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植物保护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农药增效剂对5种杀虫剂物理性质的影响
    孙妍, 赵红盈, 石春玲, 李玉泉, 梁新宇, 黄颖, 韩爽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1): 121-12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91  
    摘要 + 27 )   HTML 2 )    PDF ( 1317KB )( 15 )   

    旨在明确农药增效剂(主要成分为复合型改性植物油,复合型糖醇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对高效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烟碱·苦参碱、吡虫啉和灭幼脲5种杀虫剂物理性质的作用效果,以探究其增效机制。通过测定农药增效剂对以上5种杀虫剂的表面张力、接触角、扩展直径、最大持留量等物理指标的影响,来阐明其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农药增效剂和5种杀虫剂的混用在物理性质方面都表现出各不相同的改善。由此可见,农药增效剂对5种杀虫剂的物理性质作用效果明显具有增强药效的基本条件,对其杀虫效果的增效作用需进行进一步的生物测定来验证。

    粮食储藏环境对储粮害虫影响的研究进展
    宋群, 韦柳利, 王增澔, 陈海鹏, 孙艳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1): 127-13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13  
    摘要 + 14 )   HTML 1 )    PDF ( 1064KB )( 2 )   

    粮食的储藏环境影响储粮害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存活数量及种群动态,主要影响因子有温度、湿度、食料、气体等。为明确不同环境因子对储粮害虫发生发展的影响,综述了近年来不同储藏环境对储粮害虫影响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储粮害虫对环境的要求因种而异,其生长发育、生殖潜能、生命力、季节性行为活动等会随着粮食储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近年来,利用环境因子调控储粮害虫危害的研究越来越多,多注重于通过温湿度和气体调控等方式来防控储粮害虫,以达到绿色储粮的目的。通过分析总结,展望了利用环境因子防治储粮害虫的发展前景,为未来害虫防治手段的选择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对技术设备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肺形侧耳和白星花金龟幼虫对11种林果枝条废弃物联合转化能力比较
    赵威, 赵传岳, 孔昊, 谢兴同, 王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1): 134-14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412  
    摘要 + 13 )   HTML 0 )    PDF ( 1365KB )( 3 )   

    为了探究腐生型食用菌——肺形侧耳和腐食性昆虫——白星花金龟幼虫对11种林果木枝条废弃物的联合转化能力,首先利用肺形侧耳PL2菌株对不同林果木枝条进行生物转化,测定其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产量、子实体多糖含量以及子实体浸提液的抗氧化活性;之后采用白星花金龟幼虫对基于11种林果木枝条的肺形侧耳菌糠进行生物转化,并使用Hassan方法综合评价了肺形侧耳与白星花金龟幼虫对11种林果木枝条的联合转化效果。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林果木枝条对肺形侧耳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产量、子实体多糖含量以及子实体抗氧化活性均产生显著差异,在榉木中菌丝生长速度最快(10.05 mm/d),在金银花枝条中生物学效率最高(68.95%),在桃木中多糖含量最高(9.52%),在杨木中综合抗氧化性最强(OD 0.6409)。进一步研究发现,肺形侧耳与白星花金龟幼虫对11种林果木枝条的联合转化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对金银花枝条的联合转化效果最优,1 kg金银花枝条可产生846.19 g肺形侧耳子实体,使白星花金龟幼虫虫体增重45.97 g,产生499.54 g虫砂。本研究结果表明,肺形侧耳与白星花金龟幼虫对林果木枝条废弃物的联合转化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为林果木枝条废弃物资源的生态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湖北襄阳地区水稻落粒、杆枯等不正常生长现象的解析
    杨小林, 薛敏峰, 张舒, 李进波, 吕亮, 常向前, 张佑宏, 龚艳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8): 112-1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52  
    摘要 + 48 )   HTML 1 )    PDF ( 1831KB )( 5 )   

    襄阳地区是湖北省重要的粮仓地,稻-麦轮作是当地主要的栽培模式。农户多年自留种后水稻生产上出现落粒和穗腐,为了探讨引起水稻不良生长的原因,进行现场取样和调查分析。采用形态特征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市场所购‘黄华占’作对照、经41对水稻分子特异性标记检测,以及使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化学药剂对分离到的病原菌的毒力。结果表明:病样分离获得4种致病菌,分别为稻黑孢菌、层出镰孢菌、木贼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显示农户连续6年自留的‘黄华占’种子未发生变异,连续6年自留的稻种播于免耕田中,所获的稻谷有12个指纹不同于对照,表明自留6年的‘黄华占’稻种在田间生长中出现变异;70%唑醚·丙森锌WG和23%醚菌·氟环唑SC对致病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多年连续留种会引起稻种生命力衰减,导致田间水稻长势衰弱,易遭受病害侵袭,出现异常生长现象。正确用种、科学管理及适期药剂防治是保障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举措。

    芝麻茎点枯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肖鸿勇, 王丽红, 阴长发, 黄建华, 陈洪凡, 兰波, 杨迎青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8): 119-12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94  
    摘要 + 40 )   HTML 2 )    PDF ( 1606KB )( 6 )   

    介绍了芝麻茎点枯病的病原菌和发病症状;从发生条件、传播途径及流行时间和气候条件与发病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芝麻茎点枯病的流行规律;从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和合理轮作等方面介绍了芝麻茎点枯病的农业防治措施;从种子处理、土壤消毒、杀菌剂对病菌抑制作用测定和农药防治等方面介绍了主要药剂防治措施。认为对芝麻茎点枯病的防治,应在以选用抗病品种、科学管理、合理轮作等农业防治措施的基础上,适时采取土壤消毒、种子处理、农药喷施等药剂防治措施的综合防控模式,既能较好地控制病害的发展,又能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2种药剂在海南不同季节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
    韩冬银, 李磊, 朱俊洪, 符悦冠, 张方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8): 126-13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32  
    摘要 + 69 )   HTML 7 )    PDF ( 1369KB )( 7 )   

    为弄清冬季施用药剂防治海南红火蚁能否取得良好的防控效果,对比了0.6%高效氯氰菊酯粉剂与0.08%茚虫威饵剂2种药剂在冬、夏季的防效差异。结果表明:药后时间、季节差异、药剂种类对红火蚁蚁巢的防治效果均影响明显,冬季于药后7~30 d范围,0.6%高效氯氰菊酯粉剂对红火蚁蚁巢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0.08%茚虫威饵剂,夏季于药后15~45 d范围,0.08%茚虫威饵剂对红火蚁蚁巢防治效果高于0.6%高效氯氰菊酯粉剂;0.08%茚虫威饵剂冬季对红火蚁蚁巢的防治效果随药后时间增加而上升,药后45 d最高(82.03%),夏季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15 d达92.49%,与30、45 d无显著差异;0.6%高效氯氰菊酯粉剂对红火蚁蚁巢的防治效果随药后时间的增加而下降,但冬季的下降速度慢于夏季。2种药剂对红火蚁工蚁的防治效果随药后时间的增加而下降;0.08%茚虫威饵剂对工蚁的防治效果除药后7 d外,冬季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夏季;0.6%高效氯氰菊酯粉剂对工蚁的防治效果7~30 d内无明显差异,但在45 d时冬季(97.86%)明显高于夏季(80.57%)。综上,海南冬季天气晴好,且气温在13~21℃时,可选用0.08%茚虫威饵剂或0.6%高效氯氰菊酯粉剂对红火蚁实施防控,防控后防控效果的评价延后至药后30~45 d开展。

    云南昭通市2021年草地贪夜蛾成虫种群动态及物理防控效益分析
    周光信, 马永翠, 任佳昕, 盛亦伟, 李永萍, 彭明春, 冯正军, 李平松, 王崇云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8): 132-13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87  
    摘要 + 56 )   HTML 2 )    PDF ( 2098KB )( 19 )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自入侵以来就对中国粮食生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明晰昭通市草地贪夜蛾种群动态、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是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保障。2021年对云南省昭通市草地贪夜蛾成虫动态进行全年定点监测,并建立防控示范区对防控方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昭通市的草地贪夜蛾成虫于3月1日起开始陆续出现;出现时序由西南向东北发展;(2)草地贪夜蛾成虫发生主要集中在巧家县、鲁甸县、永善县、彝良县、昭阳区和大关县;(3)昭通市西南部巧家县和永善县4—6月为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最多时期,鲁甸县、彝良县、昭阳区8月出现大量草地贪夜蛾迁入;(4)性诱、灯诱、性诱+灯诱混合防控的物理诱控方式能够显著降低草地贪夜蛾的危害,减少玉米产量损失,其中性诱+灯诱混合防控方式效果最为显著。

    河套灌区向日葵菌核病发生等级预报
    刘伟, 王慧敏, 孔德胤, 苏元红, 包佳婧, 孔鸣川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8): 140-14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33  
    摘要 + 50 )   HTML 2 )    PDF ( 1334KB )( 14 )   

    根据2000—2021年河套地区向日葵菌核病中心菌株的出现期、始盛期和发生程度和同期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向日葵菌核病发生周期和程度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并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方程。结果表明,温度和湿度是影响菌核病发生的关键因素。降水量、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对菌核病的发生时间和程度也有重要影响。通过逐步回归建立3个预测模型,均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历史数据拟合效果较好,2021年的测试结果较好,2022年投入实际业务运行。

    苏云金芽胞杆菌Cry毒素的研究现状
    符百文, 许炼, 郑梅霞, 朱育菁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5): 88-9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507  
    摘要 + 55 )   HTML 2 )    PDF ( 1368KB )( 14 )   

    苏云金芽胞杆菌是应用最为成功的微生物杀虫剂,它产生的最大一类杀虫蛋白是Cry毒素,其田间应用是防治农业害虫和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Cry毒素具有针对宿主生物速效、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低、对环境友好和可降解等优势。本研究简述了Cry毒素在投入农业使用中产生的昆虫抗性问题,归纳了Cry毒素结构和功能、作用机制、蛋白结构域、昆虫抗性等研究现状,总结了表观遗传机制、受体调控、原生肠道菌群促进抗性的三大特点,分析了对抗性昆虫的应对措施,认为人工选择新型耐药昆虫以预见可能的耐药途径、Cry毒素进行定向进化和田间交互使用策略是研究重点。本文旨在为Cry毒素在农业生物防治中的成功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甘肃省张掖市玉米黑髓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祁娜, 许永锋, 王爱文, 何树文, 杨成德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5): 97-10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164  
    摘要 + 53 )   HTML 5 )    PDF ( 2145KB )( 14 )   

    为明确引起甘肃省张掖市玉米黑髓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21年9月,在甘肃省张掖市采集具有典型病害症状标本,利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致病性;利用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于病样中共获得39株分离物,能引起与田间症状相一致的病原菌30株,表现症状为根茎腐烂型、根腐型和茎腐型3类。根据形态特征将30株病原物均鉴定为镰孢霉属真菌,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将30个致病镰孢霉菌分别鉴定为拟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茄病镰刀菌(F.solani)、变红镰刀菌(F.incarnatum)和柔毛镰刀菌(F.flocciferum),其分离频率依次为50.00%、20.00%、16.67%、6.67%、3.33%和3.33%,其中拟轮枝镰刀菌为张掖市玉米黑髓病的优势致病菌,首次报道柔毛镰刀菌可以侵染玉米。该研究结果为玉米黑髓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十斑大瓢虫对豆蚜的捕食特性研究
    魏莲, 刘虹伶, 伍兴隆, 陈河竹, 彭应力, 肖科军, 蔡鹏, 房超, 李跃建, 蒲德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5): 105-10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167  
    摘要 + 49 )   HTML 2 )    PDF ( 1391KB )( 10 )   

    为明确十斑大瓢虫对豆蚜的捕食能力和捕食规律,将野外采集的十斑大瓢虫置于室内饲养2代,再测定其各龄幼虫及雌、雄成虫对豆蚜的捕食量,以倒数法拟合Holling II圆盘方程,明确了十斑大瓢虫对豆蚜的捕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十斑大瓢虫对豆蚜的捕食量随着虫龄增加而逐渐增加,当N→∞时,十斑大瓢虫的1~4龄幼虫以及雌、雄成虫在1 d内对豆蚜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0.1628、158.7003、556.3928、988.1128、841.0084、589.4011头。十斑大瓢虫幼虫对豆蚜的捕食量与日龄的拟合方程为y=3.9123x2.2092(R2=0.8093),随着日龄的增加捕食数量呈指数关系逐渐增加。雌、雄成虫对豆蚜的捕食量与日龄的拟合方程分别为y=0.9453x2-28.274x+827.44(R2=0.456)和y=0.8762x2-31.511x+635.38(R²=0.7188),随着日龄期的增加捕食数量逐渐降低。

    基于Citespace的农业害虫斜纹夜蛾研究进展与热点可视化分析
    刘迪, 汤胡欣, 蒋琴杰, 周亚男, 唐鑫, 安丰轩, 马婷婷, 李黄开媚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5): 110-12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186  
    摘要 + 59 )   HTML 4 )    PDF ( 3371KB )( 16 )   

    为更全面了解当前斜纹夜蛾的研究现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斜纹夜蛾相关文献为对象,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对比分析,分别从作者、机构和关键词3个方面绘制了可视化图表,对斜纹夜蛾演进趋势、研究热点进行了归纳总结。结果表明,国内外斜纹夜蛾的研究一直以防治为主。近年来,中国对斜纹夜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防治过程中化学农药的不合理施用,导致土壤和环境的破坏,并诱导斜纹夜蛾进化出了抗性机制。在提倡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大背景下,关于斜纹夜蛾的防治措施多趋向生物防治,而国外的研究多注重其内部结构及病毒杀虫剂。由此,当前对于斜纹夜蛾的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为生物和化学防治的结合,研究出高效低污染的防治手段或杀虫剂;二为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和内部构造的研究,在不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降低害虫的种群数量,减少危害。

    丙硫菌唑与丙环唑混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联合毒力及田间防效
    陈宏州, 王兵兵, 王陈斌, 张新建, 杨红福, 徐超, 张建华, 朱凤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 114-12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559  
    摘要 + 67 )   HTML 5 )    PDF ( 1312KB )( 12 )   

    为研发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新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检测了丙硫菌唑、丙环唑及其7种配比混剂对赤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优选配比制剂对赤霉病、籽粒DON毒素、白粉病和叶锈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丙硫菌唑与丙环唑配比为1:1时增效系数为2.4375,增效最显著。田间药效试验中,40%丙硫菌唑∙丙环唑可分散油悬浮剂(OD)600 g/hm2对赤霉病病指防效和籽粒DON防效分别为93.46%和91.26%,2次药后21 d对白粉病和叶锈病病指防效分别为93.50%和93.19%,均高于常规药剂戊唑醇和多菌灵,并且对小麦生长安全。40%丙硫菌唑∙丙环唑OD对赤霉病和籽粒DON毒素防效优良,同时对白粉病和叶锈病兼治效果优良,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栽培密度对滇重楼生长、病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陈以相, 杨俊华, 徐文果, 李学梅, 朗成伟, 丁家盛, 段明月, 尹其代, 唐李军, 许彦国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 121-13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1050  
    摘要 + 68 )   HTML 3 )    PDF ( 2248KB )( 18 )   

    为滇重楼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将三年生健康苗在大田遮荫栽培模式下以不同行距种植,调查不同龄期滇重楼的农艺性状及主要病害的发生情况。种植4 a后,检测七年生滇重楼产量和根茎总皂苷含量。结果表明,栽培密度对滇重楼生长、病害、产量及品质有显著的影响。株行距20 cm× 20 cm时滇重楼长势突出、丰产性和药材品质最好;低于此密度,植株生长发育好、病害发生轻、总皂苷含量高,但单位面积的产量较低;高于此密度,株高、茎粗、叶长、叶宽、块茎长、块茎粗、休眠芽长和块茎鲜重降低,且茎腐病和根腐病显著加重,根茎中总皂苷的含量显著降低。因此,在云南省德宏州及生态条件相似区域推荐滇重楼栽培以株行距20 cm×20 cm(25×104苗/hm2)为宜。

    凯里市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刘毅, 杨通武, 李贵发, 朱莲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 131-13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54  
    摘要 + 136 )   HTML 6 )    PDF ( 1213KB )( 23 )   

    为黑线姬鼠预测预报、防控及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依据,探讨其种群数量、种群组成的年度、月份、季节变化规律。在稻田、旱地耕作区采用夹夜法,对贵州省凯里市1984—2022年稻田、旱地耕作区黑线姬鼠捕获率进行年度、月份、季节种群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在该地区主要分布于稻田区和旱地耕作区,占总鼠数的62.36%,各年度间种群组成比例在50.69%~94.44%,为当地绝对优势鼠种,是主要的监测和防控对象。不同年度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各年度间平均捕获率为0.70%~6.38%,相互间存在9.11倍差异,平均捕获率为3.92%;1984—1992年捕获率较高,平均为4.86%,处于种群密度较高的波动较大状态;2011—2022年捕获率较低,平均为1.20%,处于种群密度较低的稳定状态。不同月份及季节间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月份以7月最高,2月最低,捕获率分别为3.52%、0.95%;不同季节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捕获率分别为3.05%、1.29%。该分析得出黑线姬鼠是凯里市鼠类绝对优势种,近10 a来处于种群密度较低的稳定状态,7月和夏季种群数量最高;该研究为黑线姬鼠列为凯里市主要鼠类监测、防控对象,为准确做出预测预报,制定合理的综合防控措施及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低温对绿盲蝽成虫耐寒性及主要耐寒物质的影响
    许敏, 陈利珍, 李文静, 万鹏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5): 144-14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46  
    摘要 + 74 )   HTML 2 )    PDF ( 1300KB )( 24 )   

    旨在明确低温下绿盲蝽的存活能力、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以及体内主要耐寒物质含量的变化,探究低温下绿盲蝽的耐寒能力以及生理响应。设置不同低温处理,测定绿盲蝽成虫的存活率;采用热电偶法,测定不同低温和时间组合下绿盲蝽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利用生理生化测定法比较山梨醇、葡萄糖、海藻糖、果糖等生化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5、-10℃处理24 h及以上时间后,绿盲蝽成虫存活率均为0;0、5、15℃处理24 h及以上时间后,绿盲蝽成虫存活率均达96%以上。低温处理能够降低绿盲蝽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以5℃处理24 h时下降幅度最大;但处理时间进一步延长至48 h和96 h后,不同低温均不能有效降低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低温下绿盲蝽成虫体内的耐寒物质含量发生变化:处理24 h后,果糖含量在15℃下增加;处理48 h后,在10~15℃的低温下,果糖、葡萄糖、海藻糖、山梨醇含量增加。研究结果为揭示绿盲蝽的耐寒机理及其预测预报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息烽县黑线姬鼠形态特征及繁殖特征变化
    李梅, 徐加林, 尹文书, 敖成红, 宋致书, 杨再学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5): 150-15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966  
    摘要 + 68 )   HTML 4 )    PDF ( 1291KB )( 27 )   

    为探讨黑线姬鼠形态特征、繁殖特征和年龄结构变化,为其预测预报及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对贵州省息烽县2015—2022年捕获的315只黑线姬鼠种群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平均体重为26.09 g,平均胴体重为19.96 g,平均体长为88.84 mm,平均尾长为77.11 mm,平均后足长为18.75 mm,平均耳长为10.35 mm。不同性别体重、胴体重、体长、尾长、后足长、耳长差异不显著。不同年龄组体重等形态特征差异显著,均随种群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不同季节体重、后足长、耳长差异极显著,胴体重、体长差异显著,尾长差异不显著。胴体重、体长、尾长、后足长、耳长与体重之间呈极显著的同步增长趋势。研究期间,平均怀孕率为20.81%,平均胎仔数为4.97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72.89%,雌雄总性比为0.90,平均繁殖指数为0.4889。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明显不同,其主要繁殖群体是成年Ⅰ组、成年Ⅱ组和老年组个体,其特征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种群繁殖力不断增加的趋势。每年在春季和秋季出现2个种群繁殖高峰期。不同季节种群年龄结构组成明显不同,全年总体种群年龄结构组成呈典型的金字塔型分布,其中,亚成年组、成年Ⅰ组、成年Ⅱ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占绝对优势,合计种群占比为87.30%。

    甘薯病虫害的研究特征与趋势述评
    王世鑫, 唐朝臣, 罗梅, 陈景益, 邹宏达, 董章勇, 黄立飞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5): 134-14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1011  
    摘要 + 84 )   HTML 6 )    PDF ( 3119KB )( 30 )   

    为了解甘薯病虫害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甘薯病虫害研究提供参考,基于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CNKI知网数据库和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0—2021年共1648篇甘薯病虫害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表甘薯病虫害文献最多的国家依次为美国和中国;谢逸萍团队和陈书龙团队分别是国内病害和虫害文献发文最多的作者团队,Clark C A团队和Haraguchi D团队分别是国际病害和虫害文献发文最多的作者团队;国际研究机构和团队合作密切,国内研究机构和团队合作较少;Plant Disease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分别是病害和虫害发文量最高的国际期刊;关键词分析显示,中文文献研究侧重于茎线虫病和甘薯小象甲,英文文献侧重于甘薯病毒病和烟粉虱。针对严重制约甘薯产业发展的甘薯病毒病、烟粉虱、甘薯茎线虫病和甘薯小象甲,以及新近发生的甘薯茎腐病、甘薯基腐病和甘薯根结线虫病等病虫害,开展智慧检测预警、蔓延机制、功能基因挖掘、抗病虫品种选育、精准对靶施药等研究将逐渐成为热点。

    不同药剂对甘薯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
    左红娟, 曹辉, 黄松波, 张利鹏, 王伟, 张晓申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2): 145-14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450  
    摘要 + 93 )   HTML 4 )    PDF ( 1083KB )( 39 )   

    为了研究噻虫胺、金龟子绿僵菌、辛硫磷、球孢白僵菌等药剂不同施用量(60、75、90 kg/hm2)对甘薯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以甘薯‘烟薯25’为试材,在河南郑州和鹤壁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块,筛选适合的甘薯地下害虫药剂及施用量。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烟薯25’的防治效果在郑州和鹤壁效果相似,适合‘烟薯25’的化学药剂是0.5%噻虫胺90 kg/hm2,防治效果和商品率最高为86.67%和92.63%,鲜薯产量比对照最高增产14.95%;金龟子绿僵菌2亿/g施用量75 kg/hm2,防治效果较好,防治效果和商品率最高为77.85%和91.45%,鲜薯比对照增产最高为9.52%;球孢白僵菌150亿/g 75 kg/hm2防治效果较好,防治效果和商品率最高为78.03%和91.62%,鲜薯比对照增产最高为10.86%。化学药剂噻虫胺和生物药剂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对‘烟薯25’地下害虫防治效果较好,适合在甘薯种植上进行示范推广。

    蚜虫适应干旱的表现及相关机制研究
    许淳皓, 景田兴, 杨益众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9): 109-11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906  
    摘要 + 101 )   HTML 2 )    PDF ( 1036KB )( 32 )   

    蚜虫是一类世界性害虫,体型小、表体比大,其生长发育和暴发与环境湿度关系密切。大量研究表明,干旱胁迫对蚜虫的生活史、发育速率、迁飞特性、甚至繁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干旱胁迫还会通过激活寄主植物抗虫系统,影响蚜虫天敌的生长发育、寄生行为,进而对蚜虫的发生发展产生间接效应。为应对这些不利因素,蚜虫产生了包括渗透调节、表皮碳氢化合物合成以及相关酶系统在内的一系列抗旱机制。综述了干旱胁迫对蚜虫的直接与间接影响,以及蚜虫适应干旱的相关机制,为蚜虫的综合防控策略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