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炔雌醚药物在饵料中的利用率以及改善炔雌醚药饵对鼠类的适口性,筛选高效、安全的农药助剂,并优化饵料配制方法。以黄毛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只饲喂法,测定了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对炔雌醚药饵适口性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配制的药饵中炔雌醚的分布浓度。结果显示,DMSO-炔雌醚药饵的糙米中炔雌醚的含量为炔雌醚药饵糙米中的1.5倍;DMSO可增加炔雌醚的渗透力。此外,雌雄黄毛鼠取食DMSO-炔雌醚药饵量显著低于空白饵料,而对炔雌醚药饵的取食量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雄鼠第3次取食炔雌醚药饵量较空白饵料减少37.3%;雌性黄毛鼠初次取食DMSO-炔雌醚药饵量仅为对炔雌醚药饵取食量的24.1%;且雌鼠对空白饵料的消化率显著高于DMSO-炔雌醚药饵24.6%;DMSO-炔雌醚药饵组鼠体重下降显著。本研究明确了DMSO可以达到快速高效的溶解炔雌醚,且增强其在糙米中的渗透力,可实现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的需求,有望开发为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不育剂配方。
为了优化苯唑氟草酮在玉米田的应用技术。以‘辽单127’玉米(Zea mays Linn.)为测试靶标,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了安全剂环丙磺酰胺和双苯噁唑酸对玉米体内苯唑氟草酮的解毒效果,并通过对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活性的测定初步研究了环丙磺酰胺的解毒机理。结果显示:在苯唑氟草酮有效成分量360 g/hm2茎叶喷雾处理下,7.5、15、30 g/hm2的环丙磺酰胺和双苯噁唑酸均可提高‘辽单127’玉米对苯唑氟草酮的耐药性,株高和鲜重保护率在117%~269%之间。其中,加入环丙磺酰胺15 g/hm2的苯唑氟草酮处理组的株高和鲜重保护率在所有处理组中均达到了最高,株高保护率为133%,鲜重保护率为269%。添加安全剂环丙磺酰胺15 g/hm2后,苯唑氟草酮处理的玉米GSTs比活力在施药后1~9 d内均显著提高,在施药后第5天,GSTs比活力达到最大。结果表明添加安全剂环丙磺酰胺提高了玉米体内GST活性,降低了苯唑氟草酮对玉米生长的抑制作用,减轻了苯唑氟草酮对玉米的药害。
探究秸秆异地覆盖对作物生境病虫草害及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以江西地区重要经济作物茶树和梨树的茶园和梨园为研究对象,在园间定位试验条件下,设置4种秸秆入园覆盖量(7500、15000、22500 kg/hm2和对照0 kg/hm2),比较分析2021年6月夏季和2021年10月秋季茶园和梨园主要病虫草害、不同深度(茶园、梨园0~10 cm、10~20 cm、20~40 cm)土壤生物、温湿度及pH的变化响应。秸秆覆盖可有效降低茶园和梨园主要病虫害的发病率,茶云纹叶枯病和梨轮纹病发病率分别下降53.13%和50.00%;叶蝉、茶尺蠖虫口密度分别下降54.54%和66.66%;秸秆覆盖后茶园和梨园杂草丰富度分别下降为6种和5种;杂草密度分别下降为16.73株/m2和109.73株/m2,均与对照CK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未进行秸秆覆盖的对照CK茶园梨园土壤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相比,秸秆覆盖后茶园梨园土壤中的生物呈现:有益生物增加、不利生物减少的变化趋势。秸秆覆盖可对茶园和梨园土壤具有控温作用,同时对茶园和梨园土壤发挥夏季散热、秋季保温的作用,其中以7500 kg/hm2和15000 kg/hm2秸秆覆盖量作用较好;秸秆覆盖对茶园和梨园的土壤均表现出较好的保湿作用,且3种秸秆覆盖量的保湿作用均较好、蓄水能力强;秸秆覆盖可有效提升茶园和梨园表层土(0~10 cm)的土壤pH,且随着秸秆异地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对深层土(20~40 cm)的土壤pH影响不大。通过秸秆覆盖可大幅改善茶园梨园主要伴生生物群落、提升土壤环境条件,为秸秆高值化利用提供有效途径。
本研究旨在评价释放赤眼蜂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田间效果,为推广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技术提供参考。分别在南宁市马山县古统村和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金光乳业公司设置1个放蜂区,每个放蜂区安排放蜂试验3次,每次每公顷使用150张蜂卡,每张蜂卡含1000头螟黄赤眼蜂。在放蜂前及每次放蜂后调查草地贪夜蛾为害株率、百株虫量和卵寄生率。3次放蜂后,古统村放蜂区平均为害株率由36.33%降至7.60%,平均百株虫量由11.27头降至3.33头,卵寄生率由20.08%提升至100%,为害情况得到控制,卵寄生率大幅上升;金光乳业公司放蜂区平均为害株率由68.40%升至88.37%,平均百株虫量由43.56头降至43.23头,卵寄生率由0升至3.96%,为害情况未得到改善,卵寄生率有所上升。试验中还发现螟黄赤眼蜂与夜蛾黑卵蜂有协同寄生的情况,古统村放蜂区3次放蜂8天后2蜂共寄卵粒56粒,寄生率为100%。可见玉米田中的夜蛾黑卵蜂和螟黄赤眼蜂偏好共同寄生草地贪夜蛾卵块。综上所述,在田间草地贪夜蛾为害较轻时释放螟黄赤眼蜂,可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田间虫口密度,降低为害率,提高卵寄生率,是防控草地贪夜蛾的有效生物措施之一;田间为害较重时,仅靠单一释放螟黄赤眼蜂无法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草地贪夜蛾需把握时机。
利用赤眼蜂(Trichogramma)防治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的生物防治手段,因其操作简便、绿色环保、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在减轻大豆食心虫危害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解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功效以及明确影响赤眼蜂寄生效果的重要因素,综述了国内在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上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和进展。赤眼蜂因其卵寄生性的特性将食心虫消灭在卵初期,具有绿色高效的特点,使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对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研究较为深入,多注重对赤眼蜂防治效果的影响因子的探究。通过分析总结,展望了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发展前景,以期为未来提高赤眼蜂在大豆食心虫防治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为了解析昆虫表型背后的基因调控机制,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克服了传统技术的缺陷,充分体现了细胞异质性,实现了细胞类型的鉴定、细胞的分化轨迹的推导、细胞间互作关系的分析。总结了单细胞转录组在昆虫学研究方面的应用,以期为昆虫表型—细胞—基因的功能研究和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探讨不同处理对烟草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6种不同试验材料用于‘云烟87’根结线虫防治,以烟株生育期、采收烘烤前农艺性状、病情指数、防治效果、经济性状、感官质量评价数据为考量依据,评价不同处理对根结线虫防治及烟草质量的影响。不同处理均对根结线虫防治具有一定作用,处理5和处理7病情指数低,防治效果最好。综合农艺性状、病情指数、防治效果、经济性状、感官质量评价数据,根据地6-2号+有机肥根据地9号组合基础上配施金东旺为最佳,在‘云烟87’根结线虫防控各指标中均有较优良的表现,可以推广使用。
高粱田的阔叶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日趋严重,而能够用于高粱田的除草剂品种有限,导致阔叶杂草的防除比较困难,高粱的产量也受到了巨大影响。因此,生产中迫切需要筛选出对抗性阔叶杂草防效较好的除草剂。试验探讨了不同剂量20%苯嘧磺草胺悬浮剂对高粱田阔叶杂草苯氏蓼、反枝苋和藜的防效。结果表明,中高剂量(60、90 g a.i./hm2)20%苯嘧磺草胺悬浮剂对高粱田阔叶杂草防除效果较好,对阔叶杂草的鲜重防效最高可达97.75%,持效期可达30 d左右,并且对高粱安全,不影响产量,具有减施增效的特点。该试验结果能够为高粱田阔叶杂草的合理防除提供理论依据。
利用多杀霉素结合控制绿豆含水量,测试对绿豆象的致死效果,以期减少多杀霉素的使用量,延缓抗性的产生。控制绿豆含水量采用拌种法测试了多杀霉素对绿豆象成虫与卵的致死效果。结果表明,绿豆象卵与成虫的死亡率随多杀霉素浓度的增加和绿豆含水量的降低而升高;绿豆象卵对多杀霉素更敏感,利用多杀霉素对绿豆象成虫的亚致死LC10浓度处理绿豆象的卵,其死亡率高达65%以上。建议利用多杀霉素控制绿豆象时,将绿豆含水量控制在9.5%~11.5%范围较佳。研究结果为绿豆的绿色仓储治理提供了参考。
为了明确不同比例蚜虫饲喂对异色瓢虫产卵特性的影响,为后续瓢虫人工饲料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试验设计5个处理,分别是饲喂蚜虫减量100%、75%、50%、25%、0%,即A、B、C、D、E,A为全饲料饲喂对照组,E组为全蚜虫饲喂对照组。试验过程中记录各处理异色瓢虫的产卵量、孵化率、死亡率及产卵位置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D组与E组产卵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减量50%及以上的蚜虫饲喂处理异色瓢虫产卵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各处理可收集卵块数量及卵粒数量极显著高于不可收集卵块及卵粒数量,A、B、C组可收集产卵量极显著低于E组;各处理异色瓢虫产卵量跟随时间的变化呈现明显的波动变化,平均4天一个峰值;B、C、D组的孵化率略高于对照组E组,但无显著性差异;雌虫的死亡率普遍高于雄虫的死亡率,死亡率由高到低分别为E组>A组>B组>C组>D组。本研究表明减量25%的蚜虫饲喂没有降低异色瓢虫的有效产卵量,减量50%以上的蚜虫饲喂显著降低了异色瓢虫有效产卵量,明确了不同比例的蚜虫减量饲喂对异色瓢虫产卵特性的影响。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菌和玉米茎基腐菌的室内毒力。针对高效药剂,以孙云沛法评价各配比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己唑醇和咯菌腈对小麦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最高,EC50值分别为0.094 mg/L和0.312 mg/L;咪鲜胺和己唑醇对玉米茎基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最高,EC50值分别为0.088 mg/L和0.593 mg/L。己唑醇和咯菌腈按照不同比例复配对小麦纹枯病菌没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咪鲜胺和己唑醇按照1:5、1:2和1:1比例复配对玉米茎基腐病菌均表现出明显的增效效果,其中1:5配比的共毒系数为212.2,增效作用最为显著,生产上可考虑用于上述病害防治。
为了全面评价生物肥对土壤改良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生物肥方案影响下的不同深度土层中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响应变化。以木醋液、自制酵素、二者混合液及清水对照为处理因子,用五点取样法分别采集0~5 cm,5~10 cm两个土层土壤,鉴定线虫种类,计量线虫丰度,计算多样性指数。酵素和木醋液均增加捕食/杂食性线虫相对丰度,增幅为37%和210%;酵素引发植食寄生线虫“下行”,浅~深土层中相对丰度为29%和64%,酵素、木醋液和混合液处理均引发捕食/杂食性线虫“上行”,浅~深土层中相对丰度分别为65%和18%,43%和21%,48%和5%。酵素、木醋液、混合液都引发植食寄生线虫下行、捕食/杂食性线虫上行;酵素和木醋液均可促进捕食/杂食性线虫相对丰度,而抑制驱避植食寄生线虫。
旨在应用“三防两控”技术,实现再生稻病虫害轻简高效防治。试验设3个试验处理:“三防两控”防治处理、常规防治处理,CK(不施药),3次重复,调查不同防治处理下,再生稻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不同试验处理下再生稻产量和产量构成。结果表明,“三防两控”防治处理效果最佳,对再生稻头季病虫害防效在90%以上,对再生季病虫害防效在75%以上,显著优于常规防治。同时减少农药施药次数2次,减少65.0%固体剂型农药用量和46.23%液体剂型农药用量。“三防两控”防治处理下两季产量均是最高,头季产量较常规防治增产12.05%,再生季产量较常规防治增产56.37%,周年产量较常规防治增产21.14%,CK处理头季产量、再生季产量及周年产量均是最低。“三防两控”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再生稻上的应用具有高产、高效、节本、省工等特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水稻旱青立病是危害水稻生产的一种生理性病害,近年在旱改水田中发生较重,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很大,但因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给该病的防治带来一定难度。通过调查湖南省茶陵县旱改水田2020、2021年水稻旱青立病的发生情况,分析了该病的发生原因,并通过田间试验提出了防治的具体措施。结果表明,2020年茶陵县旱改水田水稻旱青立病的发病穗率与发病粒率分别达到了26.42%、26.96%,2021年两项数据也分别达26.30%、24.00%,2020、2021年造成水稻减产分别为25.11%、22.92%。土壤板结严重、透气性差、有机质含量低、长期淹水灌溉是旱改水田该病发生较重的主要原因。通过采用针对性防治措施,包括增施有机肥、施用硫酸钾、撒施生石灰和科学水管理等,水稻旱青立病的发生得到了有效控制,综合治理区该病的病穗率与病粒率分别仅为1.36%、0.72%,而空白对照区分别达26.30%、24.00%。本研究为旱改水田水稻旱青立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借鉴。
为明确新疆塔城小麦主生产区小麦植株枯死及叶片干枯、斑点的原因,确定致病病原,为该病在田间的有效防治奠定基础。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对染病植株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针刺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观察与rDNA-ITS、EF-1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对鉴定得到的病原菌YE9、YE10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经分离鉴定得到链格孢菌与镰刀菌,其中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与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各20个,分离频率均为13%。F. equiseti、F. acuminatum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佳光照条件为24 h;F. equiseti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最适生长温度为28℃,致死温度为53℃,最适生长pH为6.5;F. acuminatum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最适最适生长温度为20℃,致死温度为50℃,最适生长PH为7.5。该实验明确了镰刀菌可以侵染小麦叶片引起小麦叶枯症状,在国内属于首次报道,为该病害田间有效防治进一步奠定基础。
为加强对农田废弃物大蒜秸秆的综合利用,应用不同有机溶剂对大蒜秸秆进行粗提,不同溶剂的提取效果评价及对提取液进行杀螨活性测定。以提取温度、时间、次数、料液比为影响因素,大蒜秸秆粗提物的质量为结果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并采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显示以95%乙醇作为提取剂的粗提物质量为3.54 g,比丙酮、乙酸乙酯、正己烷、石油醚、乙醚提取剂的效果更好,大蒜秸秆提取物具有杀螨活性。由响应面分析得到最佳提取温度为33℃,提取时间为50 min,提取次数为5次,料液比为1:10,由最佳工艺得到的粗提物溶出量为3.68 g。以二斑叶螨和山楂叶螨供试昆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对二斑叶螨的LC50为5.9403 g/L,对山楂叶螨的LC50为5.1001 g/L,经过提取工艺优化的大蒜秸秆粗提物表现出良好的杀螨活性。为农田废弃物大蒜秸杆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爪哇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对甘薯具有强致病力,为了筛选对2种病原菌防效较好的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多菌灵、甲基硫菌灵、腐酶利、肟菌·戊唑醇、唑醚·代森联、咪鲜胺、中生菌素和四霉素对2株甘薯致病镰刀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对爪哇镰刀菌菌株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的为四霉素和咪鲜胺,EC50分别为1.292、2.145 μg/mL,其次为中生菌素和肟菌·戊唑醇,EC50分别为16.652、28.641 μg/mL,腐酶利、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和唑醚·代森联对爪哇镰刀菌菌株的抑制作用最差,EC50分别为440.540、637.120、680.765 μg/mL和22385.367 μg/mL;对尖孢镰刀菌菌株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的为四霉素、咪鲜胺和肟菌·戊唑醇,EC50分别为0.03、0.131 μg/mL和0.177 μg/mL,其次为中生菌素和多菌灵,EC50分别为3.66、14.408 μg/mL。甲基硫菌灵和唑醚·代森联对尖孢镰刀菌菌株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差,EC50分别为28.611、59.78 μg/mL,腐酶利抑制作用最差,EC50为379.426 μg/mL。四霉素和咪鲜胺对2种病原菌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种病原菌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尖孢镰刀菌对8种药剂的敏感性明显高于爪哇镰刀菌。
研究旨在掌握入侵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云南省的发生发展情况,并提出对其防控策略,防止进一步的传播扩散。于2020年5月—2022年5月通过走访调查,分析和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云南省的入侵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该入侵植物在云南尚处于零散点状发生状态,个别地区有入侵农田的情况发生,且这些发生点是以有意引入或无意传播途径为主。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云南多地发生,且有蔓延发展的趋势,应加强管控并及时防除。
染井吉野樱花腐烂病在国内各樱花种植观赏区均有发生,尤其对树龄大、树势衰弱的染井吉野樱花为害最为严重。为了更好的防治染井吉野樱花腐烂病,明确染井吉野樱花腐烂病病原菌种类、致病性强弱及其发病规律,本研究以玉渊潭公园栽种的染井吉野樱花为研究对象,通过形态学和rDNA-ITS测序的方法对染井吉野樱花腐烂病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利用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桃拟茎点霉菌Diaporthe amygdali、核果壳囊孢菌Cytospora leucostoma、卵鞘座壳菌Pleurostoma ootheca、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是造成染井吉野樱花腐烂病的主要致病菌;染井吉野樱花腐烂病病原菌对不同年龄的染井吉野樱花枝条致病性不同,相比于粗壮的多年生染井吉野樱花枝干,幼嫩的染井吉野樱花枝条更容易感病。因此,在今后的樱花腐烂病防治过程中应对染井吉野樱花顶端嫩梢加强防治。
分离和鉴定辽宁人参主产区根腐病致病真菌,为人参抗病育种、开展根腐病绿色防治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辽宁新宾人参根腐病重发生地块2~5年生病株开展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和纯化。采用琼脂培养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EF-1α序列分析,对菌株开展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最终,分离得到2株菌落形态不同的致病真菌,编号为JS64-1和JS64-3,经鉴定,分别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本研究采用琼脂培养法,开展人参根腐病致病性测定,操作简便,省时高效,结果准确,可为其他植物根部病害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