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23-24. [2]	盛裴轩,毛节泰,李建国,等.大气物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99-322.
 [3]	孙芳芳,王荣,王伟红.双鸭山1971—2013年雾、霾气候特征分析[J].林业勘查设计,2015,43(1):58-61.
 [4]	刘和平,代佩玲,张青珍,等.郑州市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与空气污染的关系[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31(4):44-46.
 [5]	邵振平.郑州机场能见度变化特征及与雾的成因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4,37(1):75-82.
 [6]	张利娜,张朝林,王必正,等.北京高速公路大气能见度演变特征及其物理分析[J].大气科学,2008,32(6):1229-1240.
 [7]	张利娜,张朝林,王必正,等.北京机场高速公路能见度与大气动力和热力因子的诊断及物理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13(3):260-272.
 [8]	周巧兰,束炯,王坚捍.上海地区低能见度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9,32(2):26-29.
 [9]	陈国贞,陈锐,唐洁,等.1965—2012年紫金县雾的气候特征分析[J].广东气象,2015,37(6):35-38.
 [10]	程航.大连地区大雾气候特征及成因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3-5.
 [11]	翁国玲,黄志刚,陈宏,等.1961—2010年平潭大雾的年际特征及雾季环流分析[J].海洋预报,2015,32(1):79-86.
 [12]	金巍,曲岩,卞韬,等.渤海北部沿海近岸雾的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2,28(2):40-43.
 [13]	王珊,修天阳,孙扬,等.1960—2012年西安地区雾霾日数与气象因素变化规律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4,34(1):19-26.
 [14]	龙先菊,梁平,田菊萍,等.黔东南大雾气候特征[J].气象科技,2010,38(3):321-324.
 [15]	叶光营,吴毅伟,刘必桔.福州区域雾霾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10):114-119.
 [16]	孙彧,马振峰,牛涛,等.最近40年中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3,18(3):397-406.
 [17]	李玉芳,徐彬,张安云,等.江西大雾的天气条件和形势特征分析[J].气象与减灾研究,1999,22(1):9-10.
 [18]	聂云,周继先.近56a三穗县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分析[J].贵州气象,2015,39(5):31-33.
 [19]	黄先成.近43年安阳市雾日和霾日时空特征分析[J].河南科学,2015,34(3):397-403.
 [20]	袁智生,陈涛,肖兰,等.湖南省近43年雾霾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5,17(4):61-66.
 [21]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全国气候影响评价[M].气象出版社,2014:4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