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Liebig J V. 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3: 326-327.
|
[2] |
彭克明. 农业化学(总论)[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0: 102-105.
|
[3] |
西北农学院, 华南农学院. 农业化学研究法[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0: 68-75.
|
[4] |
高朋. 农业化学常用分析方法[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 378-380.
|
[5] |
王一鸣. 农业化学抗旱减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中国农业气象, 1996,17(5):43-47.
|
[6] |
大力支援农业是地质工作的一项光荣任务[J]. 中国地质, 1960(1):7-10.
|
[7] |
林盛表, 马超洁. 简论地质工作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J]. 四川地质学报, 1981: 31-35.
|
[8] |
龙绍都, 何斌, 马谭, 等. 湖南省农业水文地质区划提要[J]. 地质科技情报, 1982(S1):133-136.
|
[9] |
莫应隆, 王天祯. 松嫩平原农业水文地质区划及其开发利用的初步探讨[J]. 自然资源研究, 1983(1):33-40.
|
[10] |
沈小珍. 关中盆地黄土塬区地下水动态类型和农业环境地质问题[J]. 中国地质, 1986(1):26-28,20.
|
[11] |
吕儒仁. 四川省农业地质研究会成立[J]. 地球科学信息, 1987(5):45-43.
|
[12] |
陈光. 水文地质工作要坚持为农业服务[J]. 中国地质, 1989(2):21-23.
|
[13] |
冯群耀. 中国地质学会农业地学专委会在成都成立[J]. 广西地质, 1993(1):37.
|
[14] |
汪庆华, 董岩翔. 浙江省萧山北部地区1:5万农业地质调查若干工作方法探讨[J]. 浙江地质, 1998(2):92-97.
|
[15] |
王平, 奚小环. 全国农业地质工作的蓝图——“农业地质调查规划要点”评述[J]. 中国地质, 2004(S1):11-15.
|
[16] |
奚小环, 李敏. 现代地质工作重要发展领域:“十一五”期间勘查地球化学评述[J]. 地学前缘, 2013,20(3):161-169.
|
[17] |
韩文亮, 朱建明, 秦海波, 等. 恩施渔塘坝富硒碳质岩石中硒的形态分析[J]. 矿物学报, 2007(1):89-95.
|
[18] |
李慧, 魏昌华, 鲍征宇, 等. 恩施富硒茶叶中Se含量与对应土壤中Se及重金属元素As、Cd、U的关系[J]. 地质科技情报, 2011,30(3):103-107.
|
[19] |
曾庆良, 余涛, 王锐. 土壤硒含量影响因素及富硒土地资源区划研究——以湖北恩施沙地为例[J]. 现代地质, 2018,32(1):105-112.
|
[20] |
赵成义, 任景华, 薛澄泽. 紫阳富硒区土壤中的硒[J]. 土壤学报, 1993(3):253-259.
|
[21] |
焦自明, 杨建雄, 张小飞, 等. 紫阳富硒茶中茶多糖、碱溶性茶蛋白结构形貌及硒赋存形态[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40(1):72-76.
|
[22] |
余忠珍, 谢振东. 江西富硒土壤资源应用性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基本思路及方法[J].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13,34(4):261-269.
|
[23] |
杨志强, 李杰, 郑国东, 等. 广西北部湾沿海经济区富硒土壤地球化学特征[J]. 物探与化探, 2014,38(6):1260-1264,1269.
doi: 10.11720/wtyht.2014.6.30
URL
|
[24] |
吴俊. 福建省寿宁县富硒土壤地球化学特征[J]. 物探与化探, 2018,42(2):386-391.
|
[25] |
张永洁, 王舜慧, 包国平, 等. 如皋市富硒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 海洋湖沼通报, 2017(6):153-158.
|
[26] |
雷风华, 崔玉军, 张立, 等. 黑龙江绥化市太平庄富硒地区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特征[J]. 中国地质调查, 2016,3(4):49-54.
|
[27] |
吴正奇, 刘建林. 硒的生理保健功能和富硒食品的相关标准[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5(5):43-46.
|
[28] |
王张民, 袁林喜, 朱元元, 等. 我国富硒农产品与土壤标准研究[J]. 土壤, 2018,50(6):1080-1086.
|
[29] |
郑小江, 胡蔚红, 孙必发, 等. 富硒食品标签标准研究[J]. 中国标准化, 2003(5):17-19,24.
|
[30] |
贾十军. 安徽省富硒土壤评价标准及富硒土壤成因浅析[J].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13,34(2):133-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