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张建春 . 安徽江淮丘陵区水土流失危害及其防治对策[J]. 中国水土保持, 2006,04:34-35,44. | 
																													
																						| [2] | 黄淑玲, 方刚, 袁新田 , 等.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与治理措施——以安徽江淮丘陵地区为例[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01):147-149,153. | 
																													
																						| [3] | 张卫 . 皖西大别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抗侵蚀性——以安徽省岳西县为例[J]. 水土保持通报, 2016,36(2):38-41. | 
																													
																						| [4] | 梁音, 刘宪春, 曹龙熹 , 等. 中国水蚀区土壤可蚀性K值计算与宏观分布[J]. 中国水土保持, 2013(10):35-40. | 
																													
																						| [5] | 翟伟峰, 许林书 . 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壤可蚀性K值研究[J]. 土壤通报, 2011,05:1209-1213. | 
																													
																						| [6] | 王彬, 郑粉莉, 王玉玺 . 东北典型薄层黑土区土壤可蚀性模型适用性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28(6):126-131. | 
																													
																						| [7] | 张科利, 蔡永明, 刘宝元 , 等.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可蚀性及其应用研究[J]. 生态学报, 2001,21(10):1687-1695. | 
																													
																						| [8] | 张科利, 彭文英, 杨红丽 . 中国土壤可蚀性值及其估算[J]. 土壤学报, 2007,44(1):7-13. | 
																													
																						| [9] | 王彬 . 土壤可蚀性动态变化机制与土壤可蚀性估算模型[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 
																													
																						| [10] | Sharply A N, Williams J R . EPIC-Erosion/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 Model documentation[M]. U 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Technical Bulletin, 1990.No.1768-1772. | 
																													
																						| [11] | 陆建忠, 陈晓玲, 李辉 , 等. 基于GIS/RS和USLE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变化[J]. 农业工程学报, 2011,27(2):337-344. | 
																													
																						| [12] | 王彬, 郑粉莉, 王玉玺 . 东北典型薄层土壤可蚀性模型适用性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28(6):126-131. | 
																													
																						| [13] | 朱冰冰, 李占斌, 李鹏 , 等. 土地退化/恢复中土壤可蚀性动态变化[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25(2):56-61. | 
																													
																						| [14] | 张鹏宇, 王全九, 周蓓蓓 . 陕西省耕地土壤可蚀性因子[J]. 水土保持通报, 2016,36(5):100-106. | 
																													
																						| [15] | Shirazi M A, Boersma L . A unify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oil texture[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84,48(1):142-147. doi: 10.2136/sssaj1984.03615995004800010026x    
																																					URL
 | 
																													
																						| [16] | Wang B, Zheng F L, Rmkens M J M . Comparison of soil erodibility factors in USLE, RUSLE2, EPIC and Dg models based on a Chinese soil erodibility database[J]. Soil and Plant science, 2013,63(1):69-79. | 
																													
																						| [17] | 胡宏祥, 马友华 . 卡庆斯基制与美国制间土粒分析结果的转换[J]. 安徽农业科学, 2004,06:1156-1157. | 
																													
																						| [18] | 蔡永明, 张科利, 李双才 . 不同粒径制间土壤质地资料的转换问题研究[J]. 土壤学报, 2003,40(4):511-517. | 
																													
																						| [19] | 谢毅文, 陈晓宏, 王兆礼 , 等. 土壤质地转换中优选插值方法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 2009,28(3):50-52,57. | 
																													
																						| [20] | 郭中领, 张科利, 董建志 , 等. 利用分形理论解决不同土粒分级标准间土壤质地资料的转换问题[J]. 地理科学, 2011,31(10):1254-1260. | 
																													
																						| [21] | 袁志发, 周静芋 . 多元统计分析[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 
																													
																						| [22] | 王彬 . 东北典型薄层黑土区土壤可蚀性关键因子分析与土壤可蚀性计算[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 
																													
																						| [23] | 周宁, 李超, 琚存勇 , 等. 黑龙江省土壤可蚀性K值特征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31(10):182-189. | 
																													
																						| [24] | 梁音, 史学正 . 长江以南东部丘陵山区土壤可蚀性 K值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1999,6(2):47-52. |