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育捍. 玉米套种大豆种植技术要点[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10):169-171. | 
																													
																						| [2] | 张冀涛, 陈集贤. 玉米大豆间混作栽培试验报告[J]. 陕西农业科学, 1959(12):486-489. |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21[M].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1/indexch.htm2021. | 
																													
																						| [4] | 车文斌. 两大任务五项工作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当代县域经济, 2020(3):8-9. | 
																													
																						| [5] | 丁履樞. 大豆、玉米混种的丰产经验[J]. 中国农垦, 1957(3):17. | 
																													
																						| [6] | 崔亮, 杨文钰, 黄妮, 等.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下玉米株型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8):2414-2420. | 
																													
																						| [7] | 肖特, 崔阔澍, 黄文娟, 等.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间根系互作效应与水分利用效率[J]. 西南农业学报, 2022, 35(12):2758-2771. | 
																													
																						| [8] | 罗晓峰, 孟永杰, 刘卫国, 等. 大豆响应荫蔽胁迫的形态及生理机制研究[J]. 分子植物育种, 2018, 16(3):979-988. | 
																													
																						| [9] | 陆廷耀. 旱三熟种植方式的改革[J]. 江苏农业科学, 1982(4):45-46. | 
																													
																						| [10] | 曾庆华, 胡书龙. 玉米和大豆间作方式的探讨[J]. 耕作与栽培, 1983(3):1-7. | 
																													
																						| [11] | 赵强基, 袁从祎, 刘乃忠, 等. 苏南稻田麦-玉米-稻、麦-豆-稻三熟制农田生态效率[J]. 江苏农业科学, 1983(1):1-6. | 
																													
																						| [12] | 田纪平. 玉米大豆同穴种植效益好[J]. 农业科技通讯, 1989(2):12-13. | 
																													
																						| [13] | 李长存, 王万信, 张云山, 等. 夏玉米与大豆同穴种植双丰收[J]. 农业科技通讯, 1990(5):7. | 
																													
																						| [14] | 顾和平, 沈克琴, 凌以禄, 等. 中国南方大豆种植制度的现状及育种方向[J]. 作物研究, 1992(3):8-11. | 
																													
																						| [15] | 杨文钰, 雍太文, 王小春, 等.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J]. 中国高新科技, 2020(15):149-151. | 
																													
																						| [16] | 杨欢, 沈鑫, 陆大雷, 等. 籽粒建成期高温胁迫持续时间对糯玉米籽粒产量和淀粉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50(11):2071-2082.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7.11.013
 | 
																													
																						| [17] | 施龙建, 文章荣, 张世博, 等. 开花期干旱胁迫对鲜食糯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8, 44(8):1205-1211.  doi: 10.3724/SP.J.1006.2018.01205
 | 
																													
																						| [18] | 崔亮, 苏本营, 杨峰, 等. 不同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组合条件下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分布特征对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8):1489-1501.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4.08.005
 | 
																													
																						| [19] | 崔亮, 苏本营, 杨峰, 等. 带状套作大豆群体冠层光能截获与利用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1):43-54.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5.01.05
 | 
																													
																						| [20] | 陈元凯. 田间配置对玉豆带状套作下大豆光能利用、种内竞争和产量效益的影响[D].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19. | 
																													
																						| [21] | 王雅梅, 许彦骁, 王亚露, 等. 玉米-大豆不同宽幅间作对大豆光合特性及群体产量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 39(11):2587-2595. | 
																													
																						| [22] | 周丽. 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土壤氮素转化细菌群落多样性研究[D].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16. | 
																													
																						| [23] | 陈红卫. 玉米/大豆间作氮素补偿利用的密度调控机理[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15. | 
																													
																						| [24] | 于晓波, 苏本营, 龚万灼, 等.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对大豆根瘤性状和固氮能力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9):1743-1753.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4.09.009
 | 
																													
																						| [25] | 张晓娜. 不同氮水平下玉米-大豆、玉米-花生带状复合种植茎叶器官对产量形成的响应机理研究[D].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19. | 
																													
																						| [26] | 骆妍妃, 覃潇敏, 农玉琴, 等. 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对红壤无机磷组分及有效磷的影响[J]. 土壤, 2022, 54(1):72-79. | 
																													
																						| [27] | MENG L, ZHANG A, WANG F, et al.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nd rhizobium facilitate nitrogen uptake and transfer in soybean/maize intercropping system[J]. Front plant sci., 2015, 6:339.  doi: 10.3389/fpls.2015.00339    
																																																	pmid: 26029236
 | 
																													
																						| [28] | 邹俊林, 刘卫国, 袁晋, 等. 边际效应对带状套作大豆表型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5, 37(5):661-668.  doi: 10.7505/j.issn.1007-9084.2015.05.011
 | 
																													
																						| [29] | 李盛蓝, 谭婷婷, 范元芳, 等. 玉米荫蔽对大豆光合特性与叶脉、气孔特征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21):3782-3793.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9.21.007
 | 
																													
																						| [30] | 罗凯, 谢琛, 汪锦, 等. 外源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套作大豆碳氮代谢和花荚脱落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21, 47(4):752-760.  doi: 10.3724/SP.J.1006.2021.04129
 | 
																													
																						| [31] | 谭兆岩, 康泽, 黄浩南, 等. 8%烯·丙·阿悬浮种衣剂研制及对大豆镰孢菌根腐病的防效[J]. 核农学报, 2020, 34(5):954-962.  doi: 10.11869/j.issn.100-8551.2020.05.0954
 | 
																													
																						| [32] | 周文冠, 孟永杰, 陈锋, 等. 除草剂研发及其复混使用的现状与展望[J]. 草业科学, 2018, 35(1):93-105. | 
																													
																						| [33] | 尚静, 肖任果, 汤忠琴, 等. 两种防治大豆高隆象药剂防效及其对大豆的氧化胁迫效应[J]. 大豆科学, 2017, 36(5):768-773. | 
																													
																						| [34] | 张淑洲, 王帮高. 山东维凯斯为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提供精准植保机械[J]. 农业机械, 2022(5):32. | 
																													
																						| [35] | 张卓. 基于玉米大豆轮作模式的大豆精密播种技术研究及配套耕播机设计[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9. | 
																													
																						| [36] | 李瑞平, 罗洋, 谢瑞芝, 等. 秸秆覆盖免耕条件下玉米和大豆田机械与化学除草效果比较分析[J]. 东北农业科学, 2019, 44(2):1-6. | 
																													
																						| [37] | 丁国辉. 玉米—大豆间作播种机的设计与相关参数研究[D].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17. | 
																													
																						| [38] | 王小春, 杨文钰. 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全程机械化迈上新台阶[J]. 大豆科技, 2012(6):48-50. | 
																													
																						| [39] | 陈志敏, 张姝, 王征南, 等. 中国东北、西北地区秸秆牧草类饲料资源常规概略养分含量调查报告[J]. 中国奶牛, 2020(4):59-62. | 
																													
																						| [40] | 滕汶志. 玉米大豆轮作秸秆还田与施磷对磷积累及磷酸酶活性影响[D].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 [41] | 陈辉. 大豆秸秆生物炭对土壤理化特性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聊城: 聊城大学, 2021. | 
																													
																						| [42] | 刘海燕, 王彦靖, 王秀飞, 等. 全株大豆和玉米秸秆混合青贮试验[J]. 中国饲料, 2021(5):124-126,130. | 
																													
																						| [43] | 汤复跃, 梁江, 郭小红, 等. 广西适宜与鲜食玉米带状复种的鲜食大豆品种评价[J]. 大豆科学, 2022, 41(1):58-64. | 
																													
																						| [44] | 肖启银, 张祯勇, 高明文, 等. 川西高原青贮用玉米和大豆品种的筛选试验[J]. 中国农技推广, 2020, 36(3):22-24. | 
																													
																						| [45] | 付帅. 西南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晚熟大豆品种的抗旱机制研究[D].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20. | 
																													
																						| [46] | 曹鹏鹏, 田艺心, 高凤菊. 鲁西北地区间作大豆/玉米品种组合综合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大豆科学, 2020, 39(3):414-421. | 
																													
																						| [47] | 赵银月, 黄国贤, 詹和明, 等. 云南省适宜与玉米间作大豆品种的筛选与鉴定[J]. 大豆科学, 2018, 37(1):75-80. | 
																													
																						| [48] | 谭春燕, 朱星陶, 陈佳琴, 等. 钼肥对净间作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 2016, 44(6):78-82. | 
																													
																						| [49] | 田平, 马立婷, 逄焕成, 等. 硅肥对玉米和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5(6):136-140. | 
																													
																						| [50] | 马志军, 郭春景, 程国利. 硒及富硒腐植酸生物液体肥对主要粮食作物应用效果的研究[J]. 腐植酸, 2004(3):21-25. | 
																													
																						| [51] | 刘芳君, 陈雍旭, 张晓月, 等. 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长春地区大豆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影响[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4):80-81. | 
																													
																						| [52] | 马艳玮.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田间配置对群体资源利用效率及玉米种内竞争的影响[D].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19. | 
																													
																						| [53] | 强森.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大豆冠层特性和养分积累规律研究[D]. 沈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18. | 
																													
																						| [54] | 徐晓磊. 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有“机”可用,让农民愿意种[J]. 中国农资, 2022(6):5. | 
																													
																						| [55] | 耿安红, 孙扣忠. 江苏沿海地区夏玉米生产季节气候特点与高产栽培关键技术[J]. 上海农业科技, 2016(6):71,73. | 
																													
																						| [56] | 姜海洲, 周群喜, 王国平, 等. 江苏沿海地区玉米多穗和不结实发生情况与原因分析[J]. 上海农业科技, 2013(5):57,67. | 
																													
																						| [57] | 张佳运, 马淑梅, 余常兵, 等. 长江流域旱地多熟模式水分供需平衡特征与水分生产效益[J]. 作物学报, 2022, 48(11):2891-2907.  doi: 10.3724/SP.J.1006.2022.14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