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凤琴,张强,马胜萍,等.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冰雹形成机理[J].高原气象,2004,23(6):749-757.
[2] 张国庆,孙安平.青海东部一次强冰雹的微结构及生长机制研究[J].高原气象,2007,26(4):783-790.
[3] 张芳华,高辉.中国冰雹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31(5):687-693.
[4] 张国庆,刘蓓.青海省冰雹灾害分布特征[J].气象科技,2006,34(5):558-562.
[5] 陈洪武,马禹,王旭,等.新疆冰雹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2003,29(11):25-28.
[6] 李耀东,高守亭,刘健文.对流能量计算及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技术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4,15(1):10-20.
[7] 吴剑坤,俞小鼎.强冰雹天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与预警技术综述[J].干旱气象,2009,27(3):197-206.
[8] 王华,孙继松,李津.2005年北京城区两次强冰雹天气的对比分析[J].气象,2007,33(2):49-56.
[9] 许新田,王楠,刘瑞芳,等.2006年陕西两次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的 对比分析[J].高原气象,2010,29(2):447-460.
[10] 符琳,李维京,张培群,等.近50年我国冰雹年代际变化及北方冰雹趋势的成因分析[J].气象,2011,37(6):669-676.
[11] 陶云,段旭,段长春,等.云南冰雹的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11,30(4):1108-1118.
[12] 扈海波,董鹏捷,潘进军.基于灾损评估的北京地区冰雹灾害风险区划[J].应用气象学报,2011,22(5):612-620.
[13] 陈家金,王加义,杨凯,等.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福建省农作物风雹灾害风险评估[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增1):184-187.
[14] 罗培.GIS支持下得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以重庆地区冰雹灾害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1):38-44.
[15] 李永振,齐颖,崔莲,等.吉林省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J].气象科技,2005,33(2):133-135,141.
[16] 王晓明,倪惠,周淑香.吉林省冰雹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特征分析[J].灾害学,1999,14(3):50-54.
[17] 温克刚,秦元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吉林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259-308.
[18] 陈亚宁,杨思全.自然灾害的灰色关联灾情评估模型及应用研究[J].地理科学研究进展,1999,18(2):158-162.
[19] 吴哲红,陈贞宏,叶帮,等.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暴雨事件灾害评估和预评估方法[J].贵州气象,2011,35(6):6-9.
[20] 蔡新玲,路岑之,程肖侠.陕西省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评估方法研究[J].陕西气象,2012(6):16-19.
[21] 马开玉,陈星,张耀存.气候诊断[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143-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