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植物保护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农药增效剂对12种除草剂物理性质的影响
    孙妍, 赵红盈, 石春玲, 李玉泉, 梁新宇, 黄颖, 韩爽, 宋晋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9): 113-11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73  
    摘要 + 23 )   HTML 1 )    PDF ( 1359KB )( 5 )   

    本研究旨在明确农药增效剂(主要成分为复合型改性植物油,复合型糖醇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对精异丙甲草胺、异丙甲草胺、乙草胺、氟磺胺草醚、灭草松、异噁草松、精喹禾灵、莠去津、硝磺草酮、环磺酮、苯唑草酮和敌草快12种除草剂物理性质的作用效果,本研究测定了农药增效剂对12种除草剂一系列物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种除草剂中分别添加助剂农药增效剂后,其物理性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混用农药增效剂后,11种除草剂的接触角显著性降低,9种除草剂的扩展直径显著性增加,3种除草剂的表面张力显著性降低,7种除草剂在阔叶类杂草(葎草)上的最大持留量显著性增加,9种除草剂的渗透时间显著降低。由此可见,农药增效剂对12种除草剂的物理性质作用效果明显具有增强药效的基本条件,对其除草效果的增效作用需进行进一步的生物测定来验证。

    外来植物节节麦入侵过程中的生态位进化与入侵潜力研究
    张春玲, 杨毅哲, 陈丽丽, 陈瑜, 王佳, 李欣迪, 张献瑞, 史岩, 谢军, 武艺凡, 刘刚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9): 120-13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88  
    摘要 + 27 )   HTML 1 )    PDF ( 1798KB )( 5 )   

    为了筑牢中国的生态安全屏障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节节麦大规模入侵和扩散带来的生态威胁,有必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并进行动态监测其入侵扩散趋势。基于节节麦在中国的预防和治理问题,本研究以节节麦为研究对象,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分析了其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范围,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节节麦在入侵中国过程中的气候生态位变化。利用生态位模型对节节麦的现状和潜在分布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节节麦在中国入侵风险最高的地区,如中国中部、福建南部、广东湛江、海南、新疆西南和塔城地区、西藏西部和东南部地区。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为最干月份降水量(Bio14)和最暖季度平均温度(Bio10)。较高的生态位稳定性表明节节麦在入侵过程中处于生态保守状态,节节麦在中国的气候生态位与本土生态位之间的差异是由于生态位未填充导致的,入侵种群的气候生态位只是本土生态位的一个子集。

    酸模乙醇粗提物对3种害虫的生物活性研究
    陈雅妮, 李卓丽, 潘夏丽, 张佳怡, 张野, 张李香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6): 98-10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41  
    摘要 + 59 )   HTML 1 )    PDF ( 1333KB )( 12 )   

    本研究旨在探讨酸模乙醇提取物对3种常见害虫(绿豆象、米象、小菜蛾)的杀虫活性,以期为后续研究酸模的杀虫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实验采用不同浓度的酸模粗提物为测试药液,利用驱避法和拒食法对3种害虫进行实验。结果表明:酸模粗提物对绿豆象和米象的最佳驱避浓度分别为30 mg/mL和50 mg/mL;对小菜蛾2龄幼虫,30~80 mg/mL的浓度具有显著的拒食效果,拒食率可达到84%以上。因此,酸模粗提物有望作为一种有效的害虫驱避剂和拒食剂,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在引诱天敌中的研究进展
    王增澔, 宋群, 韦柳利, 高佑凯, 孙艳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6): 103-10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67  
    摘要 + 66 )   HTML 0 )    PDF ( 1279KB )( 31 )   

    为明确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HIPVs)如何引诱天敌进行害虫防御,本文综述了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的研究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它们如何通过吸引天敌来防御害虫的机制。研究表明,植物在受到虫害时释放特定的挥发物,这些物质可以吸引害虫的天敌,从而减少害虫数量。挥发物的释放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植物种类、害虫类型、环境条件等。同时,这些挥发物的作用途径与昆虫的化学感受基因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外对植物挥发物引诱天敌作用机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是挥发物成分鉴定、行为选择以及天敌昆虫化学感受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通过分析总结,展望了利用植物挥发物和相关基因引诱天敌进行生物防治的发展前景,为将来的绿色植保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撑。

    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进展
    钟锦, 潘文泽, 蒋胜兰, 杨光源, 张轲, 户艳霞, 夏振远, 陈斌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6): 110-11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88  
    摘要 + 51 )   HTML 3 )    PDF ( 1211KB )( 7 )   

    本研究旨在探讨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多样性,这对于了解节肢动物群落的生态功能至关重要。烟田作为一种特殊的农田生态系统,其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影响。研究首先报告了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的现状,包括中国不同烟区优势害虫和天敌的组成情况、动态、多样性及其测度方法;其次,对烟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概述,如农业栽培管理措施、化学药剂使用、有机农业和生物防治等这些因素对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讨论了DNA条形码技术和人工智能在节肢动物种类快速准确鉴定中的应用,并展望了使用无人机高光谱影像实时动态测量等技术在节肢动物多样性调查中的未来应用。通过对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生态学的综合分析和总结,为烟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一株多粘类芽孢杆菌的鉴定及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菌作用
    窦龙涛, 曲晓军, 胡基华, 姜威, 田缘, 闫更轩, 张淑梅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3): 118-12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23  
    摘要 + 58 )   HTML 0 )    PDF ( 3891KB )( 20 )   

    本研究旨在开发高效的微生物生防制剂,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本研究从水稻根际土壤筛选到一株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株KH-19,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测序对该菌株进行鉴定,用牛津杯法和平板对峙法测定其抑菌活性,针对水稻稻瘟病进行了盆栽防效试验。结果显示:KH-19菌株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该菌对3株供试菌株大肠杆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和白菜软腐病菌BC2均有抑菌作用,对其他6种病原细菌和8种病原真菌也有较好拮抗作用,对水稻稻瘟病菌抑菌率达63.67%。盆栽试验结果显示随着KH-19菌液浓度的提高水稻稻瘟病病情指数随之降低,当菌悬液浓度为106~107 cfu/mL时,对接种第20天的稻瘟病防病指数达78.11%。P. polymyxa KH-19作为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生防菌株,在防治水稻稻瘟病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芡叶瘤病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
    李美霞, 王晓飞, 陈亚丽, 钱新, 周长勇, 付佑胜, 曹凯歌, 刘伟中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3): 135-14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54  
    摘要 + 51 )   HTML 0 )    PDF ( 1522KB )( 10 )   

    芡叶瘤病为水生蔬菜芡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为明确芡叶瘤病菌保藏的最佳条件并筛选出防控该病害的杀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温度、pH、碳源及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同时室内毒力测定杀菌剂单剂及混剂对病原菌的抑制率并开展单剂对芡叶瘤病防效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 7;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硝酸铵。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苯醚甲环唑、氟环唑、丙环唑、嘧菌酯对供试病原菌的EC50值分别为0.8992、0.6531、0.1650、1.8751、0.9227、2.3432和6.0517 mg/L,其中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丙硫菌唑抑菌活性较强;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丙硫菌唑对芡叶瘤病防效分别为94.36%、85.64%和82.56%;室内联合毒力测定试验选择了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按照质量比1:1、1:2、1:3、1:4、1:5、5:1、4:1、3:1、2:1组合,5:1配比时有增效作用,SR为1.5029,可在生产上用于芡叶瘤病防控。

    3种瓢虫对西花蓟马和烟粉虱的控制能力研究
    张欢, 何恒果, 刘国, 余佳敏, 刘东阳, 邓全, 李思翰, 张培旭, 雍艳萍, 伍兴隆, 肖科军, 蒲德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3): 143-14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03  
    摘要 + 53 )   HTML 1 )    PDF ( 1175KB )( 14 )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异瓢虫、七星瓢虫和十斑大瓢虫这3种天敌昆虫对西花蓟马和烟粉虱的生物防治潜能。在室内条件下,用田间采集的西花蓟马和烟粉虱若虫对3种瓢虫进行不同益害比的饲喂试验,试验过程中记录各处理西花蓟马虫口密度、烟粉虱若虫有咬痕个数及羽化的成虫比例。结果表明,西花蓟马饲喂处理3 d后,3种瓢虫成虫和幼虫对西花蓟马的控制能力由强到弱为:多异瓢虫成虫>七星瓢虫3龄幼虫>七星瓢虫成虫>十斑大瓢虫3龄幼虫>多异瓢虫3龄幼虫>十斑大瓢虫成虫,其中多异瓢虫成虫对西花蓟马的防治效果最高,达到48.35%。烟粉虱若虫饲喂处理3 d后,十斑大瓢虫幼虫处理组中烟粉虱低龄若虫有咬痕的个数占比为2.61%,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余处理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各处理组烟粉虱成虫羽化率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多异瓢虫成虫对西花蓟马的防治效果较高,十斑大瓢虫幼虫对烟粉虱低龄若虫具有一定取食趋性,但3种瓢虫对烟粉虱高龄若虫均没有取食趋性。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生防菌GDND-2的鉴定及防病效果
    沈会芳, 杨祁云, 张景欣, 蒲小明, 孙大元, 刘平平, 林壁润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3): 126-13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46  
    摘要 + 61 )   HTML 2 )    PDF ( 2159KB )( 21 )   

    为烟草根腐病生防菌剂的研发储备菌株资源。以烟草根腐病菌为靶标,筛选拮抗菌,通过培养形态、生化特征和分子技术鉴定菌株。用平板划线测定拮抗菌耐受力,盆栽试验验证其对病害的防效。筛选出拮抗菌GDND-2,其10%和20%发酵滤液对病菌生长抑制率为53.09%和62.24%。鉴定GDND-2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nzensis),该菌抑菌谱广,耐极端温度、酸碱和盐碱,对多菌灵等7种常用杀菌剂不敏感。GDND-2发酵液处理15、30、45 d,对烟草根腐病的防效为70.00%、74.62%和79.51%,处理45 d的防效高于多菌灵。贝莱斯芽孢杆菌GDND-2抗菌谱广,性状优良,可有效防治烟草根腐病,有望开发为生防菌剂。

    6个抗稻瘟病基因在云南省勐海县水稻主栽品种中的分布
    田维逵, 董丽英, 资鸿强, 刘树芳, 刘沛, 杨勤忠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0): 130-13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524  
    摘要 + 65 )   HTML 2 )    PDF ( 1248KB )( 67 )   

    为了明确勐海县水稻主栽品种中已克隆的Pi2Pi9Piz-tPi50/PigmPita-2Pib等6抗稻瘟病基因的构成。通过对勐海县18个水稻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6个抗病基因的特异分子标记进行抗瘟基因的分子检测。结果显示:抗性基因Pib分布频率最高,检出率为77.78%,Pi2Pita-2Piz-t的检出率分别为22.22%、22.22%和11.11%;在供试品种中未检测出抗性基因Pi9Pi50/Pigm基因。检测到2个抗性基因和1个抗性基因的品种均为8份(均占44.44%),未检测出抗性基因的品种为2份(占11.11%)。结果表明:勐海县水稻主栽品种的抗性遗传背景较为狭窄,需引入新的有效抗源以拓宽水稻品种的抗病性。

    甘薯扦插期防治甘薯茎基部腐烂病试验研究
    林海忠, 张敏荣, 林飞荣, 余继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7): 114-11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494  
    摘要 + 70 )   HTML 3 )    PDF ( 1244KB )( 23 )   

    为了有效预防甘薯茎基部腐烂病,保障甘薯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2022年选用‘浙薯38’和‘广台薯1号’2个品种,从5月12日开始,每隔14 d扦插一期,共8期,开展了不同扦插期防治甘薯茎基部腐烂病试验。结果表明,扦插期越早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发病株数越多,扦插期越迟发病越轻,病株数也越少。经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测定扦插期与株发病率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两者的关系用对数函数建立数据模型,y=-11.8429lnx+54.8861,相关系数r值=-0.938>R0.01[2,6]=0.834,达极显著水平;鲜薯产量测产结果表明,越迟扦插产量越低,产量差异的F值=11.29569>F0.01[7,14]=4.28,达极显著标准。综合防病与甘薯产量分析,以6月9日前后扦插为宜,既防病又能获得高产,这对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砂仁炭疽病及其致病病原菌研究进展
    邓权清, 徐世强, 梅瑜, 顾艳, 李静宇, 王继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7): 120-12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50  
    摘要 + 62 )   HTML 3 )    PDF ( 2758KB )( 55 )   

    刺盘孢属真菌(Colletotrichum spp.)引起的炭疽病是砂仁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其严重影响了砂仁的安全生产和品质。目前,对砂仁炭疽病病原菌的研究较少。从砂仁炭疽病发生、危害与防控措施,及其病原菌的特性、分类概况与鉴定检测技术等方面研究成果进行概述,以期为砂仁炭疽病基础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云南不同入侵地区的加拿大一枝黄花表型观测分析
    范泽文, 郑凤萍, 杨云海, 杨韶松, 张付斗, 申时才, 徐高峰, 张志燕, 钏丽, 崔宇琛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7): 127-13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570  
    摘要 + 66 )   HTML 1 )    PDF ( 1247KB )( 33 )   

    旨在明确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云南省11个不同发生地区的生态适应性。在同质园条件下分别观测其植物性状及差异。试验可以看出,不同入侵地区发生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同质园条件下进一步的生长、繁殖特征差异显著,其中根萌芽性状指数的变异幅度达到了54.23%,茎秆直径、叶宽和叶形指数变异幅度为23.63%~26.31%。在生物量分配比中,花生物量分配占比最高的植株来自文山州丘北县,叶生物量分配占比最高的植株来自昆明西山区,茎秆生物量分配占比最高的植株来自昆明盘龙区,根部生物量分配占比最高的同样来自昆明盘龙区。进一步测定加拿大一枝黄花POD、SOD、CAT、MDA酶活,来自11个不同入侵地区和生境的植株群体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以文山州丘北点和昆明盘龙点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植株的茎秆、株高和酶活等性状表现较为突出。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植物性状中叶表现出一定差异性,但在气候因子的偏相关性分析中发现,原始地的气候因子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影响较小。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植物性状基本稳定一致,但不同入侵地区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表型具有一定差异和可塑性。研究结果对明确该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云南省的生态适应性奠定重要科学基础,同时为预警、监测及防范该入侵植物的扩展提供科学依据。

    油茶象甲Curculio chinensis基因组Survey测序分析
    张丽, 吴佳茜, 曾萝琦, 刘惠, 汤小宇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7): 135-14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07  
    摘要 + 77 )   HTML 4 )    PDF ( 1485KB )( 9 )   

    油茶象甲Curculio chinensis Chevrolat是危害中国特有木本油料树种——油茶的专性蛀果害虫,也是中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之一,在中国不同油茶产区均有分布,对油茶的为害呈加重趋势。为了深入研究其遗传基础和寄主适应性,确定适合鞘翅目象甲科基因组测序研究策略,首先采取Survey测序,之后做深度基因组测序和大规模种群测序。研究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MGISEQ-2000),测定了油茶象甲基因组大小,并估计该物种基因组的杂合度、重复率和GC含量。结果显示:油茶象甲基因组大小约为1356.82 Mb,测序深度达到50×;K-mer分析油茶象甲基因组虽然具有杂合峰,但杂合率较低,为1.20%;基因组重复序列含量约为77%。该研究结果对于揭示油茶象甲适应性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后续构建完整基因组和多种群基因组测序提供策略选择依据。

    2种农作物对外来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茎节克隆繁殖与生长的影响
    吴冉迪, 葛丽清, 张付斗, 申时才, 杨云海, 杨韶松, 郑凤萍, 范泽文, 高家乐, 徐高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4): 104-11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34  
    摘要 + 104 )   HTML 7 )    PDF ( 1253KB )( 33 )   

    旨在评估农作物红薯与香茅草对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茎节克隆繁殖及生长的影响,以期为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实验采用红薯和香茅草的地上部分粉碎物,对空心莲子草茎节实施了3种不同处理:表层覆盖、混土栽培和水提液浇灌。通过测定茎节的存活率、生物量及酶活性等指标,评估不同处理对空心莲子草影响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100 g/kg的处理浓度下,经过红薯混土栽培和香茅草水提液浇灌处理后,空心莲子草茎节的存活率分别降至55.56%和43.75%。相比之下,高浓度(100 g/kg) 的水提液浇灌处理显著抑制了空心莲子草的茎长(红薯:3.37 cm,香茅草:2.25 cm)、根长(红薯:3.34 cm,香茅草:2.62 cm)、叶面积(红薯:0.46 cm²,香茅草:0.37 cm²)及生物量(红薯:0.19 g,香茅草:0.13 g)。此外,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上升,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这些变化反映了植物应对氧化应激的生理反应。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100 g/kg的高浓度红薯与香茅草处理能显著抑制空心莲子草的茎节克隆繁殖与幼苗生长,尤其是通过水提液浇灌的方式效果更为显著。这一发现对于开发新的植物生长调控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槐豆木虱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梁静, 伍兴隆, 杨晓东, 孙雨, 赵宇, 杨清川, 任洁, 肖海兵, 杨明禄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4): 112-1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905  
    摘要 + 89 )   HTML 13 )    PDF ( 2606KB )( 27 )   

    本研究旨在探讨槐豆木虱的形态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该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若虫蜕皮情况确定其龄期,观察并记录卵至成虫的发育历期、繁殖力及生活习性,利用体视显微镜拍照并测量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结果显示,槐豆木虱卵呈纺锤形,长(362.13±3.53) µm、宽(152.06±1.61) µm,初产时呈白色,后逐渐变为橘黄色,透过卵壳可见2个红色小点;卵期(3.81±0.03) d。若虫共5龄,形态特征差异明显。1龄若虫头比腹宽,无翅芽;2龄若虫翅芽初显、较小,前后翅分离;3龄若虫翅芽明显,前后翅芽前期相接不重叠,后期重叠小部分;4龄若虫后翅被前翅重叠一半;5龄若虫前后翅大部分重叠。1~5龄若虫触角节数分别为3、4、6、8、10节,体长分别为(371.82±4.31) µm、(728.15±36.2) µm、(996.9±34.03) µm、(1271.06±24.65) µm和(2083.33±22.89) µm,发育历期分别为(3.81±0.03) d、(3.47±0.06) d、(2.13±0.06) d、(2.03±0.07) d、(2.46±0.06) d和(4.81±0.06) d。成虫触角均为10节,雌成虫尾部呈尖锥状,雄成虫尾部生殖板上翘,夏型雌成虫与雄成虫发育历期分别为(20.88±0.92) d和(28.29±1.67) d。冬型成虫稍大于夏型成虫,冬型与夏型雌成虫体长分别为(4.04±0.12) mm和(3.85±0.24) mm,雄成虫体长分别为(4.02±0.24) mm和(3.31±0.16) mm。夏型雌成虫产卵前期为(5.60±0.24) d,单雌产卵量为(647.75±52.94)粒,雌成虫产卵高峰期在羽化后的第7~14 d,占总产卵量71.2%。综上所述,槐豆木虱若虫共5龄,各龄期间翅芽的发育、触角节数及体长均有显著变化。成虫寿命及产卵期较长,世代之间存在明显的重叠现象,这些发现对于理解其生命周期和制定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农药增效剂对5种杀虫剂物理性质的影响
    孙妍, 赵红盈, 石春玲, 李玉泉, 梁新宇, 黄颖, 韩爽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1): 121-12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91  
    摘要 + 114 )   HTML 5 )    PDF ( 1317KB )( 122 )   

    旨在明确农药增效剂(主要成分为复合型改性植物油,复合型糖醇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对高效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烟碱·苦参碱、吡虫啉和灭幼脲5种杀虫剂物理性质的作用效果,以探究其增效机制。通过测定农药增效剂对以上5种杀虫剂的表面张力、接触角、扩展直径、最大持留量等物理指标的影响,来阐明其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农药增效剂和5种杀虫剂的混用在物理性质方面都表现出各不相同的改善。由此可见,农药增效剂对5种杀虫剂的物理性质作用效果明显具有增强药效的基本条件,对其杀虫效果的增效作用需进行进一步的生物测定来验证。

    粮食储藏环境对储粮害虫影响的研究进展
    宋群, 韦柳利, 王增澔, 陈海鹏, 孙艳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1): 127-13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13  
    摘要 + 112 )   HTML 5 )    PDF ( 1064KB )( 111 )   

    粮食的储藏环境影响储粮害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存活数量及种群动态,主要影响因子有温度、湿度、食料、气体等。为明确不同环境因子对储粮害虫发生发展的影响,综述了近年来不同储藏环境对储粮害虫影响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储粮害虫对环境的要求因种而异,其生长发育、生殖潜能、生命力、季节性行为活动等会随着粮食储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近年来,利用环境因子调控储粮害虫危害的研究越来越多,多注重于通过温湿度和气体调控等方式来防控储粮害虫,以达到绿色储粮的目的。通过分析总结,展望了利用环境因子防治储粮害虫的发展前景,为未来害虫防治手段的选择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对技术设备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肺形侧耳和白星花金龟幼虫对11种林果枝条废弃物联合转化能力比较
    赵威, 赵传岳, 孔昊, 谢兴同, 王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1): 134-14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412  
    摘要 + 89 )   HTML 2 )    PDF ( 1365KB )( 22 )   

    为了探究腐生型食用菌——肺形侧耳和腐食性昆虫——白星花金龟幼虫对11种林果木枝条废弃物的联合转化能力,首先利用肺形侧耳PL2菌株对不同林果木枝条进行生物转化,测定其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产量、子实体多糖含量以及子实体浸提液的抗氧化活性;之后采用白星花金龟幼虫对基于11种林果木枝条的肺形侧耳菌糠进行生物转化,并使用Hassan方法综合评价了肺形侧耳与白星花金龟幼虫对11种林果木枝条的联合转化效果。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林果木枝条对肺形侧耳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产量、子实体多糖含量以及子实体抗氧化活性均产生显著差异,在榉木中菌丝生长速度最快(10.05 mm/d),在金银花枝条中生物学效率最高(68.95%),在桃木中多糖含量最高(9.52%),在杨木中综合抗氧化性最强(OD 0.6409)。进一步研究发现,肺形侧耳与白星花金龟幼虫对11种林果木枝条的联合转化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对金银花枝条的联合转化效果最优,1 kg金银花枝条可产生846.19 g肺形侧耳子实体,使白星花金龟幼虫虫体增重45.97 g,产生499.54 g虫砂。本研究结果表明,肺形侧耳与白星花金龟幼虫对林果木枝条废弃物的联合转化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为林果木枝条废弃物资源的生态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湖北襄阳地区水稻落粒、杆枯等不正常生长现象的解析
    杨小林, 薛敏峰, 张舒, 李进波, 吕亮, 常向前, 张佑宏, 龚艳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8): 112-1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52  
    摘要 + 103 )   HTML 4 )    PDF ( 1831KB )( 23 )   

    襄阳地区是湖北省重要的粮仓地,稻-麦轮作是当地主要的栽培模式。农户多年自留种后水稻生产上出现落粒和穗腐,为了探讨引起水稻不良生长的原因,进行现场取样和调查分析。采用形态特征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市场所购‘黄华占’作对照、经41对水稻分子特异性标记检测,以及使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化学药剂对分离到的病原菌的毒力。结果表明:病样分离获得4种致病菌,分别为稻黑孢菌、层出镰孢菌、木贼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显示农户连续6年自留的‘黄华占’种子未发生变异,连续6年自留的稻种播于免耕田中,所获的稻谷有12个指纹不同于对照,表明自留6年的‘黄华占’稻种在田间生长中出现变异;70%唑醚·丙森锌WG和23%醚菌·氟环唑SC对致病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多年连续留种会引起稻种生命力衰减,导致田间水稻长势衰弱,易遭受病害侵袭,出现异常生长现象。正确用种、科学管理及适期药剂防治是保障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