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植物保护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和厚朴酚对白菜软腐病菌的抑菌活性及抑菌机理初探
    王佳飞, 吕航君, 解佳乐, 蔡瑾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9): 99-10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325  
    摘要 + 40 )   HTML 5 )    PDF ( 1065KB )( 12 )   

    本研究旨在探究和厚朴酚对白菜软腐病菌(Pcc)的抑菌效果和抑菌机理。本试验以Pcc为供试菌株,和厚朴酚为供试化合物,通过抑菌圈法及浊度法测定和厚朴酚对Pcc的抑菌效果;通过细胞壁完整性检测、细胞膜完整性和通透性检测及呼吸作用检测探究其抑菌机理。抑菌实验结果表明,10 mg/mL和厚朴酚抑菌圈直径为23.71±0.86 mm,其最低抑菌浓度为0.0156 mg/mL。和厚朴酚作用后使Pcc胞外AKP活力、PI荧光强度、胞外核酸泄漏量和蛋白质泄漏量显著(P<0.05)升高,使细胞膜电位和总ATP酶活力显著(P<0.05)降低。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和厚朴酚对Pcc具有显著抑菌活性,其通过破坏细胞壁与细胞膜结构完整性、提高细胞膜通透性及抑制Pcc呼吸作用实现抑菌作用。

    党参根结线虫病研究进展
    李勤, 张乔会, 覃章辉, 张哲娴, 殷红清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9): 107-11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82  
    摘要 + 30 )   HTML 4 )    PDF ( 1425KB )( 23 )   

    根结线虫(Root Knot Nematode)寄主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且防治难度大,已对党参种植造成严重威胁,亟需建立高效的综合防治体系。本研究综述了当前党参根结线虫病的危害现状及主要防治技术进展,重点讨论了农业防控、物理防控、化学防控和生物防控等方法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综述发现,在根结线虫的防控中,农业防控是其他防控措施有效实施的关键,化学防控是主要的控制手段,而生物防控正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防控手段。据此,提出了党参根结线虫病的综合防控方案:(1)推行科学的耕作制度与合理的轮作模式;(2)选育与推广抗病品种;(3)精准高效地施用化学农药;(4)协同施用有效的生物菌剂。该方案可为根结线虫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设施果蔬病虫害防控和高效生产投入品研发与应用进展
    邸宁, 刘亚勇, 王欢, 韩平, 秦文韬, 徐希莲, 肖达, 吴俊学, 徐庆宣, 陶燕, 张锦伟, 王甦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6): 20-3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786  
    摘要 + 42 )   HTML 2 )    PDF ( 1358KB )( 21 )   

    本研究旨在综述设施果蔬生产中病虫害绿色防控与高效生产投入品的发展现状,以提升相关投入品技术水平。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系统评述了微生物制剂、绿色农药、天敌昆虫及授粉蜂的应用现状,重点关注其对提升果蔬产量品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研究表明,尽管各类植保投入品在种质资源发掘及单项应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进展,但其联合应用技术仍有待加强。构建以生物防治与生态调控、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科学结合的绿色综合防控体系,是设施果蔬病虫害治理的有效途径;其中,新型生物源和环境友好型投入品的研发与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其在增强作物抗性、提高肥料利用率、抑制土传病虫害及提升果蔬品质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未来研发应注重多种技术的协同集成、投入品的精准高效施用以及成本优化,以推动其规模化应用,为实现设施果蔬生产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统一提供强有力的植保科技支撑。

    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科技创新进展与展望
    万品俊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6): 39-5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57  
    摘要 + 48 )   HTML 2 )    PDF ( 1283KB )( 27 )   

    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水稻生产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病虫害问题日益严峻,对产量和品质构成了重大威胁。本研究介绍了国外主要水稻病虫害及其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技术,分析了中国水稻病虫害的种类、发生情况及目前的防控进展,强调了生物防治和非化学防控技术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中的重要性。针对当前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如科技支持不足、监管不严、防控技术产业化程度低等,提出了“十五五”期间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和重点方向,包括病虫害灾变形成机制的研究、水稻免疫机制与绿色防控技术的开发等。此外,强调了整合新兴科技,如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技术,以提高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控能力,确保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植保无人机不同用水量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王艳秋, 顾啸, 周成, 冒慧颖, 陈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3): 111-11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24  
    摘要 + 90 )   HTML 3 )    PDF ( 1434KB )( 28 )   

    为优化植保无人机施药参数,本研究系统评估不同用水量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旨在为无人机精准施药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采用大疆T40无人机,于2023—2024年在上海松江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30、45、67.5 L/hm2 3个用水量梯度,分别在水稻拔节期和穗期施药,监测病株防效和病情指数防效。(1)拔节期:各梯度防效无显著差异(病株防效85.57%~87.68%;病指防效89.86%~91.34%);(2)穗期:30 L/hm²防效均显著低于其他梯度(P<0.05),45 L/hm2与67.5 L/hm2防效均无显著差异(P>0.05)。2023年病株防效79.71%~91.99%,病指防效89.47%~94.95%;2024年施药后7 d病株防效78.86%~95.01%,病指防效85.30%~94.93%;施药后15 d病株防效73.17%~93.12%,病指防效77.38%~92.46%。(3)经济效益:作业效率随用水量增加呈下降趋势(30 L:4.0 hm2/h→67.5 L:2.67 hm2/h),防治成本随用水量增加提升71.4%(1050→1800元/次)。建议差异化用水量策略:拔节期用水量对防效影响不显著,采用30 L/hm2(兼顾效率与成本);穗期用水量对防效有显著影响,优选45 L/hm2(平衡防效与经济性)。

    中国光肩星天牛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王赫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0): 121-12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290  
    摘要 + 120 )   HTML 3 )    PDF ( 1163KB )( 74 )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对中国杨属、柳属、榆属及槭属等树种具有较强的危害性,基于其生活史隐蔽、寄主范围广、天敌资源匮乏等防治难点,亟需构建高效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本文系统综述了光肩星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分布规律以及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防治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1)构建“星空地”一体化智能监测预警平台;(2)推广环保药剂与精准施药技术;(3)改良天敌生物品系并建立协同释放系统;(4)优化区域多树种配植,形成“预防为主、多措协同”的防控模式。综合策略通过“预防-调控-治理”的递进式干预,兼顾防治效果与生态可持续性,为光肩星天牛的长期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双条杉天牛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张宗侠, 卢明, 李丽娜, 张茂金, 陈秀娜, 武文臣, 马庆辉, 吕娟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7): 108-11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27  
    摘要 + 96 )   HTML 2 )    PDF ( 1079KB )( 283 )   

    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是危害侧柏等柏树的重要害虫,其对林木的破坏力强,可导致严重的生态和经济损失。目前双条杉天牛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属于高度危险的有害生物。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双条杉天牛的发生范围和为害程度呈上升趋势,本研究详细综述了双条杉天牛的分布、发生与传播、取食习性、生理特点、监测预警技术以及在防治策略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研究人员防治双条杉天牛、控制侧柏蛀干害虫的传播蔓延提供参考。

    L-赖氨酸和哈茨木霉菌联用对三七生长、根腐病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金永萍, 刘连金, 任静, 法泽, 李金华, 王慧玲, 吴文涛, 朱有勇, 何霞红, 郭力维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7): 115-12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35  
    摘要 + 86 )   HTML 1 )    PDF ( 2206KB )( 410 )   

    为了探明外源物质对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引发的三七根腐病的协同防治效果,本研究采用L-赖氨酸和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配合施用,开展室内带药平板和室外盆栽试验,明确不同处理对F. solani菌株、三七幼苗生长、根腐病防控及其对三七根际微生物多样性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1 μmol/L L-赖氨酸对F. solani的抑制率仅有13.32%,但显著促进了T. harzianum生长(23.05%)和产孢(173.61%);盆栽试验中,以LTF1处理(1 μmol/L L-Lysine+T. harzianum+F. solani)应用效果最好;与CK(F. solani)相比,三七存苗率、根鲜重和根干重分别提高45.83%、27.45%和33.33%,根腐病发病率降低88.89%。根际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对土壤真菌和细菌多样性均有影响,其中,真菌群落丰度降低最为显著。子囊菌门(Ascomycota,87.27%)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24.54%)为优势菌群,木霉属(Trichoderma,28.57%)、厌氧粘细菌属(Anaeromyxobacter,2.47%)及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1.96%)等功能菌属显著富集,与根腐病发病率呈负相关。本实验结果为L-赖氨酸和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联用防控三七根腐病提供生态治理新策略。

    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刘东亮, 曾凯, 刘春海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7): 126-13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53  
    摘要 + 139 )   HTML 2 )    PDF ( 1077KB )( 191 )   

    植物源农药是从植物中提取加工的自然农药,通过综述其活性成分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可为植物源农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本文系统梳理了传统提取法和现代提取法的基本原理、应用实例及提取效果。传统提取法如浸渍法、索氏提取法,操作简便、成本低,但提取效率有限且易污染,快速萃取法虽能提高提取效率,但仍受限于溶剂选择和提取条件。现代提取技术如微波辅助提取、超声波萃取显著提效增纯,超临界流体萃取能实现高效的分离纯化,罐组式动态逆流提取通过优化流程布局提高了提取效率,膜分离技术和高速逆流色谱则实现了成分的进一步纯化。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多样,传统与现代提取技术各有优劣,未来应根据植物源农药的特性和生产需求,科学合理地选择与应用提取、纯化方法。

    百合鳞茎贮藏病害及保鲜现状研究进展
    郭宏坚, 刘超群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4): 120-12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03  
    摘要 + 132 )   HTML 0 )    PDF ( 1161KB )( 594 )   

    本综述旨在探讨百合的保鲜贮藏条件及其鳞茎病害对贮藏效果的影响,分析现有保鲜技术及植物精油抑菌保鲜的应用前景。通过整理现有的百合鳞茎贮藏病害类型、现有保鲜技术及植物精油的抑菌效果,评估不同保鲜技术对保鲜效果的影响,做出总结并提出相应建议。百合在贮藏期间的主要病害是鳞茎腐烂病,该病病原菌主要有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共享镰刀菌、层出镰刀菌、假短孢弯孢菌等,常用的保鲜技术有物理保鲜技术、化学保鲜技术、生物保鲜技术和复合保鲜技术。此外,植物精油在抑制病原菌生长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为百合更好地保鲜贮藏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进展可以为百合的保鲜技术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瑞香狼毒对3种仓储害虫的毒力及趋性影响
    李锋, 裴乐, 赵亚波, 张倩, 侯勇跃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4): 126-13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92  
    摘要 + 113 )   HTML 3 )    PDF ( 1334KB )( 221 )   

    本研究旨在挖掘仓储害虫的新型植物源药剂,并有效开发利用毒草——瑞香狼毒。以新鲜瑞香狼毒不同器官与提取物为试材,采用熏蒸与趋避方法,对3种常见仓储害虫进行测试。结果发现,瑞香狼毒在常规几种提取液中,石油醚提取物活性最强。瑞香狼毒花、叶、根、地上部分、茎石油醚提取物对杂拟谷盗的致死中浓度分别是:9.80、19.59、29.89、39.94、51.32 mg/L;瑞香狼毒花的石油醚提取物对杂拟谷盗、赤拟谷盗、米象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9.80、14.47、18.66 mg/L。杂拟谷盗趋向于瑞香狼毒及其提取物,米象对其具有趋避性。瑞香狼毒花石油醚提取物可以作为仓储害虫的植物源药剂开发利用。

    葡萄孢属菌株HY-021对藜的侵染机制研究
    朱海霞, 李欢, 程亮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1): 146-15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81  
    摘要 + 106 )   HTML 0 )    PDF ( 1462KB )( 86 )   

    为了明确除草活性菌株HY-021对藜(Chenopodium album L.)的侵染作用机理,利用电镜扫描技术观察该菌株接种藜后对藜叶片的侵染过程,并使用生理指标测定法对接种后藜植株体内活性物质含量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HY-021菌株的菌丝通过气孔侵入叶片组织,并寄生繁殖产孢,逐渐破坏组织,同时叶片表面开始失绿并伴随着病斑的形成,最终导致植株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HY-021菌株接种于藜植株后体内MDA含量逐渐升高,SOD、CAT、POD的活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明该菌株对植株生理防御机制中的酶有多方面的影响,接种后引起植物广泛的代谢变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总体上高于对照,表明受到菌株侵染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植物的抵御能力增强。

    密度对十斑大瓢虫不同虫态生存的影响
    梁辉, 邓全, 刘国, 陈河竹, 马鹏, 李斌, 刘东阳, 余佳敏, 江连强, 蒲德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8): 105-11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30  
    摘要 + 118 )   HTML 4 )    PDF ( 1368KB )( 14 )   

    为了明确不同容积-密度组合饲养对十斑大瓢虫各虫态发育历期、存活率及蛹和成虫重量的影响,在25℃、相对湿度60%~80%、光照周期10 L:14 D条件下,通过组合3种容器(A:1000 mL;B:1500 mL;C:2000 mL)和3种密度(15、20、25头),饲喂、记录、分析十斑大瓢虫各虫态发育历期、存活率以及蛹和成虫重量。研究结果表明,十斑大瓢虫的存活曲线随龄期增长呈“S”型下降趋势,各处理发育历期从长到短依次为C3>C1>A1=C2>A3>A2=B2>B1>B3,B组的平均发育时间最短。各处理1—2龄幼虫期和蛹期存活率较低,B2处理的成蛹率为76.67%,成虫率为73.33%,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蛹期的重量从高到低依次为A1>C2>C3>B1>A3>C1>B3>A2>B2,成虫的重量从高到低依次为B1>B3>B2>C2>C3>C1>A2>A3>A1。综上所述,十斑大瓢虫较优饲养容器应选择B2处理,即1500 mL饲养密度为20头/盒最佳。本研究为十斑大瓢虫幼虫的高效繁育提供理论基础。

    中国中华鼢鼠的研究进展
    秦姣, 姚丹丹, 裴帅帅, 郭淑红, 冯志勇, 秦萌, 田洪岭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8): 111-11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47  
    摘要 + 245 )   HTML 6 )    PDF ( 1182KB )( 30 )   

    近年来中华鼢鼠在一些省份再次进入种群高发期,为加强中华鼢鼠的基础研究和防治工作,总结分析了中华鼢鼠的生态学特性、危害特征、暴发成因、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加强和完善对中华鼢鼠的种群监测和危害评估工作的建议,以生态优先、环境友好的防控新技术、新产品为核心,探索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有效控制中华鼢鼠种群数量,保护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稳定。研究旨在为中华鼢鼠的防治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黑水虻幼虫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测试
    张文博, 李峰鑫, 陈烁, 彭才望, 王运生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5): 130-13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22  
    摘要 + 139 )   HTML 4 )    PDF ( 1175KB )( 14 )   

    本研究旨在探讨黑水虻幼虫对吡虫啉的敏感性,以评估农药残留对其生长的影响,为黑水虻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生物测定法,对5日龄和7日龄的黑水虻幼虫分别进行了0.1、0.5、1、2 mg/kg等4种浓度的吡虫啉毒性测试,测定其死亡率和体重等指标,对照组为DMSO和空白对照。结果表明,对于7日龄的幼虫,在0.1~2 mg/kg的浓度范围内,7 d后黑水虻幼虫的致死率为3.3%~17.3%。当浓度≤0.5 mg/kg时,吡虫啉能显著促进黑水虻体重增长。在持续暴露于含吡虫啉饲料的条件下,0.1 mg/kg的处理使得黑水虻幼虫的单头虫重比对照组增加了16.4%。而在接触含吡虫啉饲料3 d后转为普通饲料,0.1 mg/kg和0.5 mg/kg的处理单头虫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6.2%和21.4%。低浓度吡虫啉对黑水虻幼虫生长无明显不利影响,且能促进其体重增长,这为进一步研究黑水虻的刺激效应提供了思路。

    基于迁移学习ResNet-18的水稻病虫害识别研究
    张志从, 崔东, 郭金锋, 吾木提·艾山江, 李亮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 109-11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87  
    摘要 + 182 )   HTML 3 )    PDF ( 2009KB )( 850 )   

    为提高水稻病虫害图像自动识别的准确性并进而有效指导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本研究采用迁移学习和ResNet-18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整理网络开源植物病害数据,获取水稻白叶枯病、稻瘟病和东格鲁病等9种水稻病虫害和1种健康叶片的图像数据,共计11414张用于模型训练,同时拆分30%的数据作为测试集。并在ResNet-18、GoogLeNet、VGG-16、MobileNet-v2等6种预训练模型的基础上,对迁移模型进行一系列的参数调整,以优化迁移学习模型。结果表明:(1)在模型训练参数一致情况下,本研究模型ResNet-18较MobileNet-v2、AxeNet、VGG-16、、GoogLeNet、SqueezeNet和原ResNet-18模型相比,不仅验证精度显著提高,损失值还最低,模型最终精度为96.97%;(2)相比于原模型,所有迁移学习后模型的训练精度提高较为明显,所提高精度分布在5.03%~13.90%。优化后的训练模型具有识别速度快、准确率提高的特点,可以准确、快速地识别出病害类型,为作物病害的自动诊断提供支撑。

    不同药剂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刘燕, 韩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 117-12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86  
    摘要 + 154 )   HTML 7 )    PDF ( 1220KB )( 48 )   

    本研究旨在评估几种化学防治药剂对山东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通过选取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72%甲霜灵锰锌、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和100亿个/g 枯草芽孢杆菌生物制剂,设对照与处理组,监测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和产量。结果表明,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控制病情效果显著,2020年3次用药后病情指数分别为3.21、5.13和6.02,防治效果超80%,最高达85.14%,增产27.9%;2021年3次用药病情指数分别2.95、4.75和5.45,防治效果超84%,增产26.0%。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防治效果略逊但优于其他药剂。强调了根据地区特定条件选择防治药物的重要性,并推荐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作为该区域马铃薯晚疫病的优选防治药剂,研究结果为农民提供了科学的防治指南。

    取食银杏的粗狭肋鳃金龟肠道可培养细菌的分离鉴定研究
    陈杰, 龙婷, 曹易蓉, 孙淦琳, 王文倩, 申开元, 金思同, 蔡浩升, 陈斌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 123-13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100  
    摘要 + 102 )   HTML 3 )    PDF ( 1535KB )( 17 )   

    对取食银杏叶的粗狭肋鳃金龟成虫肠道可培养细菌进行分离鉴定,为粗狭肋鳃金龟寄主适应性机制研究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分别采用LB、NA和TYA培养基分离培养,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对取食银杏叶的粗狭肋鳃金龟雌性和雄性成虫肠道可培养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探究取食银杏叶的粗狭肋鳃金龟肠道可培养细菌物种多样性。粗狭肋鳃金龟雌性和雄性成虫肠道可培养细菌组成结构不同,其中雌成虫肠道可培养细菌有4门11科13属14种,优势菌门、科、属和种细菌分别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芽孢杆菌属Bacill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其丰度分别为86.58%、86.56%、62.59%和61.64%;雄成虫肠道可培养细菌有3门6科7属11种,优势菌门、科、属和种分别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片球菌属Pediococcus、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pentosaceus,丰度分别为98.64%、37.74%、34.68%和34.68%。从优势种细菌来看,雌虫肠道优势种细菌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丰度为61.64%,而雄虫肠道优势种细菌为高山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和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pentosaceus,相对丰度分别为31.91%和34.68%。粗狭肋鳃金龟雌性和雄性成虫肠道共有的可培养细菌有2种,分别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pentosaceusSphingomonashumi。取食银杏叶片的粗狭肋鳃金龟成虫肠道可培养细菌物种多样性丰富,肠道细菌物种组成随雌、雄性别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优势种也不同。

    陕西关中枣区枣疯病介体昆虫种类鉴定及种群消长动态分析
    翟颖妍, 张锋, 田天祺, 杨艺炜, 曹东平, 洪波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35): 119-12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29  
    摘要 + 133 )   HTML 3 )    PDF ( 1268KB )( 138 )   

    为预防和控制陕西关中枣区枣疯病,明确枣疯病潜在的介体昆虫种类,确定主要叶蝉的种群消长动态,于陕西省大荔县3块枣疯病发病严重的枣园,利用黄板诱捕法,从2022年4—10月对枣园的潜在介体昆虫进行调查和鉴定,并基于16SrDNA基因对昆虫枣疯病植原体携带率进行分析。发现潜在介体昆虫11种,包括多彩斑翅叶蝉、片突菱纹叶蝉、凹缘菱纹叶蝉、一点木叶蝉、小绿叶蝉、条沙叶蝉、茶扁叶蝉、异色对纹叶蝉、褐三刺角蝉、灰飞虱和绿盲蝽。不同昆虫的种群消长动态表明,多彩斑翅叶蝉、片突菱纹叶蝉和凹缘菱纹叶蝉为枣园的优势种,相对丰度分别为58.38%、15.68%和10.32%。叶蝉成虫的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多彩斑翅叶蝉有4个数量高峰,片突菱纹叶蝉和凹缘菱纹叶蝉均有2个数量高峰。枣疯病植原体PCR检测结果表明,片突菱纹叶蝉、凹缘菱纹叶蝉和灰飞虱样本中枣疯病植原体携带率分别为13.33%、12.67%和10.00%,其他昆虫中未检测出枣疯病植原体。本研究首次在灰飞虱体内检测到枣疯病植原体,表明灰飞虱可能为潜在的枣疯病介体昆虫。对介体昆虫的监测与防治有利于控制枣疯病的流行与蔓延,研究旨在为以阻断枣疯病传播链为目的的介体昆虫防治提供参考。

    农药增效剂对灭幼脲的增效作用
    孙妍, 赵红盈, 石春玲, 李玉泉, 梁新宇, 黄颖, 韩爽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35): 125-12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20  
    摘要 + 118 )   HTML 1 )    PDF ( 1253KB )( 10 )   

    研究旨在探讨一种复合型农药增效剂对杀虫剂的增效作用,该增效剂主要成分包括复合型改性植物油、复合型糖醇类物质以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设置不同浓度灭幼脲加增效剂的处理共计10组,以清水、清水加农药增效剂作为对照组,通过室内生物测定添加农药增效剂的灭幼脲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杀虫效果,及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化蛹率的影响,来明确其增效作用。结果表明,施用灭幼脲30%与农药增效剂混剂72 h后的杀虫效果提升了46.55%。由此可见,农药增效剂对灭幼脲的杀虫效果具有增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