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邱新法,刘昌明,曾燕.黄河流域近40年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4):437-442. [2] 陈隆勋,周秀骥,李维亮,等.中国近8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气象学报,2004,62(5):634-646. [3] 任国玉,郭 军,徐铭志,等.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气象学报,2005,63(6):942-956. [4] IPCC.Climate change 2013:the physical science base[M].Cambridge,U 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1-300. [5] 靳立亚,李静,王新,等.近50年来中国西北地区干湿状况时空分布[J].地理学报,2004,59(6):847-854. [6] 于淑秋,林学椿,徐祥德.我国西北地区近50年降水和温度的变化[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3,8(1):9-18. [7] 王劲松,费晓玲,魏锋.中国西北近50 a来气温变化特征的进一步研究[J].中国沙漠,2008,28(4):724-732. [8] 赵庆云,李栋梁,吴洪宝.西北东部近40年地面气温变化的分析[J].高原气象,2006,25(4):643-650. [9] 蔡运龙,Barry Smit.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的脆弱性与适应对策[J].地理学报,1996,51(3):202-212. [10] 刘彥随,刘 玉,郭丽英.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4):905-910. [11] 赵俊芳,郭建平,张艳红,等.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5):200-205. [12] 郭良才,岳虎,王强,等.河西走廊干旱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3):14-22]. [13] 马鹏飞,杜军,杜晓辉.1981—2014年西藏0℃界限温度变化趋势的时空分布[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8):147-153. [14] 吴海婷,杨斌斌,崔一民,等.临汾市0℃界限温度气候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4):210-215. [15] 王媛媛,张勃.1971年至2010年陇东地区霜冻与积温变化特征[J].资源科学,2012,34(11):2181-2188. [16] 刘义花,周强,鲁延荣,等.湟水河流域近50年来农业气候资源变化[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2):163-170. [17] 郭连云, 钟存,丁生祥,等.近50年局地气候变化及其对共和盆地贵南县草地退化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 2009 (2): 147-152. [18] 郭连云,丁生祥,汪青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共和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27(1): 219-226. [19] 郭守生,贺连炳,许正福.贵南县近50年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 (16): 8530-8532. [20] 郭连云,王万满,熊联胜.共和盆地近50年水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1): 141-144. [21] 钟 存,魏 鹏.贵南县油菜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255-256. [22] 钟 存,魏 鹏.贵南县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 2010 (2): 75-79. [23] 钟存,贾生玉,魏鹏,等.贵南县农业气象灾害演变特征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4,12: 046. [24] 郑度,欧阳,周成虎.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J]. 地理学报, 2008,63 (6): 563-573. [25] 刘少华,严登华,翁白莎,等.近50 a中国≥10℃有效积温时空演变[J].干旱区研究,2013,30(4):689-696. [26] 阎凌云.农业气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57-162. [27] 王树廷.关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各级界限温度初终日期的统计方法[J].气象,1982,8(6):29-30. [28]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6.37-59. [29] 符淙斌,王强.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J].大气科学,1992,16(4):482-493. [30] 吴云龙,李丽平,王书冰,等.近53年石家庄地区气温稳定通过10℃的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J].气象科技,2015,43(5):945-951. [31] 杨晓光,刘志娟,陈 阜.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VI.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的可能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8):1562-1570. [32] 秦大河,丁一汇,苏纪兰,等.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评估(I).中国气候与环境变化及未来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5,(1):4-9. [33] 龚绍先.粮食作物与气象[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491-4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