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Vol. 41 ›› Issue (23): 90-100.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85
左相如1,2(), 吴雪1, 卢康乐1, 夏敏仪1, 张家安1, 张紫房1, 熊巧1,3(
)
收稿日期:
2025-03-04
修回日期:
2025-07-22
出版日期:
2025-08-19
发布日期:
2025-08-19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左相如,女,2002年出生,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固废资源化。通信地址: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182号 中南民族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Tel:027-87532233,E-mail:2892028019@qq.com。
基金资助:
ZUO Xiangru1,2(), WU Xue1, LU Kangle1, XIA Minyi1, ZHANG Jiaan1, ZHANG Zifang1, XIONG Qiao1,3(
)
Received:
2025-03-04
Revised:
2025-07-22
Published:
2025-08-19
Online:
2025-08-19
摘要:
本研究旨在评估农林生物炭对重金属铬污染土壤的毒性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采用人工污染的手段进行为期40 d的钝化处理获得铬污染土壤,添加不同种类、制备条件和比例的农林生物炭进行香菜盆栽试验,分析0、7、14、21 d的土样和植物样品。结果表明:采用水稻秸秆作为原料、在200℃条件下热解4 h后制备的水稻秸秆生物炭能有效降低铬毒性,且添加量为8%时效果最佳。7 d后,土壤中重金属铬的弱酸可提取态降低了99.8%,Cr(VI)浸出量由最初的175.08 μg/g降至低于方法检出限;农林生物炭显著抑制铬在香菜茎叶、根中的积累,降低其迁移性和毒性。风险评价指数Risk Assessment Code (RAC)分析表明,添加4%和8%水稻秸秆生物炭7 d后,土壤铬污染风险等级降至低风险。研究证实,农林生物炭能有效修复铬污染土壤,通过将土壤中铬转化为残渣态并降低其价态来减少土壤毒性,同时实现农林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
左相如, 吴雪, 卢康乐, 夏敏仪, 张家安, 张紫房, 熊巧. 农林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铬毒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3): 90-100.
ZUO Xiangru, WU Xue, LU Kangle, XIA Minyi, ZHANG Jiaan, ZHANG Zifang, XIONG Qiao.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Biochar on Soil Heavy Metal Cr Toxicity[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5, 41(23): 90-100.
组分 | 操作方法 |
---|---|
弱酸可提取态(F1) | 将0.5 g样品加入到20 mL的0.1 mol/L HOAc,放在恒温振荡器中25℃下连续震荡16 h |
可还原态(F2) | 向上一步的残渣中加入20 mL 0.5 mol/L NH2OH·HCl,放在恒温振荡器中25℃下连续震荡16 h |
可氧化态(F3) | 向上一步的残渣中加入5 mL 30% H2O2,搅拌均匀后室温静置1 h后用水浴加热至85℃,再加入5 mL 30% H2O2, 在恒温85℃下保持1 h,加入25 mL 1 mol/L的NH4OAC放在恒温振荡器中25℃下连续震荡16 h |
残渣态(F4) | 残渣中重金属含量 |
组分 | 操作方法 |
---|---|
弱酸可提取态(F1) | 将0.5 g样品加入到20 mL的0.1 mol/L HOAc,放在恒温振荡器中25℃下连续震荡16 h |
可还原态(F2) | 向上一步的残渣中加入20 mL 0.5 mol/L NH2OH·HCl,放在恒温振荡器中25℃下连续震荡16 h |
可氧化态(F3) | 向上一步的残渣中加入5 mL 30% H2O2,搅拌均匀后室温静置1 h后用水浴加热至85℃,再加入5 mL 30% H2O2, 在恒温85℃下保持1 h,加入25 mL 1 mol/L的NH4OAC放在恒温振荡器中25℃下连续震荡16 h |
残渣态(F4) | 残渣中重金属含量 |
处理 | 7 d | 14 d | 21 d | |||||
---|---|---|---|---|---|---|---|---|
风险值 | 风险等级 | 风险值 | 风险等级 | 风险值 | 风险等级 | |||
空白 | 27.45 | 中等风险 | 23.39 | 中等风险 | 22.17 | 中等风险 | ||
1%BC200 | 19.78 | 中等风险 | 14.75 | 中等风险 | 11.68 | 中等风险 | ||
2.5%BC200 | 13.32 | 中等风险 | 10.71 | 中等风险 | 7.53 | 低风险 | ||
4%BC200 | 9.99 | 低风险 | 7.44 | 低风险 | 7.38 | 低风险 | ||
8%BC200 | 8.08 | 低风险 | 7.80 | 低风险 | 6.25 | 低风险 |
处理 | 7 d | 14 d | 21 d | |||||
---|---|---|---|---|---|---|---|---|
风险值 | 风险等级 | 风险值 | 风险等级 | 风险值 | 风险等级 | |||
空白 | 27.45 | 中等风险 | 23.39 | 中等风险 | 22.17 | 中等风险 | ||
1%BC200 | 19.78 | 中等风险 | 14.75 | 中等风险 | 11.68 | 中等风险 | ||
2.5%BC200 | 13.32 | 中等风险 | 10.71 | 中等风险 | 7.53 | 低风险 | ||
4%BC200 | 9.99 | 低风险 | 7.44 | 低风险 | 7.38 | 低风险 | ||
8%BC200 | 8.08 | 低风险 | 7.80 | 低风险 | 6.25 | 低风险 |
[1] |
doi: 10.1038/s41467-017-02142-7 pmid: 29222506 |
[2] |
闫潇, 王建雷, 张明江, 等. 土壤铬污染及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 稀有金属, 2023, 47(09):1302-1315.
|
[3] |
|
[4] |
赵宁博, 秦凯, 赵英俊, 等. 土壤铬的航空高光谱间接反演模型及可迁移性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41(5):1617-1624.
|
[5] |
|
[6] |
杜苏. 改性棉秆基生物炭修复铬污染土壤的研究[D]. 阿拉尔: 塔里木大学, 2023.
|
[7] |
张晓莹, 陈苏, 刘颖, 等. 生物炭老化及其对重金属吸附固定的影响研究进展[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 40(4):852-863.
|
[8] |
陈晨, 李方敏, 杨利, 等. 不同类型生物炭对稻田镉污染修复的机制与应用[J]. 环境化学, 2022, 41(12):4165-4179.
|
[9] |
李佳燕, 陈兰, 喻婕, 等. 生物炭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 广州化工, 2019, 47(7):22-24,33.
|
[10] |
李荭荭, 李洲, 李海龙, 等. 生物炭与硅酸钠复合施加抑制水稻对土壤铅吸收富集的机制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22, 42(7):446-455.
|
[11] |
doi: S0045-6535(17)30435-6 pmid: 28342995 |
[12] |
|
[13] |
doi: 10.1039/a807854h pmid: 11529080 |
[14] |
|
[15] |
吴思晴. 离子型稀土矿区污染土壤重金属迁移分布特征及生态毒性研究[D]. 南昌: 南昌大学, 2023.
|
[16] |
|
[17] |
|
[18] |
杨兰, 李冰, 王昌全, 等. 改性生物炭材料对稻田原状和外源镉污染土钝化效应[J]. 环境科学, 2016, 37(9):3562-3574.
|
[19] |
|
[20] |
|
[21] |
高译丹, 梁成华, 裴中健, 等. 施用生物炭和石灰对土壤镉形态转化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4(2):258-261.
|
[22] |
王彦苏. 小麦对土壤中铬的生态毒性响应及吸收累积作用[D]. 济南: 济南大学, 2022.
|
[23] |
|
[24] |
|
[25] |
郭晓丽. 生物炭对铬的吸附机制及其对铬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影响[D]. 淄博: 山东理工大学, 2021.
|
[26] |
骆传婷. 不同土壤质地对铬迁移转化及修复的研究[D].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2014.
|
[27] |
郑依虹. 水稻秸秆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镉形态的影响[J]. 河南农业, 2022(8):12-13.
|
[28] |
杨婷婷. 不同生物炭的制备及对水土环境中重金属铅、铬的修复[D]. 扬州: 扬州大学, 2018.
|
[29] |
房献宝, 张智钧, 赖阳晴, 等. 新型污泥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Cr和Cd的修复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31(8):1647-1656.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22.08.017 |
[30] |
邵云, 王文斐, 李学梅, 等. 三种有机物料对铬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及小麦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6, 36(6):779-788.
|
[31] |
徐胜光, 周建民, 刘艳丽, 等. 硝态氮对小白菜铬污染毒性的调控作用[J]. 生态学杂志, 2007(12):2051-2056.
|
[1] | 宋凯, 高宇, 左雨田, 刘杨. 生物炭改良模式下农田土壤总有机碳的Meta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9): 125-131. |
[2] | 何德飞, 陈伟盛, 梁杰聪, 黄栩荣, 路丛顼, 刘忠珍, 黄玉芬. 烟秆生物炭钝化土壤镉的作用与效果初探[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83-90. |
[3] | 黄雅淇, 李祥平, 丁渝, 傅欣怡, 廖钦洪, 张文林. 响应面法优化生姜秸秆改性生物炭对氨氮吸附性能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6): 82-89. |
[4] | 田效琴, 李卓, 刘永红. 生物炭与尿素配施对旱地紫色土土壤养分、呼吸和油菜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3): 13-18. |
[5] | 肖卓熙, 张智, 刘东海, 乔艳, 李世涛, 胡诚. 生物炭基肥料减量基施对中低产田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1): 123-131. |
[6] | 公霞, 陈猛猛, 王兆杰, 丁效东. 生物炭及改性生物炭对滨海盐渍化稻田土壤磷素淋失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8): 57-62. |
[7] | 叶扬, 向贵琴, 郭晓雯, 闵伟, 郭慧娟. 生物炭对咸水滴灌棉田土壤细菌群落的调控效应[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6): 91-100. |
[8] | 乔月, 胡诚, 万建华, 徐化林, 刘茂军, 郭卫红, 戴黎, 张春华, 邓超然. 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6): 9-15. |
[9] | 徐建明, 王艳红, 刘忠珍, 郑小东. 有机物料还田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6): 95-101. |
[10] | 武美华, 律凤霞, 王德汉, 张胜男, 孙广辉, 付弘婷, 李苹, 黄建凤, 逄玉万. 不同添加剂对好氧堆肥中氮素转化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6): 77-86. |
[11] | 华旸, 周柳柳, 陈圆圆, 李明婉, 赖勇, 丁申, 杨超臣, 张党权. 生物炭吸附废液染料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6): 69-76. |
[12] | 李廷宇, 申毅, 童俊飞, 路顺凤, 李琴, 郭颂, 杨卫君. 施用生物炭并减少灌水量对麦田土壤团聚结构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6): 110-116. |
[13] | 王晋飞, 朱勇勇, 高志红, 邝春议, 张翔, 陈晓远.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秸秆生物炭研究态势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5): 138-147. |
[14] | 郭树芳, 翟丽梅, 刘宏斌, 雷宝坤. 不同有机物料对洱海流域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短期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68-77. |
[15] | 吕志伟, 罗春红, 李冬梅, 金梅娟, 张燕辉, 陆长婴, 王海候. 热解温度对生物炭物理及化学吸附能力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2): 68-76.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