 )   

    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牛体外胚胎冷冻保存方案的效率,以优化技术流程。研究比较了仪器玻璃化与手工玻璃化冷冻牛体外胚胎的2 h复苏率、24 h孵化率及45 d初检妊娠率;比较2种程序化冷冻方案冷冻牛体外胚胎的2 h复苏率、24 h孵化率及48 h孵化率;对比牛体外鲜胚、体外冻胚以及体内冻胚45 d移植妊娠率。仪器玻璃化冷冻方案与程序化冷冻方案解冻胚胎的2 h复苏率(72.91%±5.52% vs. 70.91%±6.75%)、24 h孵化率(60.42%±6.33% vs. 58.18%±5.62%)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程序化冷冻中过蔗糖方案的冷冻-解冻胚胎的24 h孵化率(44.23%±3.33% vs. 37.50%±3.58%)显著高于不经过蔗糖的冷冻方案(P<0.05)。牛体外鲜胚、体外冻胚以及体内冻胚移植45 d初检妊娠率分别为56.81%±6.27%、45.00%±6.13%、49.41%±7.55%。在实际应用中,牛体外生产胚胎的冷冻效果与体内胚胎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综上所述,在牛体外胚胎的冷冻保存中,仪器玻璃化与手工玻璃化的效果相当,而程序化冷冻方案中使用高浓度蔗糖可以显著提升冷冻效率。

    不同奶牛粪水还田量对苜蓿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刘青松, 贾艳丽, 徐玉鹏, 肖宇, 刘桂霞, 滕霄, 屈新月, 李洪波, 阎旭东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5): 159-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66  
    摘要 + 119 )   HTML 3 )    PDF ( 1158KB )( 13 )   

    为探讨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粪水还田对苜蓿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5种(0、150、300、450、600 m3/hm2)经固液分离发酵后的奶牛粪水还田量的试验。通过测定不同还田量下的苜蓿产量、品质、土壤养分含量及重金属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粪水还田能显著提高苜蓿干草产量,随着还田量的增加,产量增加显著,600 m3/hm2的处理下苜蓿全年干草产量达到19369.0 kg/hm2;施用粪水不会降低苜蓿的粗蛋白和相对饲喂价值;粪水还田会显著增加土壤的pH和含盐量,同时会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全年不施肥的条件下,各处理土壤中有效氮、速效磷和有效钾均表现为下降水平,随着粪水还田量的增加,下降幅度越小,仅靠粪水还田不能满足全年的苜蓿生长需要,应结合施肥效果更佳。粪水还田会增加土壤中铜、镉、砷、铅、铬等重金属的含量,各重金属含量均以600 m3/hm2的水平下增加最大。综合考虑,建议奶牛粪水还田量控制在300~450 m3/hm2范围内,以实现对苜蓿产量和土壤质量的双重改善。

    羊胚胎移植技术研究进展
    袁筱乐, 康怀艳, 巨敏莹, 李艳艳, 宋岩峰, 刘晓宇, 宋晓越, 董书伟, 屈雷, 杜晓敏, 朱海鲸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4): 119-12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512  
    摘要 + 118 )   HTML 4 )    PDF ( 1170KB )( 184 )   

    胚胎移植技术是一项可加快家畜种群扩大及繁殖速率的现代繁殖技术,在牛、羊、马等动物优良品种推广与迅速扩繁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从羊胚胎移植所涉及的超数排卵技术、同期发情技术以及影响胚胎移植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羊胚胎移植技术的提高及在羊产业中的应用提供思路,为后续技术进步奠定基础。

    中药提取物对海兰褐蛋鸡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张红艳, 张强, 韩姗姗, 殷红, 王建波, 秦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4): 127-13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73  
    摘要 + 136 )   HTML 6 )    PDF ( 1287KB )( 12 )   

    旨在研究中药提取物对海兰褐蛋鸡的生产性能、血液免疫功能以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择健康42周龄的海兰褐壳蛋鸡360羽,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羽蛋鸡。样品A、B、C组在市售普通全价饲料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4%中药提取物复方黄连解毒散HLJDS、白头翁散BTWS、清瘟汤QWT饲喂,对照D组饲喂市售普通全价饲料。预试期7 d,试验期28 d。结果显示:生产性能上,C组蛋鸡的产蛋率极显著高于对照D组(P<0.01),A组蛋鸡的产蛋率显著高于对照D组(P<0.05);A组、C组蛋鸡的料蛋比极显著低于对照D组(P<0.01);在平均蛋重上各组鸡蛋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C组蛋鸡的次蛋率极显著低于对照D组(P<0.01),B组蛋鸡的次蛋率显著低于对照D组(P<0.05);A组、C组整个试验期均无死淘鸡只,而对照D组的死淘率为2.22%。鸡蛋品质上,A、B、C、D各组鸡蛋在蛋形指数、浓蛋白指数及蛋黄指数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照D组出现粪蛋、血斑蛋、畸形蛋、软皮蛋的次品蛋数量要明显高于其他3组,且存在蛋品颜色不均匀的现象。免疫功能上,A组、C组蛋鸡血液中溶菌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D组(P<0.01);C组蛋鸡血清的球蛋白极显著高于对照D组(P<0.01),A组蛋鸡血清的球蛋白显著高于对照D组(P<0.05)。抗氧化性能上,A组、C组蛋鸡血液中T-SOD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D组(P<0.01);A组、C组蛋鸡血液中MDA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D组(P<0.01)。故在日粮中添加一定比例的HLJDS和QWT,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蛋鸡生产性能、减少次蛋率和死淘鸡只,并能提升蛋鸡免疫功能和抗氧化性能,有利于提升蛋鸡养殖经济效益。

    祁连山南麓草原干旱和牧草产量特征及影响
    肖莲桂, 石明章, 白金莲, 雒福佐, 陈安琪, 黄欣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4): 134-14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491  
    摘要 + 108 )   HTML 7 )    PDF ( 1327KB )( 123 )   

    了解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与规律,对充分利用土壤水分资源及应对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基于祁连山南麓高寒草原天峻生态气象观测站2004—2022年解冻期草原土壤水分监测资料,分析了高寒草原土壤相对湿度的年际、季节变化趋势,以及天然草场土壤干旱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围栏内外牧草产量,对比分析了草原整体土壤相对湿度与牧草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祁连山南麓高寒草原整体土壤相对湿度年内逐月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明显,2004—2022年,年、季节和各月整体土壤相对湿度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土壤干旱化程度减轻。祁连山南麓高寒草原虽然各季节干旱出现频次和程度不尽相同,但春、夏、秋三季连旱的概率也较高。各季节各等级干旱发生频次大小均为轻旱>中旱>重旱>特旱,春季中旱和重旱的频率高达34.8%,春末夏初是一年中最为干旱的时段。2004—2022年围栏内和围栏外牧草产量均表现为显著的增加(P<0.05)趋势,围栏内牧草产量增加的变化速率是围栏外牧草产量的1.6倍。通过气象因子分别与整体土壤相对湿度和牧草产量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分别构建的整体土壤相对湿度和牧草产量模型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可在实际业务工作中推广应用。

    苜蓿抗寒突变体生理生化及性状指标分析
    李如来, 冯鹏, 郑海燕, 牛忠林, 靳晓春, 吴丽丽, 蒋佰福, 姜雪琪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5): 122-12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172  
    摘要 + 133 )   HTML 4 )    PDF ( 1328KB )( 704 )   

    为选育在黑龙江省可越冬的理想紫花苜蓿品种。以‘龙牧806’零磁空间诱变处理后二代群体中获得的lm1609、lm1625、lm1704三个抗寒突变体为实验材料,通过测定发芽指标、越冬率、产量特性指标及根系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抗寒性能鉴定。3个突变体发芽指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发芽势、简化活力指数lm1609显著高于lm1625、lm1704,分别为82.05%、469.82 (P<0.05);3个突变体的越冬率都显著低于对照组;突变体和对照6月6日起始株高差异不显著,随着植株生长,7月6日和8月6日lm1609、lm1704显著高于lm1625和对照;突变体lm1609、lm1625、lm1704三者鲜草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对照(P<0.05);三个苜蓿突变体植株根系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均显著高于对照,并且突变体lm1609 POD、SOD最高,分别达到304.85 OD470/(min·g)、208.41 U/g (P<0.05)。lm1609突变体具有较高的抗寒特性及产量特性,是为理想的抗寒突变体材料。

    保水剂在牧草生产和草地沙化治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韩军, 薛焘, 胡宇, 何永涛, 梁欢欢, 晁孝荣, 贠慧玲, 田福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3): 158-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109  
    摘要 + 133 )   HTML 3 )    PDF ( 1078KB )( 18 )   

    保水剂是一类具有快速吸水,缓慢释水特性的高分子聚合物,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应用较多,但在牧草生产、天然草地恢复及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通过对国内外保水剂相关研究的分析,阐明保水剂的作用机制、保水剂在牧草生产及沙化治理中的作用效果和应用前景,旨为保水剂在牧草生产与生态建设中的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