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天根,王兆骞.农户生态系统定量分析和演替导向的研究[J].生态学报,1991,11(1):18-24. [2] Huang GQ.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Jiangxi Province [J]. Aspects of Applied Biology,2003,70:151-159. [3] 王学萌,聂宏声,郭常莲,等.山西省生态农业区域划分的研究[J].生态学报,1994,14(1):16-23. [4] 丁枫华,吴向东,赵鹏.试论我国生态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24(2):17-20. [5] 刘志强,张平宇,祝彦杰.黑龙江省农业资源环境分区预警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2):32-35. [6] 梅成瑞.宁夏旱地农业类型分区及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2,6(1):40-46. [7] 郑可锋.浙江省德清县农业生态经济分区[J].生态学杂志,8(1):48-53. [8] 刘月敏,汤纯鹏,王跃华.村级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与调控研究—以石辛庄为例.农村生态环境,2005,21(2):33-37. [9] 王学萌,邢丽萍,常莲,等.晋西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总体规划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1996,4(3):38-42. [10] 张小飞,王仰麟,李正国,等.小尺度森林生态功能分区研究—以台湾惠荪林场为例[J].生态学报,2004,24(9):2081-2085. [11] 林日健,卢尚标,邱灼辉.海南省农村生态经济分区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4,10(4):250-254,57. [12] 李晓秀,马礼.小二台乡农业生态环境特点与分区可持续发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3):69-72. [13] 靳英华,赵东升,杨青山,等.吉林省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区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6(2):68-74. [14] 吴新宏,董永平,刘同海,等.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综合分区与规划研究[J].中国草地,2004,26(5):49-53. [15] 樊兰英,高慧青.山西省农业生态类型分区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2,11(4):61-65. [16] 陶陶, 罗其友.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农业功能分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1):45-49. [17] 申元村,张洪业,王秀红.农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及生态农业分区[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3):1-6. [18] 李红,张重阳.山东冠县生态经济区划分及分区发展对策[J].聊城大学学报,2003,16(3):78-80. [19] 史舟,王人潮,吴宏海.地理信息系统辅助下的农业种植利用分区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8,14(1):5-8. [20] 李英进.黑龙港地区土地生态类型与农业生态分区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4):51-56. [21] 包焕升,孙立镌,孙青彬.灰色系统聚类分析在作物分区中的应用[J].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3,17(2):52-57. [22] 吴景社,康绍忠,王景雷,等.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模糊聚类方法的全国节水灌溉分区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4):64-68. [23] 李海峰.江西省生态农业分区规划及模式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1996,4(3):82-84. [24] 卢远.县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区划研究—以广西横县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4):15-20. [25] 王谦,李世湘,韩宝平.密云、大兴两县的农业生态经济分区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1995,13(3):33-37. [26] 曹凑贵.生态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22. [27] 刘秀英,黄国勤,苏艳红,等.红壤旱地几种复种方式的周年生产力及生态经济效益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5,(1):19-21. [28] Jiangxi Yearbook Agency. Jiangxi Statistic Yearbook[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5:3,8, 192,204,546-579. [29]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计算机处理操作平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249-256,268-271. [30] 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45-47. [31] 王学萌.农业区域划分的数学方法[J].农业区划,1984,(6):34-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